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过去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缘自
①产品分配的方式发生变化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③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变化不能反映出
时期 |
主题词 |
“一五”(1953-1957) |
工业增速、赶英超美 |
“二五”(1958-1962) |
大跃进、大倒退 |
“六五”(1981-1985) |
走向改革开放 |
“八五”(1991-1995) |
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
“九五”(1996-2000) |
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
“十五”(2001-2005) |
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
“十一五”(2006-2010) |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A.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化
B.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日益成熟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步完善
D.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 )
A.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
B.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 |
C.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 |
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 |
读下图,是
A.第三产业稳步增长 |
B.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 |
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
D.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
下图介绍信的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
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 |
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 |
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 |
图为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A.A—B段 | B.B—C段 |
C.C—D段 | D.D—E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