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史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 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
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
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
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

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
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曲牌的“京剧化”创新
在我国传统音乐宝库中,有不计其数的曲牌音乐。这些曲牌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音乐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是历代音乐生活的产物,是地域性的音乐符号,是大众共有的音乐资源库。
对京剧器乐曲牌伴奏艺术的探讨,自京剧诞生以来、特别是发展至成熟阶段,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课题。京剧器乐曲牌作为无词的纯音乐伴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京剧的前奏、幕间过场音乐、情景音乐、尾奏等,均是通过这些器乐曲牌的演奏来实现的。它与唱腔音乐、锣鼓打击乐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使京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京剧器乐曲牌各种形式的产生,与京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广纳各种艺术精华。形成之初,京剧的唱腔主要是吸取徽剧的二黄、四平调、拨子腔、吹腔,以及汉剧的西皮,进而合流成为皮簧腔,并从梆子腔引进南梆子等。京剧的器乐曲牌则受徽、汉剧的影响很少,而是广泛从昆曲、民间鼓乐和丝竹乐以及宋元南北曲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形态。
“京剧化”的变革创新,便是京剧器乐曲牌适应需要最重要的手法。无论是胡琴套子,还是唢呐、笛子吹奏,都根据京剧风格加以变异。京胡主要是通过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的定弦及特有的弓法、指法来体现“京味”;笛子、唢呐则是用筒音变化及特有的气口、变气等吹奏方法来表达浓郁的京剧韵味。这些“京剧化”的革新,实际上就是改编再创作,属于音乐创作的范畴。因其是在已有原生态曲调基础上的口头音乐创作方法,所以演奏者也是改编者。琴师的演奏和乐师的吹奏,时有即兴发挥,常常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很少有一个定本,处于反复加工的过程中。由此,每首曲牌在多次的演奏中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特别是根据戏剧情节表现的需要,在无定次的反复变奏中,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演奏京剧器乐曲牌的乐器有唢呐、笛子、吹打、京胡、月琴、三弦等,而京胡、月琴、京二胡——“京剧三大件”对器乐曲牌“京剧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最富特色的还是京胡,其特有的定弦、演奏的指法与弓法、乐器的制作等,都对胡琴曲牌的风格及旋律变化的“京剧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可以说,胡琴曲牌如果离开了京胡,其包含的京剧特有的风味必将大为逊色。
京胡属于高音乐器,其音域较窄,一般为九度或十一度,而超过音域的音就翻高或移低八度演奏。此外,由于京胡的构造、演奏姿势等原因,形成了京胡演奏独特的弓法、指法,进而直接导致伴奏旋律的多样变化。而这种旋律的变化以适应京胡的弦式,也是曲牌“京剧化”的一个特点。另外,由于京胡特殊弓序的推拉特点,其拉弓较强,推弓较弱,形成了节拍的弱强弱强的节奏。
京剧器乐曲牌吸取自外来曲牌的创编方式,体现了渐变性及灵活性、即兴性的特点。京剧器乐曲牌采取“京剧化”的渐变,既符合我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又适应广大京剧观(听)众的欣赏习惯。在渐变性、灵活性、即兴性为特点的音乐思维方法的支配下,我国历代京剧器乐演奏家(亦是编曲家)通过“京剧化”的变革创新,创编了许多器乐曲牌,大大丰富了京剧伴奏音乐宝库。
(《光明日报》2015年2月11日,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曲牌“京剧化”创新的一项是()

A.京剧的器乐曲牌受徽、汉剧的影响很少,而是广泛从昆曲、民间鼓乐和丝竹乐以及宋元南北曲中汲取营养,最终形成自己的形态。
B.京胡主要是通过二黄、反二黄、西皮、反西皮的定弦及特有的弓法、指法来体现“京味”;笛子、唢呐则是用筒音变化及特有的气口、变气等吹奏方法来表达浓郁的京剧韵味。
C.曲牌“京剧化”的革新,实际上就是改编再创作,因其是在已有原生态曲调基础上的口头音乐创作方法,所以演奏者也是改编者。
D.每首曲牌在多次的演奏中多有大同小异的变化,特别是根据戏剧情节表现的需要,在无定次的反复变奏中,变化无穷,但又“万变不离宗亲”。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京剧器乐曲牌作为无词的纯音乐伴奏,与唱腔音乐、锣鼓打击乐紧密配合,相得益彰,使京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
