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康奈尔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用带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马利筋(一种杂草)叶片饲喂美国大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由此引发GMO环境安全性的争论。
事实上,这一实验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并不反映田间情况,因而缺乏说服力,且没有提供花粉量的数据,现在这个事件已有了科学的结论:第一,玉米的花粉大而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粒玉米花粉;第二,2000年开始在美国3个州和加拿大进行的田间试验证明,抗虫玉米花粉对斑蝶并不构成威胁,实验室实验中用l0倍于田间的花粉量来喂大斑蝶的幼虫,也没有发现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目前研究已经证实,斑蝶减少的真正原因,一是农药的过度使用,二是作为大斑蝶越冬地的墨西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果我们是科学家,该如何设计一个转基因花粉对大斑蝶幼虫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材料:大小、形态和生理状况相同的美国大斑蝶幼虫若干只,马利筋叶片若干,转基因玉米花粉,天然玉米花粉。
1、实验步骤设计:
(1)
(2)
(3)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1)
(2)
如图甲是研究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实验装置,玻璃罩内充满14CO2。选取生长良好、基本相同的叶片A、B,分别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蒸馏水处理,一段时间后对A、B叶片内的同位素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乙所示(黑点的疏密表示同位素含量的多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中14C转移途径是14CO2→C3→糖类等有机物
B.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可能与调节养分运输有关
C.放射性糖等有机物分布不均匀是由单侧光照引起的
D.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有强的吸引与调运养分的效应
根据右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
B.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时,钾离子从上往下流 |
C.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 |
D.若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会与水面接触 |
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某种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的a、b、c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 |
B.①②③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
C.c细胞和e细胞一样,都能增殖分化形成d细胞,d细胞分泌的物质Y为淋巴因子 |
D.Y主要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与Y合成和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 |
线粒体
下列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
B.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
C.丙图表示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变化 |
D.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
某科研小组做了一系列的生理实验,将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每一环境中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皮肤血流量的含量,共测了10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指标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甲 |
0.23 |
0.23 |
0.23 |
0.23 |
0.18 |
0.17 |
0.16 |
0.22 |
0.23 |
0.23 |
乙 |
0.45 |
0.45 |
0.44 |
0.45 |
0.55 |
0.55 |
0.52 |
0.50 |
0.46 |
0.45 |
丙 |
0.31 |
0.31 |
0.31 |
0.30 |
0.30 |
0.60 |
0.62 |
0.38 |
0.33 |
0.32 |
A.进入0℃环境时,首先增加的是乙指标,即促甲状腺激素 |
B.实验过程中,乙增加到最大值后,随丙降低而降低,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
C.甲代表皮肤血流量,0℃时其数值降低,以减少热量散发 |
D.0℃时,在甲、乙、丙共同作用下,小鼠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但是小鼠体温仍然维持相对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