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 | 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 | 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对这个故事,苏格拉底会说
|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美德即知识” |
| C.“人生而平等” | D.“人民主权说” |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 A.“天人感应” | B.“工、商皆民生之本” |
| C.“存天理,灭人欲” | 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谈论神与人的关系的是
| A.智者学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
| C.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 D.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