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共18分)
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梁衡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文章是写李清照崇高人格的,写祥林嫂、杜十娘、秋瑾这些女性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没有美神的中国神话
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由于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的不同,各民族神话呈现出来的基本文化特征也不同。对比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会发现两种文化体系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
黑格尔说:“但凡客观的美丽的个性,就是希腊人的神祇。”在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中,希腊诸神多是一些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艺术形象。在现存的希腊雕像中,那些健壮有力的男神雕像和秀丽婀娜的女神雕像,都可看作人体完美比例的代表。尤其是以宙斯为首的奥林匹斯诸神,个个形体健美,神力超凡。这些优美强健的众神有过人的优点,也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缺点。除了极个别的例子(比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种)外,奥林匹斯诸神在道德上几乎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他们看起来好像是一群终日在奥林匹斯山上宴饮娱乐的游手好闲之辈,而且还经常到人间来滋生是非。比如宙斯喜欢到处拈花惹草;阿佛洛狄忒对自己的丈夫并不忠诚;雅典娜和赫拉因为没有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为最美丽的女神,便发誓报复并导致了特洛伊的毁灭……奥林匹斯诸神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这却并不妨碍他们被凡人喜爱崇拜。丹纳的《西洋文化史》对此有评价:“奥林匹斯神道德上并不完美,但是个性丰满,富有魅力。”
中国神话则与希腊神话大不一样。中国神祇和希腊神祇的形象,都经过了从动物神或怪物神向人形神转化的过程,但结果却很不相同。在希腊神话中,神祇的形象从第一代神卡俄斯进化到第五代奥林匹斯神族后,已经完全人形化和美形化,堪称完美。而中国神祇在《山海经》等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在后来史官记载的神话中毫无过渡地直接变成人形神,但这些神话故事很少提及神的外貌,据推测,应该和平民百姓差不多。因为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等。众神既然是道德的楷模,至善的化身,自然就无所谓相貌是不是英俊漂亮。就像鲁迅在《理水》中描写的大禹,坚定沉着,胸有成竹,深知民生疾苦,堪称德高望重,至于长相,则是典型的劳动人民形象:“面貌黑瘦”“满脚底都是栗子一样的老茧”。
中国神话不像希腊神话有优美的神祇形象,也不像希腊神话那样有专门司掌美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她们本身的身份却与美无关。作为正统和主流的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愉悦。许多美女导致了国家祸乱,而热衷于丹青的宋徽宗也最终失去了江山。
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严格遵守着两个原则:其一,合乎伦理规范;其二,具有教化功能。原本流传于民间的一个个神祇经过这两个原则筛选之后,被加工成符合规范的明君圣主,得以进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那些不符合伦常的,就游离于史册之外,散落在民间口头流传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因此,越是晚近的历史文献,其所记载的远古神祇或近古帝王就越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伏羲最初只是渔猎之神,到了儒家经典中,成为“始作八卦,通德神明”的圣人;神农本是教人播种五谷的农神,后来演变为“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有德之君;黄帝更是从一个原始部族虚构的祖神逐渐演化得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既是兵法、医学和道家之祖,还是上古宫室的创始者。他战功卓著、德政昭天,功绩空前绝后,所以后来演化成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像这样的对中国神话的伦理性改造从春秋开始,至汉代初步定型,到宋代以后基本完成。
因此,归根结底,是强大的伦理意识操纵着中国神话历史化改造过程。我们看到的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种种不同之处,都可以从伦理角度找到它的解释。
(选自《中国神话与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有删节)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希腊人崇尚“美丽的客观的个性”,他们创造出来的神祇形象始终形体健美,神力超凡。
B.奥林匹斯神道德上美并不完美,绝大多数和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一样爱冲动和犯错误。
C.奥林匹斯神是希腊神话人物谱系中的第五代,男神健壮有力,女神婀娜秀丽,堪称完美。
D.因为优美健强健,个性丰满,奥林匹斯诸神尽管道德上多有瑕疵,却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下列说法不能作为中国神话没有美神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为正统和主流文化,儒家认为美没有实用价值,善才是该致力追求的境界。君子当以教化天下为己任,而不该沉迷于美带来的感观享受和精神愉悦。
B.出于伦理至上的指导意识,中国文人在对远古神话进行整理改造时,会严格地把那些不合乎伦理规范和不具有教化功能的神祇形象从文化正统中筛选出去。
C.和视觉上富有强烈视觉美感的希腊神祇不同,中国神祇由动物神和怪物神进化而来,在早期神话中以人面兽身或兽面人身的形式出现,后来直接变成人形神。
D.在中国神话里,正神所以成为正神,并不是因为他健美,而是因为他能凭借神力来造福于民。如补天的女娲、尝百草的神农、教民稼穑的后稷、治水的大禹等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没有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那样的美神,尽管仅有的几位女神女娲、洛神、西王母等在诗人笔下越来越美丽,但美丽并不是她们被奉为神祇的最初的理由。
B.合乎伦理规范并具有教化功能的神话人物被文人纳入文字相传的文化正统,而不符合儒家伦常的早期神祗直接被排除在史册之外,只能在民间或各种稗官野史之中流传。
C.中国神话中的神祇形象往往经过伦理性改造,例如最初只是一个虚构的原始部族祖神的黄帝后来被塑造成战功卓著、德政昭天的夏商周三代乃至整个汉族的始祖神。
D.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孕育着该民族的精神原型,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对于美的态度迥然有别,表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基本文化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蔡睿贤:能源动力科学翘楚
