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财政对民生的投入不断增加。新医改启动,各级财政今后三年将投入8500亿,让“全民医保、病有所医”变成现实;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700多亿元中央财政让全国10%的农村老人率先享受每年660元的养老补贴。上述材料充分发挥了财政
①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②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③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④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201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罗阳精神激发奋进力量》,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扬罗阳无私奉献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勇于进取的追求,把学习罗阳精神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激发奋进力量,勤勉工作、勇于担当,书写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崭新篇章。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B.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
C.文化有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有时是自发形成的 |
D.要重视文化的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 |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
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力量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初到台湾的大路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
C.一方水土 一方文化 |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12月8日至9日,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在武汉、荆州调研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物保护工作时强调,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 B.人们的文化素养由遗传因素决定 |
C.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
2012年5月,一条名为《“丨”竟然是个汉字》的微博在网上疯传。“丨”不但是个字,念“gǔn”,而且还是一个多音字。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