B.演奏京剧器乐曲牌的乐器中最富特色的是京胡,其特有的定弦、演奏的指法与弓法、乐器的制作等,都对胡琴曲牌的风格及旋律变化的“京剧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C.京剧在形成过程中,善于博采众长,主要吸取了徽剧的二黄、四平调、拨子腔、吹腔,以及汉剧的西皮,进而合流成为皮簧腔,并从梆子腔引进南梆子等。
D.京剧器乐曲牌采取“京剧化”的变革创新,我国历代京剧器乐演奏家通过这种渐变过程,创编了许多器乐曲牌,大大丰富了京剧伴奏音乐宝库。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京剧器乐曲牌各种形式的产生,与京剧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京剧的前奏、幕间过场音乐、情景音乐、尾奏等,大都通过这些器乐曲牌的演奏来实现的。
B.由于京胡的构造、演奏姿势和属于高音乐器等原因,形成了京胡演奏独特的弓法、指法,进而直接导致伴奏旋律的多样变化,这也是曲牌“京剧化”的一个特点。
C.无论是胡琴套子,还是唢呐、笛子吹奏,都根据京剧风格加以变异;琴师的演奏和乐师的吹奏,时有即兴发挥,常常是在演奏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而最终变得成熟。
D.京剧器乐曲牌吸取自外来曲牌的创编方式,体现了渐变性及灵活性、即兴性的特点,因而,自京剧诞生以来、特别是发展至成熟阶段,它一直成为备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宣金学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
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子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
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
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
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
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
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高手”。“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
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
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
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
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客观、直白、真实地讲述了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故事,语言朴实,同时引用了许多名家的评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B.门罗坚持散步和写作,认为如果你遵守了你认为的好的规矩和习惯,你就是在保护你自己,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C.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D.门罗写作臻于完美,却不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美国作家奥兹克认为她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伟大。

E.门罗是加拿大文学圈一个“逃离者”,因为害怕听到她所不理解的谈话,失去自信;但她创作的许多素材又都是聆听来的,作者这样写有点前后矛盾。
(2)门罗在文学之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哪些因素让她走到文学高峰?请简要概括。
(3)门罗作品的哪些风格特征让她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请简要概括。
(4)为什么门罗认为“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写作之路是否真是一场“绝望的竞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羊
相裕亭
六叔集上卖羊回来,天都快黑了。小村里,家家户户,炊烟袅袅。
六叔走在街上,不时听到“呱嗒!呱嗒!”的风箱响,就知道,该是吃晚饭的时候了,再看看沿街的人家,老老少少都围在桌边了。六叔没想到天黑得这么快!
本来,卖过羊,接过钱,就没有六叔的事了。可他递交羊绳时,那只没有上绳的小羊羔,怎么也不肯跟那戴鸭舌帽的买羊人走。
六叔把兜里喂剩下的几粒豆子,交给“鸭舌帽”,教他把豆子放在掌心,蹲在老羊身边,慢慢地张开手,那羊羔就过来了。可“鸭舌帽”按六叔说的做了,那羊羔就是不去吃他手中的豆子。
“鸭舌帽”身后藏着绳子,他想把那羊羔捆扎起来,放在车上推着,省得集上人多跑丢了。
六叔不忍心他那样做,六叔说:“不用捆,你牵着老羊前面走,它自然就跟着跑了。”
“鸭舌帽”试着拽老羊前头走,可那羊羔却围着六叔“咩咩”叫着打转转。
六叔说:“这小东西成精了!”
“鸭舌帽”说:“你把它抱住递给我。”
六叔知道他要捆扎它。
六叔说:“这样吧,我给你牵着送送。”六叔说,反正他也没有什么事情,帮送出集外。
“鸭舌帽”似乎有些不大放心,含含糊糊地说:“……那也行。”
递交羊绳时,“鸭舌帽”问六叔:“哪庄的?”
