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导致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盛行,从而导致了国家对教育干预力度小,影响了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英国的工业革命在几乎没有国家的指导情况下就取得了成功,同时工业革命的成功运行被英国人看作是自由贸易的结果,这促进了英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大力发展。自由主义(Liberalism)基础理念就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干预越少越好,认为一切事物在自然的法则的调节下都会正常发展,它使英国放弃国家干预教育的做法,让教育也像经济一样在内在规律的无形调控下去自由地去发展。结果使人们忽视了教育存在的问题,让教育自由发展,这极大地影响到国民教育的建立。自由主义思想也影响到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在许多方面都深受前一个世纪的自由主义影响,并且保持着相当明显的对国家权力的敌意”'。这就导致了英国在建立和推行国民教育的进程中得不到工人阶级强有力的支持。
——[英]安迪·格林《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
材料二阅读下表。

材料三 全国科学大会后不久,4月至5月间,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全体代表讨论了《1978至1985年全国教育事业规划纲要(草案)》,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修改意见(讨论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在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普通高等学校。经国务院批准各高等院校都恢复了原有职称,并分批进行了提升和确定教师职称的工作。
——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作者的核心观点。说明你对该观点的态度,并说明你的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该省1949年至1998年教育领域呈现的主要变化。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根据材料三分析我国新时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德黑兰2月19日电(记者杨定都)据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通讯社19日报道,伊朗将于20日在瑞士日内瓦就核问题与美国开启新一轮双边会谈。报道援引伊朗副外长、核谈代表阿拉格希的话说,在伊美双方核谈团队先行谈判的基础上,伊朗外长扎里夫和美国国务卿克里将于22日加入会谈。阿拉格希说,在伊美双边会谈后,伊核问题六国(美、英、法、俄、中、德)其他国家代表有可能会加入会谈,继续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西方国家一直怀疑伊朗秘密将核设施用于核武器研发,而伊朗官方一再声称核设施只用于和平目的。自2014年2月起,伊朗与伊核问题六国展开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谈判,但此前两次截止日期(2014年7月20日和11月24日)都未能产生全面协议。各方商议将谈判延期至2015年6月30日,争取在2015年3月底前达成框架协议,之后商谈具体技术细节。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2月8日表示反对分两步达成协议的安排。他说,框架协议会成为有些方面讨价还价的工具。如果要达成协议,该协议应同时包括框架和细节。
材料二 目前,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发达国家占78%,发展中国家占22%;而世界人口发达国家只占20%,发展中国家占80%。
(1)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及其原因是什么?
(2)我国针对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情况采取的对策如何?

(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选自斯塔夫里阿若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拟定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凯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阅读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二中,维新派的主张体现了哪位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中日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欧洲旧思想
乙中国旧思想
丙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二 陈独秀眼中的中西文化
《东方》记者又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伊古以来之政治原理,本以民主主义为基础。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故以君道臣节名教纲常为基础之固有文明,与现时之国体,融合而会通之,乃为统整文明之所有事。”呜呼!是何言耶?夫西洋之民主主义(Democracy)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by the people)而非为民(for the people)”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民本主义,乃日本人用以影射民主主义者也,其或径用西文Democracy而未敢公言民主者,回避其政府之干涉耳),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倘由《东方》记者之说,政体虽改而政治原理不变;则仍以古时之民本主义为现代之民主主义,是所谓蒙马以虎皮耳,换汤不换药耳。毋怪乎今日之中国,名为共和而实不至也。即以今日名共和而实不至之国体而论,亦与君道臣节名教纲常,绝无融合会通之余地。盖国体既改共和,无君矣,何谓君道?无臣矣,何谓臣节?无君臣矣,何谓君为臣纲?如何融合,如何会通,敢请《东方》记者进而教之,毋再以笼统含混之言以自遁也。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原载《新青年》6卷2号)
(1)据表中甲内容分析,“欧洲旧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
(2)结合当时的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意图。
(3)依据材料,概述陈独秀与《东方杂志》记者观点的不同。
(4)依据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的中西文化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