林汝谋 金红光
㈠蔡睿贤先生曾作为长春机车厂主任工程师,参加机车燃气轮机大会战,这是我国地面燃气轮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长春机车厂与清华、哈工大等组成联合设计组设计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并由长春机车工厂进行试制。从1975年12月第一次点火成功到1976年12月加到满负荷,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先后做了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重做了一个转子,测量了10万个以上的各种数据,解决了压气机提前喘振等科技关键问题,并完成正式热力性能试验与48小时连续运行试验。到1977年底燃气轮机车就行驶在铁路干线上,承担货运和客运的牵引任务。蔡先生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脚踏实地做了大量科技工作,并参与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为成功研制燃气轮机机车作出重要贡献。经过7年共同努力,长征2型燃气轮机车研制成功,并于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燃气轮机系大国之重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密切相关。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
㈡蔡先生高瞻远瞩,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作为领军科学家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1981年,他参与国家机械委、科委、国防工办等成立的燃气轮机应用研究小组工作,全面调研国内外发展情况,提出我国发展地面燃气轮机的规划设想和实施建议。1996年,科技部成立S863计划软课题组,任命蔡睿贤院士为能源领域组长,开展S863计划软科学研究能源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究,为制定21世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规划决策作准备。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科学学科调研组,蔡先生为组长。以他为首的专家组的调研报告,后来列入国家科技部和基金委组织出版的中国基础学科发展报告,这是一个“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基础学科的指导性文件。
㈢蔡先生热心教育,辛勤耕耘。他在清华十六载固守三尺教台,培养出一大批我国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更是矢志育英。他是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导师,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2003年他当选为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五届专家组成员,在博士后政策咨询、评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导过多名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后、数十名研究生,受到蔡院士点拨、解惑和帮助者更是不计其数。他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鉴于蔡先生学术造诣和威望,他还被聘为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他不顾高龄常常长途奔波,去给学生们讲课或做报告,从自己经历出发,谈能源动力领域研究前沿热点和关键问题,谈学习方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蔡先生的讲课和报告精彩纷呈,听众常常为他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风貌所倾倒。
㈣蔡先生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各地,其中有四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多位研究员或教授、多位公司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及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等,称得上“桃李芬芳满天下”。正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生是一盏明灯,他用知识照亮学子的前途;先生是一座丰碑,他用人格魅力指明学子的方向。(选自2014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蔡睿贤(1934.2.5-2014.10.4),生于广东汕头,工程热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②两位作者(林汝谋研究员和金红光院士)系蔡睿贤院士早年学生,后来成为他的亲密助手与同事。他们长期相处共事,耳濡目染,是受蔡睿贤影响和帮助最大的两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4000马力机车燃气轮机、82次正式试验、10次揭缸、10万个以上的数据、48小时连续运行等等数据,具体表明我国燃气轮机研制过程的复杂、艰难。
B.作为主办单位的燃气轮机专家,蔡先生为燃气轮机机车成功研制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会议上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奖。
C.蔡先生多次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领域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他作为领军科学家,对当今世界能源动力领域前沿热点与关键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
D.蔡先生热心教育,在清华十六载培养出大批燃气轮机科技骨干,到科学院后培养出许多优秀研究生,他因此多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E.蔡先生以极高的学术造诣和威望,被聘为清华大学等多家大学兼职教授,常常以精彩纷呈的讲课和报告、风趣幽默的谈吐、儒雅睿智的气质吸引听众。
(2)为什么“蔡先生觉得这辈子的成功之一就是搞燃气轮机”?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蔡睿贤先生在教育事业方面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概括。
(4)为什么本文称“蔡睿贤”为“能源动力科学翘楚”?请结合材料分析,并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玉米
刘国芳
在花园小区,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头是市长的父亲。小区的住户,都是有身份或者说有钱的人,只有老头和他们格格不入。老头穿一身青布裤褂,两只裤脚一只高一只低,脚上穿一双解放鞋。
老头住进来好几天了,保安仍不认识他。见老头从外面进来,保安总要大声说:“你进来做什么?”
