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殷本记》载:“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段材料体现的信息包括
①宗法制遭到破坏 ②分封制遭到破坏③中央集权制度受到削弱 ④专制主义受到挑战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的一幅作品。下列表述与这幅图寓意相符的是
| A.列强扶植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 |
| B.日本对国民政府实行政治诱降 |
| C.日本扶植清末代皇帝建立伪满洲国 |
| D.日本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 |
章开沅先生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 。”这里的“同归”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民主政治的追求 | B.向西方学习的实践 |
| C.救国救亡的时代任务 | D.个人命运的选择 |
古有云:“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利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陆海之利今称江浙甲天下,关陇无闻。灌溉之利今称浙江太湖甲天下,河渭无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关中地区逐渐失去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
| B.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得益于南方优越的水利条件 |
| C.儒学的发展随地理环境的变化呈现地域差异 |
| D.文化重心的不断南迁带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
《世界史纲》的作者乔治·韦尔斯说:“第七、八世纪,欧洲人民尚处於茅舍坞壁宗教桎梏之境,中国人民之生活已进於安乐慈爱、思想自由、身心舒爽之域。”中国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统治有度 | B.科举取士,统治有人 |
| C.儒学独尊,统治有序 | D.制度创新,统治有方 |
工业革命完成后,流行一种思潮,在文学上主张用客观的眼光来观察和重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在画法上不像前人那样精雕细琢和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下列文学作品不符合这种思潮的是
| A.《安娜·卡列尼娜》 | B.《欧也妮·葛朗台》 |
| C.《美国的悲剧》 | D.《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