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南宋词人陈亮的《梅花》,完成后面小题。(4分)
梅 花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注】①陈亮,南宋词人,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②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 ③东君:司春之神。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这句突出了梅花的品质。(2分)
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完成下列问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音。
“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编者选用“曲”而不用“竹”,你认为这两个词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磐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阅读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回答问题。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长途跋涉中写给友人的作品。 ②暝:昏暗。 ③维扬:扬州的古称。
请简析“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是从哪些角度描绘景物的?(3分)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虞美人①》词。(8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一般认为,《虞美人》是词人入宋做俘虏的第二年(977)或第三年(978)正月所写。
这首词是(朝代)时词人(人名)所作。(2分)
词的上阕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和“”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词人写这些意象的作用是
(3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来为人所称颂,试作简要赏析。我们所学该词人的“”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赏析:(3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十五夜望月》《望洞庭》
王建刘禹锡
中庭地白树栖鸦,湖光秋月两相和,
冷露无声湿桂花。潭面无风镜未磨。
今夜月明人尽望,遥望洞庭山水色,
不知秋思落谁家?白银盘里一青螺。
《十五夜望月》中,你最欣赏哪个词语?为什么?
两首诗同样是描写月色,却各有千秋。请从景物特点和情感两方面加以比较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