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
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
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在这里,严羽已触及到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繁荣的关系。事实上,也正是初唐诗歌的兴盛、初唐诗人的辈出,才引发出唐廷对进士科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
由于寒门士子可以经诗赋考试而进士登科入仕,而男丁一旦入仕,还可免除赋役,这样,诗赋便自然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从而使得天下士子尤其是广大庶族寒士都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并乐此不疲。高适、孟郊、张籍、韩愈、李商隐、聂夷中等大诗人都是少时家境贫寒,全靠私塾、家教以及自学而成才。孟郊为登“龙门”,做诗真可谓“呕心沥血”。他与贾岛的“苦吟”,不仅在唐代,即使在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是出了名的。
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使诗歌成为唐代知识分子的主要求生求官之术;另一方面,“以诗赋取士”也从诗人中造就出诸如贺知章、张九龄、韩愈、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和杰出思想家。而一旦求生、求仕特别是求仕不成、报国无门时,诗人们自然将诗歌用来作为抒发性情、表达心志的最直接方式。这样就不仅玉成了一批科举不第、仕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如李白、杜甫以及孟浩然、贾岛等),而且使得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你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杜甫《醉时歌》);“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这是何等的张扬狂放、淋漓痛快!这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自由头脑与开放胸襟的愉悦和豁达!当然,李白之所以可以“凤歌笑孔丘”,杜甫之所以竟将孔丘与盗跖相提并论而轻蔑之,张祜之所以敢于以诗歌去“轻万户侯”……诗人们之所以竞相无所顾忌地敞开心扉,信口(笔)宣泄胸臆,不畏惧任何权贵、权威而抒发性情,粪土“万户侯”,其大前提均在于唐代尤其是初、盛唐开明、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开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于从武则天以后历代皇帝们“以诗赋取士”的人才政策。
陈寅恪说:“当时汉文化之中心在长安,以诗赋举进士致身卿相为社会心理群趋之鹄的。”而这种情况,也必然会引起世家大族的强烈嫉妒与不满,其声讨之音时起时伏,一直贯穿于武后以后的两百余年里。然而以武则天为代表的君王们要的却是源源不断的大批新锐人才来参政议政,至于这些新锐的出身、地位如何,则是不予计较的。
(选自《文史知识》 有删改) 下列对“以诗赋取士”或“以诗取士”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人严羽认为“唐以诗取士” 不仅促进了对诗歌的专门研究,而且使诗歌成为唐代的首要文学。 |
B.《沧浪诗话》里明确论述了唐代朝廷采取“以诗赋取士”的政策与唐诗繁荣的密切关系。 |
C.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初唐诗歌的兴盛和初唐诗人辈出的原因,才引出唐王朝采取“以诗赋取士”的政策。 |
D.“以诗赋取士”,可理解为“凭借诗歌和汉赋的写作才能来选取读书人做官执政”。 |
依据原文,下列对“以诗赋取士与唐诗的繁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初唐诗歌的成就,引发了唐王朝统治者对科举取士内容进行改革,使试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一项主要内容。 |
B.诗赋与功名利禄联系起来,使得广大庶族寒士倾心于诗歌学习与钻研,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
C.“以诗赋取士”,从诗人中造就了像贺知章、张九龄、韩愈、刘禹锡等一代名相、名臣的杰出思想家。 |
D.“以诗赋取士”,成就了一批像杜甫、孟浩然等这样的科举不第、仁途失意却诗名显赫甚至万世景仰的大诗人、名诗人。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以诗赋取士”,对寒门士子们学习、钻研诗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B.孟郊、贾岛少时家境贫寒,作诗“呕心沥血”,都以“苦吟”著称,世称“郊寒岛瘦”。 |
C.不少大诗人求仕不成使唐代诗歌更具有了人文方面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色彩。 |
D.武则天在选取参政议政的人才方面是开明的,不计较人才的出身、地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微博,正在成为撬动中国的一个微小杠杆,具有造成飓风和海浪的蝴蝶效应。
美国《纽约时报》称:“微博改变了中国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一种能观察中国在发生什么的实时民意调查系统。”分析人士表示,微博并非一种激进主义,而是一种自由表达。加拿大某报纸则形容,“中国微博正从单纯的社交工具,变身成为舆论监督利器”,参与并且影响着整个世界。微博用户呈现井喷式增长,而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预测,“微博用户的爆发性增长将出现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市场将在2013年进入成熟期。”
一条微博只有短短几行,渗透性却极强。上海谢耕耘教授有个好比喻:“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
微博在中国悄然兴起,迅速壮大,衍生“全民记者围观中国”之现象,在推动公民社会成熟的同时,也锻造了一把藏着锐和钝的双刃剑。
在发生巨变的国际传媒环境中,微博这种人性化的媒体使平民和政府平等对话,在名人和粉丝之间架起桥梁,绕过各种出版媒介,而让碎片式的信息迅捷传播——哪怕再弱小的声音,都可能被扩大到无穷倍,进而震撼世界。
微博有其微妙之处。官方微博、官员微博、名人微博、草根微博等在微博舞台轮番上位,互相沟通、PK、博弈、联合,在只言片语里,在迅捷的转载评论里,有的力量被消减,有的则被扩大。一条微博可以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也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庞大系统的命运。微博无法控制,也无法预演。当上亿的中国人都在这里抢着发言,一秒钟,就足以掀起新的狂澜,引发新的恐惧和狂欢。谁都可能成为主角,你准备好了吗?
