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体现了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
| 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
| D.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
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③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④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 |
| 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 D.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 |
有一种雷人的“楼盘文化”:挨着臭水沟叫水岸风光;旁边有小土包叫依山而居;周围有荒草地叫无限绿意;弄个喷水池叫英伦风情。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 B.实践和认识具有统一性 |
| C.真理的条件性 | D.人的主观随意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