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形成图中②图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的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溶蚀 | B.流水侵蚀 | C.风力堆积 | D.流水堆积 |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地形和气候 | B.水文和植被 |
C.植被和土壤 | D.气候和土壤 |
有关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自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
B.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平行 |
C.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
D.河流水量自北向南不断减小 |
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的种类 |
C.青藏高寒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
D.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 |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人文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
C.青藏高寒区现在还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
有关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 |
C.青藏高寒区的内部差异既有垂直差异,也有水平差异 |
D.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都是由于热量因素造成的 |
下图是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我国四个区域。据图回答以下问题。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区域划分的自然指标是()
①降水量②积温值③蒸发量④大气湿度
A.③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甲、乙区域分界线的东段,具有的地理意义还有()
①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②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③我国1月0℃等温线位置④我国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以下问题。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 |
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 |
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 |
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
下列关于区域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边界 |
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的地区 |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全球“温室效应”的形成和下列哪些过程有关()
A.ab | B.ac |
C.bd | D.bc |
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所带来的影响是()
①纬度较高地区农业增产②将导致两极地区及陆地上高山冰雪融化增加③城市形成光化学烟雾④全球河流径流量减少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小实验:(如下图准备装置)在两只烧瓶里分别充满CO2和空气,塞紧带有温度计和胶头滴管的橡皮塞(温度计上原来显示温度相同)。再把两只烧瓶放在红外线下照射,观察温度升高的情况。结论:两瓶在相同光线照射同样长时间下,装CO2的温度比较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该实验反映的现象是()
A.酸雨污染 | B.温室效应 |
C.大气污染 | D.臭氧层破坏 |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量燃烧矿物能源 ②过度砍伐森林 ③过度发展核电 ④火山喷发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④ |
下列不属于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是()
A.多使用清洁能源 | B.防止森林火灾 |
C.人工降雨 | D.植树种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