另一方面,微博对个人隐私的人肉搜索,对谣言不负责任的转播,以及信息碎片带来的快餐式阅读,又让人不无隐忧。比如微博视野中的阅读,是典型的“泛读”。在技术上,微博给书写者的空间十分有限,被限制在140字以内。在140个字符内传递一定的信息是可以的,但要表达像样的思想则是比较困难的。对于读者而言,在微博世界浸淫日久,注意力也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快感。
微博已经改变中国人的交流传播方式,但微博也只能是微博,容量和深度都有限。我们的消息平台、阅读态度、思考习惯乃至公民抱负,如果只是经由一个限发140字的新媒体造就或者宣泄,只能反证这个民族的孱弱。
对“微”力量正视不回避、善用不滥用,既知其利也知其弊,小小微博客,方能体现泱泱大国的智慧和气度。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能否运用好微博,无疑会影响到自己在变革社会中的未来。下列关于“微博”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已经成为撬动中国的一个微小杠杆,这无疑在告诉我们这种微力量不容小觑,它具有造成飓风和海浪的蝴蝶效应。 |
B.微博的微妙之处在于虽然只有只言片语却既可削减一种力量,也可以增强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庞大系统的命运。 |
C.微博发展迅猛,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种种局限和弊端,追问和思考这一新兴媒介的宽度与限度早已成为一个现实的课题。 |
D.只有微博在中国的悄然兴起和迅猛壮大,才能出现“全民记者围观中国”之现象,并能锻造一把藏着锐和钝的双刃剑。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有关研究报告断定,微博用户必然出现爆发性增长,然后市场会进入成熟期。 |
B.国外媒体称,中国微博变身成为舆论监督利器,它兼具激进态度与自由表达的特点。 |
C.微博有诸多微妙之处,它的特点之一是组织和个人都难以控制信息的快速传播。 |
D.有了微博这一人性化的媒体,平民和政府才有了平等交流、平等对话的机会。 |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孱弱,如缺少智慧和大度,大家才会经由一个限发140个字的新媒体——微博来宣泄。 |
B.在微博世界里,即便是再弱小的声音也可能被扩大无数倍,进而震撼世界,并可能改变一个庞大的系统。 |
C.微博的渗透性是十分强大的,这种传播媒体的渗透性和普及性是收音机、电视机等媒体无法比拟的。 |
D.在微博已经改变国人的交流传播方式的当下,作者担心其阅读者的思维被微博化,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 |
文章将微博喻为双刃剑,主要依据是什么?请作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3分)
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
⑴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收获水蜜桃。
⑵昨天采摘时还青涩的果子,经过夜的洗礼,竟已成熟了。面对它们,可深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跃动,感受到每一株果树都有使果子成长的力量。我小心将水蜜桃采下,手里能感觉到沉沉的重量,以及那充满甜汁的质地。捧在手中的水蜜桃,白里透红,饱满莹润,像极果树的心。
⑶待我们把果园中的果实采摘完毕,果农们并不因此就放了假,果园主人还是每天到园子里去,做一些剪枝除草的工作,尤其是剪枝,听说光是这一项,就会影响到明年的收成。我四处游历告一段落,有一天到园子里帮忙,目见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就在不久前还果实累累的园子,这时全像枯去了一般,不但没有了果实,连过去挂在树枝尾端的叶子也都凋落净尽。
⑷“真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叶子全落尽了。”我轻轻叹息。
⑸“当然了,今年不落尽叶子,明年就长不出新叶,没有新叶,果子不知道要长在哪里呢!”园主人说。
⑹然后他带领我在园中穿梭,手里拿一把利剪,告诉我如何剪除那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树枝。他说没有剪枝的果树,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子,但所有的果都会长得不好,为了结出更好的果,母株总要有所牺牲。
⑺我们在忙碌的剪枝除草中终于迎来了春天。
⑻其实说是春天还嫌早,因为天气依然冰冷如冬。我到园子去的时候,发现果树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都抽出绒毛一般的绿芽,那些绒绒的绿昨夜刚从母亲的枝干挣脱出来,初面人世,每一片都像透明的绿水晶,抖颤地睁开了眼睛。我看到尤其是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也特别鲜明,仿佛是在补偿着母亲的阵痛。我在果树前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好像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心情。那是一种向上的心情,只有在枝干的最深处才能探知。
⑼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与感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并且有的还长出嫩绿的枝桠,逐渐在春风中转成褐色。春天原来是无形的,可是借着树上的叶、枝上的芽,我们竟能触摸得如此真切!