老头说:“我住这里。” 保安说:“你住这里?” 老头说:“A区B栋303。”
保安不相信老头住这里,但老头说的那么具体,保安只好挥挥手,让老头进去。
小区里很多人看着老头进去,他们的脸色很不好看,等老头走远了,都说:“我们这儿怎么会住进这样一个乡下老头呢?”
老头不管别人说什么,进进出出自在得很。有时候,他会笑一笑,看着小区里的住户或者说看着那些邻居打招呼。但老头自作多情,那些邻居面无表情,根本不睬他。老头也不恼,只笑着跟自己说:“这城里人脸上怎么都像打了石膏一样?”
后来,老头闲不住了,自告奋勇在小区里扫地。小区本来请了清洁工,但那人懒,一天只在早上扫一次。时值秋天,满地落叶,老头就拿一把扫把,提一只撮箕,扫地上的落叶。小区的人忽然就明白了:原来这老头是扫地的。
小区的角落,大概有两三亩大,栽了草,但因为偏僻,没人精心管理,草长得稀稀拉拉。有一天,老头在这儿伺弄起来。开始,小区的人不知老头做什么,以为老头在栽草。过了几天,看见老头把地全翻了,才知道老头要栽东西。保安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拿着警棍走过来凶老头说:“你在这儿做什么?”
老头说:“看这块地闲着,想种些庄稼。”
保安就咦一声,大声凶着说:“你以为这儿是你乡下呀?”
老头说:“这地闲着不是浪费吗,种些庄稼多好?”
几个保安不再跟老头罗嗦了,推走他,一直往小区外面推。老头看看要把自己推出小区了,便大声凶着保安说:“你推我去哪儿嘛,老子住这里呢?” 保安这才住手。
老头后来继续挖着那块地,保安也时常过来干涉,但并不奏效。老头倔得很,把他赶走了,他过了一会又来了。小区的人后来都知道老头要在那儿种庄稼,他们看着老头,总摇头,还说:“典型的一个农民,走哪儿都忘不了种地。”老头随人家怎么说,竟种上了玉米。几个月过去,那块地的玉米竟青青翠翠好看得很。
这天深夜,有贼翻墙进来,然后潜进一户正要偷东西时,被发现了。贼跳窗跑了出去,然后往玉米地里跑。保安当即把蹿进玉米地的贼捉住了。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个乡下人,保安打了他两警棍,然后让人去喊老头来。保安说:“这个小偷一看就是一个乡下人,他是不是你一起的?”
老头很生气,说:“他是你一起的差不多。”
保安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为什么要在这儿栽玉米,原来是为了你们偷东西好藏身。”
另一个保安甚至用警棍指着老头说:“你们肯定是一伙的,一伙乡下人合伙在城里偷东西。”
老头暴怒起来,说:“放你妈的狗屁,你他妈的才是贼。”
一个保安举着警棍打过来,还说:“看你一副贼相,还嘴硬。”
老头半响说不出话来。后来老头说话了:“我是贼相?好,我让你们知道我是不是贼相。”说着,从身上拿出一部手机来,很精致。老头迅速拔了个号,然后说:“你过来一下。”
大概十几分钟后,市长就坐着车来了,市长一见老头就喊道:“爸,出什么事了?”
