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06年4月2 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美国耶鲁大学,并发表重要演讲。胡锦涛主席在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主张协和万邦。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主张吸纳百家的优长,兼济八方的精神,坚定不移的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求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从材料中看出我国坚持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基本内容包括哪些?(10分)
材料一: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张情况,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定并全力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材料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他强调,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护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民增收困难加大、灾后重建任务紧迫,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更加引人关注。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一项项详尽的惠民政策和措施,要求各级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把“保民生”和“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奇迹,但无知和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人类经历了禽流感、非典、H1N1甲型流感、海啸、地震等灾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使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人类的科技发现、发明与发展,可能会降低天灾带来的危害,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灾害。人类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9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中学生学习和读书情况,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某校高三(1)班同学将“中学生学习和读书情况调查”作为小课题,开展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活动。
第一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受金融危机就业困难的影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一些校园里蔓延。
(1)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这些同学晓之以理,说明“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第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过程中,了解到“蒋方舟现象”在校园中争论很大。经上网,同学们得知“蒋方舟现象”。同学们对此形成了正方、反方两派意见。正方:蒋方舟在写作方面的成绩非常突出,清华降分录取是招生改革的一个成功例子,无疑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培养人才。反方:清华降分录取的举动是严重违反教育资源公平竞争的原则,蒋方舟这样做有点投机取巧并侵害了别人获得更好教育机会的权益。
在素质教育之下,应该如何来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分数呢,真可谓“进亦忧,退亦忧”!
(2)请你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对此“进亦忧,退亦忧”的观点进行评析。
相对于高考而言,自主招生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可如何避免所谓的“黑幕”、“权钱交易”,让自主招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地“不拘一格选人才”?
(3)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对 “让高校自主招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为政府提出建议。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举世瞩目的二十国集团伦敦金融峰会4月3日落下帷幕。G20峰会之前,中、美、英、法等主要经济力量在不停地进行利益博弈,最终的结果是在共同的妥协下,各自的利益诉求都得到了吸纳。多国媒体认为,会议达成的一致共识超出预期,同时认为中国在峰会上表现抢眼,引起世界关注。
(1)中、美、英、法四国政体各是什么?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2)有人认为,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我国将与美英法政体走向趋同。请对此进行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