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 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 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 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 种著作、合计79070 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大事
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1.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体现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趋势;2.必须结合中外史实,符合主题的历史事件要全部用到,无遗漏;3.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对比是1:10,换言之,同一块土地改为农场式经营就可提高9倍的土地收入。16世纪寺院土地拍卖中,购买量最旺盛的是乡绅。不仅由于他们财力雄厚,还由于他们渴望用农场方式经营土地,获取利润……难怪贵族中最有远见的代表人物如肯特伯爵、巴特伯爵等也都试图进行农业改革,尽管这样的贵族很少。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二 “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直收年岁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或遇凶岁偏实,即前功尽弃,然漕银岂可欠也?差银岂可免也?总而计之,亏本折利,不数年家资荡尽,是种田求富反贫矣。”
——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卷七
材料三 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
地区 |
单位 |
雇工经营收益 |
土地出租收益 |
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 |
增减百分比 |
江苏南部 |
钱文 |
11261 |
15122 |
-3861 |
-26% |
浙江杭州 |
银元 |
3.98 |
11.10 |
-7.12 |
-64% |
广东汕头 |
银元 |
19.32 |
30.00 |
-10.77 |
-36% |
湖北广济 |
钱文 |
6438 |
13200 |
-6762 |
-51% |
山东莱州 |
银两 |
16.29 |
13.60 |
2.69 |
17% |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6世纪英国与18—19世纪中国农村经济状况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农村经济状况对两国的影响。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l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贼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材料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竞全功,不顾东、北两路,亦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7分)
(15分)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面是有关1836年至l848年英国宪章运动的两段材料。
材料一一、凡年满21岁之男子,精神健全,目前不在因犯罪而坐牢之列者,都有选举权。
四、议员支薪。以便一个诚实的商人、工人和其他等人,能离职充当其选区的代表,为国家的利益服务。
五、选区平均分配。按照选民人数产生代表,不让小的选区侵占大区的选票。
——摘编自英国《人民宪章》(1837年)
材料二英国的宪章运动历经l839年、l842年和l848年三次高潮,都以失败而告终。从主观上来说,参加运动的人员成分复杂,意见存在分歧,步调不统一,没有坚强的、统一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组织,特别是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斗争经验,等等。从客观上来看,宪章运动的参与者提出的要求过高,很多不切合当时的社会实际:英国资本主义经济从19世纪4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晚期是工业生产及对外贸易不断扩张的时期,工人的困难有所缓和,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工人对政治斗争的兴趣大减;英国统治阶级实行一些劳工立法,对工人阶级进行让步,这也促使许多工人离开运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章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归纳宪章运动的目的和失败的原因。(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宪章运动在民主宪政发展史上的主要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