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沈钧儒等人发表《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于去年……主张停止内战,联合各党各派,共同抗日救国”。该“主张”最早见于 ( )
A.“八一宣言” |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C.“国共合作宣言” | D.《论联合政府》 |
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
《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A.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
C.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
《明清民歌时调集》中,有一首冯梦龙收集的《黄山谜》说:“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这说明当时出现了()
A.挑战传统文化,甘当异端的行为 |
B.抨击封建伦理,追求民主的思想 |
C.不满封建秩序,要求革命的呼声 |
D.藐视圣祖权威,要求平等的意识 |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
B.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
D.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
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
D.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