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出水文物已超过万件,其中有总数估计万件以上瓷器。这些瓷器可能出自( )
A.北朝河南巩义白河窑 |
B.唐代浙江绍兴越窑 |
C.宋代河北曲阳定窑 |
D.明代江西景德镇民窑 |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认为,封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造成了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思想主张相一致的是:
A.提倡解放人性 | B.关注政治上的平等 |
C.注重社会民生 | D.关注家庭生活的平等 |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辛亥革命对移风易俗没有作用 | B.守旧势力恢复旧有的统治秩序 |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民众的支持 | D.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过程曲折 |
1911年10月,黄兴发电报给袁世凯,希望他能赞成共和:“明公之才,高出兴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即南北各省当局,亦无不拱手听命者。”事实上,袁世凯与拿破仑、华盛顿有本质区别,最根本的一点是:
A.对共和制度的态度不同 | B.所代表的社会基础不同 |
C.对军事力量的依赖不同 | D.对外国势力的政策不同 |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地步了。”《辛丑条约》中最能印证马士这一论述的条款是:
A.赔款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 B.允许各国在京使馆及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驻兵 |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D.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组织 |
1894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的投资总额约为2800万元,到1914年,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为1106万美元,较1894年前扩张了近8倍,各国纷纷扩大在华资本的所谓“法律”依据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