六叔说:“下家套的。”
“下家套的?姓什么?”
六叔有些恼!六叔说:“跑不了。要不,我把钱再给你!”
“鸭舌帽”笑,说:“我不是那个意思。”
六叔说:“要不是急着用钱,我还不卖哩!”
“鸭舌帽”一脸坏笑地看着那羊,说:“那是,那是。”后来,六叔帮送到集外后,又送了好远,直到人家说: “前面就到了!”他这才把羊绳交给“鸭舌帽”。也就在这同时,六叔帮人揽住小羊,“鸭舌帽”上来就把它捆扎上了。六叔从“鸭舌帽”捆扎小羊的狠劲上看,那人是个“小刀手”。当下,六叔就想到,那两只羊,只怕是连明天都活不过去了!往回走的路上,六叔的心里酸酸的。直到晚上走进家门,他满脑子里还是“鸭舌帽”咬着牙根,捆扎小羊的凶杀样儿!进门,女人问他:“卖了?”
六叔没有吱声。
“卖了多少钱?”
六叔不声不响地从怀里把钱掏出来,放在桌上。女人接过钱,凑在灯前的亮光里,蘸着口水,先又点出四块七,说是还街口二华家小店的酱油、味精钱;又点出八块,后天好去下家沟他三姨家喝喜酒;还剩下三十二块三,女人一连点了六遍,说:“这个钱,不能乱动了,全留给小顺子住校用。”
小顺子读初三了,吃住在山左口联中,每个星期都要花十几块钱。女人把留给小顺子读书的钱,用一块旧布条包好,放进床头的小包袱里,就来打听那羊的下落。女人问:“那羊,卖给什么人了?”
六叔不吱声。
女人又问一遍:“卖给谁了?”
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随后,六叔把脸别在一旁,不搭理女人了。女人猜到,他一准是把那羊卖给“小刀手”了。早晨出门时,女人还交待过,让他千万别卖给小刀手。可他,还是卖给小刀手了。
女人轻叹一声,说:“哎!可怜那小羊,还没吃过开春的嫩青草!”
女人说着,随即抬起衣袖,摸起泪水。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生动地描写了村庄的环境,祥和温暖的氛围反衬了六叔归家时内心的无比凄凉伤感。
B.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非常切合人物的情感,如“六叔一时心焦!猛不丁地冒出一句:‘谁出钱多,我卖给谁了!’”这是反语,六叔显然是言不由衷的,这表明他此刻内心极度后悔难受。
C.小说用较多笔墨细腻描写了六叔和女人的内心世界,这样写既揭示了人物的处境,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D.六叔主动帮助送羊,“鸭舌帽”却不放心地反复询问六叔的身份,表现了“鸭舌帽”以己度人、狡猾多疑的秉性。

E.小说多种叙述方法综合运用,前两段是顺叙,写六叔卖羊归来;接下来是插叙六叔卖羊给小刀手的过程;结尾则叙述了夫妇二人共同的愿望。
(2)小说在刻画主人公六叔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文中描写“羊羔”的笔墨较多,那么“羊羔”在整篇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深入探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古代雕刻,向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闪烁着瑰丽夺目的光彩,其缘由、因素与造诣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它来自于生活,牢固地扎根在生活的雄厚基础上,直接同人民的生活、感情紧紧地交融在一起,是真正从生活的肥沃土壤中萌长起来的艺术。纵览我国古代雕塑的宏伟画廊,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不论是那些大型的石刻、泥塑,还是各类小品雕刻,都以这种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鲜明地体现了“根于生活”是艺术之本的普遍真理。
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就是在生产和生活的开创中逐步地孕育与萌芽了灿烂的艺术,那些陶皿、石器及骨、玉器上的各种动物、人形等的造型,虽然尚很粗糙幼稚,但是,无疑都是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品格风貌的生动体现。阶级社会的诞生,商、周、战国时期,那些斑斓的青铜器,威严的气宇以及奇丽的造型,从精神到状貌,无不是青铜时代奴隶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随着社会的进化,艺术的发展,这种“根于生活”的真理越来越体现得更为充分和深刻。
陕西临潼发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其宏伟的军容,布局严谨的实战情景,逼人的阵势,正面体现了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四海,不可一世的赫赫气概。真人大小般的一千多名官兵,无不带盔持盾,个个栩栩如生,特别是那勇敢机警的跪射俑和老练刚毅的将军俑,都有力地反映了史书中所明确记述的秦军“免胄而下,跿跔科头,贯颐奋戟,驰之韩卢,逐之蹇兔”的精神风貌,“秦始皇兵马俑”,所以能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令人叹服,主要就是因为它完全来自生活,是从生活的基础上酝酿出来的艺术。而更重要的方面是由于那些被征来制造兵马俑的工匠们本身就是下层最基本的苦难军民。这些工匠和徒隶由于他们自身的地位和意识决定,自然就会在敷衍统治阶级的意图下汲取所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怨恚、苦难渗注入作品之中。而且他们又完全了解和熟悉秦军的生活、理想,并有着一致的感情、理想,才能够如此深刻、生动地创造出这等惊人的鸿篇巨制来。
