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 B.魏晋时期的书法成就只有“写经体” |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 B.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
C.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 B.孟子的仁政思想 |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
A.墨家 | B.道家 | C.儒家 | D.法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