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下列不能支持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 “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演进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
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都是历史的进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
绿色植物可利用日光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因此,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和能源之源,碳水化合物是光能储藏库,生物质是光能循环转化的载体,连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也是绿色植物在地质作用影响下转化而成的。
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已不能满足大量和集中供能的需要,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但经过一二百年的强度开采与消费,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渐趋枯竭,其对环境的沉重压力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
当人们将目光聚集到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生物质能源重新受到关注,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烁烁闪光的亮点——当然不会是简单地燃烧,而是基于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
现代的或狭义的生物质产业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基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产业”。
生物质能源如此受重视,与它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使用有关。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能量,但不能形成物质性生产,不能像煤炭和石油那样形成庞大的化工产业,生产出上千种产品;而生物质既是可再生能源,又能生产出化工产品,且其主成分为碳水化合物,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与环境友好,又胜化石能源一筹。再则,它以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有机垃圾等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为原料,使之无害化和资源化,将植物蓄存的光能与物质资源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堪称循环经济之典范。重要的还在于,它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力转移,以及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
我国每年有7亿多吨作物秸秆(相当于3.5亿吨标煤)没有很好利用,其中2亿吨被就地焚烧,污染大气;每年有1000多万公顷农田因覆盖石油基塑料地膜而导致土壤肥力衰退;此外,尚有1亿多公顷(稍少于现耕地面积)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这些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对生物质产业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能量资源和物质财富。
下列对“生物质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质能源是由绿色植物利用日光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碳水合物而形成的一种能源。
B.生物质能源是由生物质经过光能循环转化,成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一种可再生的清洁的能源。
C.生物质能源是在非再生能源资源渐趋枯竭下重新受到人们关注的燃烧生物质燃料的一种传统能源。
D.生物质能源是一种利用可再生的有机物质,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生产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能源。

下列对“生物质产业展现能源生机”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的高效利用使传统的生物质燃料得到了深度开发和循环利用,并使生物质能源成为新兴产业。
B.生物质能源的原料广泛,能源的多功能和对资源的节约及循环使用受到重视,能源的生产及应用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C.生物质能源胜于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因为它既可提供能量,又可形成煤炭、石油,还可生产出化工产品。
D.生物质产业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工业化、中小城镇建设、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缩小工农城乡差别。

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贮存下来的绿色植物,是光能转换器,更是能源之源。
B.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由绿色植物经地质作用的影响下,转化而成的主要传统生物质能源。
C.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可以使一些农林废弃物和环境污染物无害化和资源化。
D.我国不宜垦为农田但可种植能源植物的边际性土地,可为生物质产业的发展提供宝贵资源。

200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不仅给当地而且给邻国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幸运的是,这次震中并不在人口稠密地区,否则人员伤亡将难以估量。这也正是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300年前美洲西海岸发生过一次里氏9级的超级地震,将来这样的地震也肯定会发生,问题是,下一次超级地震何时发生?
大地一连震动了好几天,当地的村庄被海啸吞没,海水退去,人们在森林里竟然发现了一条搁浅的鲸鱼!这样的故事曾经被当作是土著人的神话传说,但现在地震学家们表示,这其实是土著人对发生在1700年1月26日美洲西海岸的那次里氏为9级的大地震的准确描述。
就在那次地震发生10个小时后,大洋底部产生的海啸袭击了日本,当时的记录竟然如此完整,几年前科学家们根据这些资料找到了那次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它就在范库弗岛附近。地震发生后,一切归于平静,接着,一代又一代土著人开始流传起当时的情景。克拉拉姆部落成员乌尔梅尔在1925年告诉一名人类学家:“河水变咸了,山谷也涌进了海水,天气奇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冻死。”科学家们现在知道了,那次灾难发生在大约300年前,是发生在北美洲的第二大地震。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想知道:下一次“大地震”何时发生?
一代又一代的地质科学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取得成功,但科学家们并没有退缩,许多国家也加大了对地震预测研究的投入。加拿大地质勘测调查机构的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表示,未来地球上的某个地区肯定会发生级别相当于1700年的那次超级地震,如果研究人员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话,就可以拯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在加拿大土著人的传说中,她让自己的两个孙子跑到山顶上,以免被海啸吞没。可是,对地震学家来说,这样的预感只会出现在他们的梦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要想找到预测地震的办法,就必须脚踏实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研究。
在中国,研究人员一直希望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来预测地震;在美国,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岩石受压变形后的形状来预测地震;日本科学家则在利用电脑技术分析地震的活动性。可是,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好方法。1993年,美国地质勘测机构的科学家认为,他们逮到了一条“大鱼”,于是警告帕克菲尔德地区的居民,几天之内当地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高达37%。可是,最后的结果是虚惊一场。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似乎在预测地震上取得了突破,因为他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月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他还成功预测了2003年12月发生在美国加州的地震。可是,接下来他预测加州南部将发生地震却没有发生。于是,人们对他提出的“小地震是大地震预兆”的理论提出质疑。
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大地震自不待言,即使是小规模的地震,如果发生在都市区也是非常危险的。人们知道地震肯定会发生,却又不知道它何时何地发生,这是最令地震学家们头痛的事。好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对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视,地震学家距离揭开地震之谜也许不远了。(有删改)
对地震学家们“最担心的事情”所包括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来不知什么地方会发生像印度尼西亚一样的大地震。
B.将来印度洋沿岸各国还会发生里氏8.5级的大地震。
C.将来发生的大地震的震中可能会在某一人口稠密地区。
D.将来不知什么时候会发生像美洲西海岸一样的大地震。