还有大足石刻的“养鸡女”,虽是作为摩崖石刻的形式出现的,但这位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的农妇形象,人人看了都觉得非常熟识,好像她就是自己周围生活中的熟人一样,印象极其深刻,始终活现在人的眼前!
中国的古代雕刻,完全来自于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真理。作为意识形态的造型艺术,是形象地再现生活的。其所再现的生活能不能使人感到真切和信服,根本的是取决于对待生活的态度。具体讲,是取决于扎根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艺术作品,也只有牢固地扎根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才能够根深叶茂、永葆其旺盛的活力,这也正是艺术的生命线。
(选自邢永川《鬼斧神工——中国古代雕刻研究》,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古代雕刻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肥沃土壤中,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永远闪烁着瑰丽夺目的光彩。
B.我国古代雕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体现了“根于生活”是艺术之本的普遍真理。
C.中国的古代雕刻孕育与萌芽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表现了先民们的社会生活和品格风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中国的古代雕刻以色彩斑斓、造型奇丽、气宇威严的青铜器为代表,从精神到状貌上真实地反映出漫长的奴隶制社会的现实。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雕塑范围较广,除大型石刻、泥塑及青铜器外,也包括陶皿、石器及骨、玉器上的各种动物、人形等的造型。
B.“秦始皇兵马俑”的雕塑栩栩如生,而那些勇敢机警的跪射俑和老练刚毅的将军俑精神风貌又高于一般官兵。
C.工匠和徒隶自身的地位和意识使得兵马俑的创造者们在按照统治阶级意图创造的同时,又注入了自己的情感。
D.大足石刻“养鸡女”看起来就如同我们生活中熟识的农妇一样,表现了勤劳善良、朴实忠厚的形象特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原始社会雕刻的粗糙幼稚,到青铜器的气宇威严、造型奇丽,再到兵马俑的鸿篇巨制,可以看出艺术在发展,体现“根于生活”这一真理也越来越更为充分和深刻。
B.中国古代雕刻中几乎所有的优秀作品,都来自生活,深深扎根于生活,形象地再现生活,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C.随着社会的进化,艺术的发展,“根于生活”这一普遍真理会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和深刻,所以中国当代的雕塑就越来越接近生活。
D.造型艺术以形象再现生活,但其所再现的生活能不能使人感到真切和信服,根本的是取决于创作者扎根于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员回到北平。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劫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⑪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⑫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这两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奠基作用。
C.作者认为《回忆吴宓先生》是一个饱含了弟子、朋友怀念之情的“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体”,它能够反映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D.文章⑧⑨两段的回忆包含了作者的听闻和主观的揣测,没有写到自己亲见的事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真实性。

E.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全篇详细地记述了作者在多个不同历史时期与雨僧先生交往的生活琐事,细腻动人,含蓄深沉。
文章第②段概述了雨僧先生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请根据作者回忆中的具体事件,列举雨僧先生“既奇特又矛盾”的具体表现。
作者说雨僧先生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又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