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 )
| A.主人公出身低微 |
|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
|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
|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
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 年份 |
当年创刊总数 |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
| 1895 |
7 |
3 |
| 1896 |
11 |
7 |
| 1897 |
49 |
45 |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1882年9月《申报》记载:“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这种现象说明了( )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 B.洋务企业近代化因素增多 |
| C.社会各界支持集股筹资企业 | D.国人逐渐接受新型商业模式 |
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 )
| 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 B.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
|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D.抗日战争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 A.制瓷业开始兴起 |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
|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于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
| A.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 B.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
| C.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 D.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