下列对各国预测地震的研究成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根据加拿大土著人的描述资料,预测到美洲西海岸大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中。
B.加拿大地震学家加里•罗杰斯成功预测了未来地球上肯定会发生超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突破。
C.中、美、日在地震预测上力图有所突破,但都还没有找到一种可以准确预测地震的好方法。
D.俄罗斯科学家弗拉迪米尔•波罗克成功预测了日本神户发生的大地震,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动物或昆虫在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行为有可能找到预测地震的方法。
B.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利用电脑技术可以找到预测地震的最好方法。
C.大地震肯定还会发生,就现在的技术而言,成功预测的可能性为零。
D.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只要各国重视地震预测研究,就会很快揭开地震之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实际上是科学家受天然湿地净水功能的启发而发明的一项技术。天然湿地有丰富的野生植被及大量的生物对水质起到了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水分和气候,被人们称之为“地球之肾”。我国青藏高原、黑龙江等地有多种形式的自然湿地,各类繁多的动植物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是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的结果。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起净化作用的主要是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基质由砂和石构成,是湿地中最基础的物质。植物栽种在砂石上,与砂石共同创造一个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产生的微生物能将污水净化。
人工湿地净水技术的原理:当污水流入净化池后,首先接触的是植物,污水中颗粒比较大的污染物会被植物的根和茎以及基质表层阻挡,形成厚厚的像泥巴一样的污垢。污水继续向下渗透,由于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可将大量的氧气导入污水中,使好氧菌大量繁殖,从而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和降解。污水中的氧气被好氧菌消耗完后水流继续向下渗透,当到达深度近1米的净化池底层时,污水中的氧气含量极少,厌氧菌便能在无氧的环境中,以污水中剩下的有机质为营养进行大量繁殖。污水经过系统中的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吸收、降解后,最终变成干净水排出池外。
在生活中,湿地净化水质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个荒芜的小水塘,门前的一条小水沟,它们天生就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人工湿地净化水质系统就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原理,大大提高了净化水质的效率。目前国外已广泛地采用了人工湿地技术,根据居民居住的地理条件设计小户型人工湿地。福罗瑞恩是奥地利的一名环境工程师。他说:“奥地利人工湿地技术一般应用在偏远的山村、村庄和家庭。他们将房子后院的一处低洼地改造成人工湿地,建好后根本不用怎么管理就可以把生活污水处理得干干净净,十分方便。”
也许不久的将来,人工湿地系统只是我们农舍旁的一条小水沟,社区里、别墅边的一个小水塘,但是它比天然的小水沟、小水塘净化水质的效果高出上百倍,到那时生活中所产生的废水都将会无污染地回归大自然。
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由于它具有投入小、能因地制宜等特点,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球上的许多自然湿地已遭到严重破坏,而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能够降低因自然湿地的缺损而造成的环境危害,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
摘自《走近科学》2002年10期(有改动)
7.下列对“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的原理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就是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吸收、降解后,最终变成净水排出的一项技术。
B.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实际上是科学家受天然湿地净水功能的启发而发明的一项技术。
C.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就是利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基质的降解作用和微生物的吸收作用,将污水净化的技术。
D.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技术是既能净化水质,又能美化环境,降低因自然湿地的缺损而造成的环境危害的一项环保技术。
8.从全文所提供的信息看,下列对“人工湿地是模拟和强化自然湿地功能的结果”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工湿地不仅具有自然湿地的功能,而且还有比自然湿地更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B.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一样,能对水质起到良好的净化作用,同时还能调节水分和气候。
C.在生活中,湿地净化水质的现象随处可见,但自然湿地的净水功能不及同等规模的人工湿地。
D.人工湿地中厌氧菌能大量繁殖,从而能更好地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吸收和降解,因此人工湿地有比自然湿地更强的净水功能。
9.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工湿地系统已能将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废水无污染地送回大自然。
B.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许多天然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可以通过建造人工湿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然湿地的缺损。
C.建造人工湿地,不仅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而且能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D.由于人工湿地比天然湿地净化水质的效果高出上百倍且易于普及,它必将取代天然湿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故乡的胡同
史铁生
①40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②奶奶带我走出那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④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⑤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里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⑥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⑦18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⑧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⑨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看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杈杈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1994年
18、从全文看,作者在第⑧段中提到的“珍贵的以往”主要包括六个典型的生活场景。 请选择其中四个生活场景作概括,每个场景不超过15个字。(6分)

