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温斯顿·丘吉尔写道:“民主并非一个理想的制度,只是人类到现在还未想到一个比它更可行的制度。”下列哪一史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
A.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 B.西班牙建立佛朗哥政权 |
C.日本广田弘毅上台组阁 | D.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应为
A.五口通商权 | B.内地传教权 |
C.最惠国待遇 | D.领事裁判权 |
下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 |
B.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 |
C.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 |
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下列选项中与材料观点相符合的是
A.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
B.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一统需要 |
C.消除亲疏贵贱,同等去爱所有的人 |
D.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融洽相处 |
“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逼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材料反映出晚清当局者在19世纪后60年
A.面对民族战争的矛盾心态 | B.无所依傍和茫然自失的心理 |
C.民族抵抗意识的丧失 | D.传统意识支撑下的排外思想 |
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 B.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 D.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