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初,随着“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和《角度篇》在一些国家的热播,“中国形象”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如:话题一 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一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话题二 在文化激荡中把握主旋律,打造国家文化形象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以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积极发挥其导向和示范作用,重力打造国家文化形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够在大众文化中成为主旋律并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
(2)在把握文化主旋律的同时,我们应怎样区别对待各种不同的文化?
(3)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3条建议
2010年12月3日,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上海世博会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物质成果和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发扬上海世博会所形成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作风,弘扬科学办博、勤俭办博、廉洁办博、安全办博理念,倡导志愿精神。世博精神源于世博,又高于世博,是世博事业的成功升华。它将推动改革开放和国民素质提升,成为加速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能源。
运用“物质与意识”相关知识,简要回答:
(1)为什么说“世博精神源于世博”?(4分)
(2)为什么要发扬世博精神?(4分)
目前,我国有2.3亿农民工,从事着最苦最累最繁重的工作。农民工依靠辛勤劳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拿着最低水平的工资,一些地方农民工的权益常常得不到保障。
“应当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等于剥夺了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是来自农村、在上海打工的一位男青年的心声。
(1)权益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来保障,请简要回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是怎样的?
(3)法律由具有立法权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在“就保障农民工权益问题”的议案中会写上哪些内容?
2010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10年12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10年,央行7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并在10月和12月使用了两次加息。
(1)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是实施宏观调控的什么手段?
(2)实施这一手段会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作用?
亚当·斯密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的话告诉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公平分配的关系。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亚当·斯密的话,我们可以看出收入分配公平有何重要意义?
(2)请结合《经济生活》相关内容,谈谈该如何促进社会公平?
图表
注: 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到2010年,中国汽车生产量和消费量有可能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材料:目前,几乎在所有的中国大中城市,私人轿车拥有量不断攀升,私人轿车已经不是
过去意义上的财富、地位的象征,而是成为相当一批普通百姓的代步工具,使更多的人体会到了“汽车文明”带来的方便、舒适、快捷。但随着轿车数量的快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燃油紧缺等负面效应也逐步呈现并有加速恶化的趋势。
结合上述材料,用所学的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请回答:
(1)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试用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
(2)试从汽车生产企业和政府的角度,分析说明怎样才能既进一步扩大汽车消费又尽量减少其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