19、请分析“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20、阅读第⑨段,请联系作者的人生,说说作者认为“命运的构造”与“密如罗网的胡同”有什么关系。(4分)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出胡同中的诵经声和钟声带给作者的独特感受。
B.第⑦段中的“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这句话,表现出身残之后的作者对于人生的怀疑和对命运的困惑。
C.作者以“故乡的胡同”为题,选取了与胡同有密切关系的典型生活场景,来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胡同的抱怨之意。
D.母亲“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表现了她对残疾儿子的殷切希望;作者特意选取这个材料,表达了对早逝的母亲的深切而悠远的怀念之情。

E、本文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末收结于两个疑问句,似乎是在表示:已届“知命”之年的作者已经洞察了命运和人生的真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海啸的产生和预报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全球地震海啸发生区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带一致。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平均六七年发生一次,其中约80%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在开阔海面海啸波高度很低,海啸波在大洋中移行时,波长可达数十或数百公里,波高仅为1米左右,周期2—200分钟。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二三百公里到一千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因此,准备靠岸或者停靠在岸边的船只要及时向外海开就可以化险为夷。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海啸登陆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60公里。
海啸产生的巨浪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其间可能间隔几分钟或几小时。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往往是海啸发生的先兆。另外,海啸并不总是以巨浪的形式登陆。它们更有可能是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旋涡。可以把人卷入水下,并卷起重物。有时可以吞没整个海滩。
海啸威力如此之大,所以提前预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波沿地壳传播的速度远比地震海啸波运行速度快,所以海啸是可以提前预报的。例如发生在智利的海啸,需要经过13个小时才能传到夏威夷,约20个小时后到达日本沿岸,如果利用海啸监测网获取的地震波记录,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出海啸警报,可以为该地区赢得时间。
1964年国际上就成立了全球海啸警报系统协调小组,太平洋由于海啸多发,所以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印度洋由于历史上很少发生海啸,近百年来又没有发生过海啸,所以没有国家参加海啸预警系统,根本没有海啸预警网络,此次海啸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没有及时预警关系很大。此次大地震发生15分钟后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就从檀香山分部向参与联合预警系统的26个国家发布了预警信息。如果印度洋也有预警系统,也许人们就可以更好地利用从震后到海啸登陆印度洋沿岸的宝贵的90分钟。预警早一分钟就可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可以说海啸预警是在与死神抢时间。
1.下列对“海啸”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和海港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
B.海啸是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岸时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
C.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D.海啸是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产生巨大波动产生的。
2.下列有关“海啸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正在航行的船只很难察觉海啸的波动,因此不会有危险。
B.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C.海啸进入大陆架,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D.海啸携带海底沉积物、船只、树木等重物一直冲入海岸线以上几百米的地方,使其更具有破坏性。
3.根据文意,下列对“海啸预警”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提前预警才能赢得提前撤离的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B.发生在智利的海啸如果能提前预警,就可能减少损失。
C.太平洋地区海啸预警系统很发达,是由于海啸多发,人们预警意识强。
D.印度洋海啸造成损失,就是由于该地区未得到预警。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生海啸时,船只驶向外海比靠岸安全得多。
B.海啸发生的先兆是地面震动并伴随突然退潮。
C.海啸登陆时,更多时候表现为快速涨潮,伴随着水下漩涡。
D.印度洋地区由于这次海啸袭击,很有可能会建立自己的海啸预警系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