门口围满了人,有人认得市长,叫了起来:“这不是李市长吗?”
一伙人鸦雀无声。
不一会,物业经理和开发商都来了。开发商一个劲地道歉,还跟老头说:“我们立即把几个保安辞了。”
老头说:“那倒不必,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副贼相。”
这事过后,老头还是原来那个老头,每天拿着扫把撮箕出来扫地。见了人,仍然笑一笑。小区的人见老头笑,也忙不迭的回一个笑。
那片地,后来真结出了一颗又一颗玉米。把这些玉米收了后,老头竟一户一户地去敲人家的门。门开了,老头递过去几颗玉米,然后说:“我栽的玉米,你们尝尝吧!”
人们都高兴地接过老头送来的玉米,在老头走开后,有人说道:“难怪老头的儿子会当市长,原来老头人这么好。”(摘自《小小说大世界》2014年7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人刚入住花园小区时,人们看不起他.甚至反感他,觉得他是个乡下老头,老人笑着跟邻居们打招呼也被大家认为是自作多情。
B.老人自告奋勇打扫小区卫生与清洁工每天只在早上打扫一次卫生形成对比,批判了清洁工的懒惰,也为人们误解老人的身份做了铺垫。
C.文中反复写保安“凶”老头,还怀疑他跟贼是一伙的,用警棍指点他、打他,这写出了保安的势利,看不起乡下人,人品较低。
D.收下了老人的玉米之后,老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从原来的“乡下人”变成了“老头人这么好”,老人用自己的真诚融化了人们心头的冷漠。

E.小说通过对清洁工、保安、小区住户、物业经理、开发商等次要人物的言行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老头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主旨。
(2)小说第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简析文中老头的人物形象。
(4)有人认为小说是写老头的,题目改为“种玉米的老头”更为合适。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㈠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㈡对此,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㈢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㈣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邻近的鸟距离它自己的远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类的数量,它们只根据邻近的同类来改变飞行速度和方向,这就能保证整个鸟群朝同一方向飞行。进化为什么选择了“六”或“七”作为神奇的数字?一种解释是“七”是鸟类认知能力的极限,它们无法跟踪七个以上的物体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七”是各类群体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你也许以为你沟通的个体越多越好,但如果你跟太多人沟通,你会得到太多嘈杂的不准确的信息。这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你搞清楚状况之后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下列关于成群的动物遇到紧急情况不会相互碰撞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蚂蚁、鱼和鸟能够运用信息素在群体中交流,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通过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B.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它们都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具有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活动规则不仅仅是局部的互动。
C.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信息,它负责带领整个群体,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
D.鸟类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飞行时能让它们彼此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冬日黄昏罗马马西莫宫上空的椋鸟群特技表演般的飞翔,给科学家研究动物进行群体活动而不碰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B.科学家把椋鸟鸟群的移动做成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运动的鸟群中鸟的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中人群的分布情况很相像。
C.科学家发现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自身两侧的六七只鸟,根据它们来调整飞行。
D.有人认为,沟通的个体并非越多越好,跟太多人沟通会得到很多不准确的信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是“七”。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行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有重要的帮助。
B.伊恩·库森认为,人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因惊慌失措而发生踩踏事件,而成群的动物却不会,是因为人类在群体活动时没有互动规则。
C.有些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够避免碰撞,还能够降低飞行阻力,增加飞行距离,提高飞行效率。
D.欧盟组织多国多学科的科学家和多家机构,进行“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在时尚、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群体行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格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钟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 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0 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o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 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0 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而今,自称已经走到了人生边缘的杨绛,愈加通透。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百岁杨绛,“甘当一个零”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大师说,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
(摘自201 1年7月18日华西都市报,有删改)
注:杨绛(19 1 1年7月17日一),原名杨季康,是杨荫杭之女,祖籍江苏无锡,钱钟书之妻。擅长于翻译、文学著作、戏剧等。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吉尔·布拉斯》等。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愿为丈夫解忧的想法。
B.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感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D.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E.文章结尾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在读者眼前。
(2)文章为什么要着重写杨绛先生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件事?
(3)“简补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名言在杨绛先生的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
(4)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