⑽我离开农场的时候,春日和煦。园子里的果树差不多都长出整树的叶子,但是有两株果树却没有发芽,枝桠枯干,一碰就断落,他们已经在冬天里枯死了。
⑾果园的主人告诉我,每年冬季,总有一些果树就这样死去,有些树当年还结过很好的果子。他想不出什么原因,只说:“果树和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奇怪的是果树的死亡没有一点征兆……”
⑿“真是奇怪,这些果树是同时播种,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受到相同的照顾,种类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到了冬天以后就活不过来呢?”我纳闷。
⒀我为这个问题失眠了。“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或者说在春天发芽也要心情,那些强悍的树被剪枝,他们凝神蓄势等待来春的发芽;而比较柔弱的树被剪枝,则伤心得失去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心情。树,是不是也有心情呢?”我这样反复地问自己,知道难以找到答案,因为我只看到树的外观,不能了解树的心情。
⒁多年以来,我心中时常浮现出那两株枯去的水蜜桃树,尤其是受到什么无情的打击时,那两株原本无关紧要的树的枯枝,就会从我的心中撑举出来,而我果然也没被冬寒击败,我走进了更为绚烂的春天。
(据原文,有删改)请写出第⑼段中“喧哗”一词在本文中的含义。
第⑻段中,作者在果树前感受到一种“发芽的心情”。请分点陈述原因。
作者在第⑵段中对采摘下来的水蜜桃进行了细致描写,有何用意?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从中得到的人生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才来的么?
周朴园: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回家。不过——
鲁侍萍:你不要怕,你以为我会用这种关系来敲诈你么?你放心,我不会的。大后天我就带着四凤回到我原来的地方。这是一场梦,这地方我绝对不会再住下去。
周朴园:好得很,那么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这于我的心也安一点。
鲁侍萍:你?(笑)三十年我一个人都过了,现在我反而要你的钱?
周朴园:好,好,好,那么,你现在要什么?
鲁侍萍:(停一停)我,我要点东西。
周朴园:什么?说吧。
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周朴园:你想见他?
鲁侍萍:嗯,他在哪儿?
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
鲁侍萍:哦,你以为我会哭哭啼啼地叫他认母亲么?我不会那样傻的。我明白他的地位,他的教育,不容他承认这样的母亲。这些年我也学乖了,我只想看看他,他究竟是我生的孩子。你不要怕,我就是告诉他,白白地增加他的烦恼,他也是不愿意认我的。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衣内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请结合选文揣摩人物心理,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哪个词应当读重音。
(1)你来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谁指使你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文中划线处舞台说明“笑”的含义。
戏剧主要是借语言来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请结合选文中至少两处语言简要分析某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我国,大家对绿色食品的的概念已不再陌生。所谓“绿色”,并不是指食品的颜色,而是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这类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以及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特定要求及规范。
如果你认为绿色食品的要求就已经颇为严格,那么,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则可以称得上苛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
有机食品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是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来自于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产物的生产体系。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都属于有机食品。所以,我们看到的有机食品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
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人们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规范中禁止使用的人工合成物质,像我们非常“痛恨”的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防腐剂、添加剂、保鲜剂、色素等,都被排除在外。
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也造成了有机食品的高价格。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在栽种之前,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与之相呼应的,则是一个很原始的产量,比起普通种植方法,有机生产方式生产的食品产量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饲养的畜禽,同样享受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吃着有机饲料,在“广阔”的天地中任意奔走,而不是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也不食用人工合成的生长激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
自问世以来,有机食品就伴随着“更营养”、“更健康”的修饰语,事实上,针对这些描述词语所引发的争论也一直非常激烈。支持者认为用这种原始耕种方式的食品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自然更有营养,而采用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必定会有农药残留,即使在安全标准内,积少成多,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有机食品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反对者则认为,并没有充足科学证据表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安全,而且有机食品产量低,费用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绿色食品特指无污染的优质食品,并不仅指食品的颜色,所以判断食品是否为绿色食品,不能凭借其颜色进行判断。 |
B.绿色食品在种植、生产过程中经过良好处理,被严格要求限量使用甚至是不准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和其他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物质。 |
C.绿色食品的要求相对于有机食品的生产规范和要求来说宽松了些,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食品只是食品向有机食品发展的一个过渡。 |
D.绿色食品各个环节的生产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最初的原料产地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时性食品加工,甚至最后的产品外包装都必须符合特定规范。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机食品中的“有机”不属于化学中的有机、无机范畴,而指是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有机”。 |
B.有机食品种类繁多,不仅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等,还包括相关的调料、糖果等。 |
C.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在农作物种植及其生长过程,乃至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人工合成物质。 |
D.有机食品支持者认为,由于有机食品是原汁原味的,自然更有营养;由于不使用农药,没有农药残留,自然就更安全,更健康。 |
下列说法不属于“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的一项是()
A.有机食品生产标准高、要求严。 |
B.有机农场中的农作物生长、成熟的周期较长,产量较低。 |
C.“物以稀为贵”,更何况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更营养,更健康,价格高是顺应市场营销一种策略。 |
D.由于种植、养殖过程中化学物质被禁止使用,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增加了人力成本。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须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后来我搞清楚了:如果没有说“我要问问我的兄弟”,那就是他本人;如果说了这句话,那就是他的哥哥了。 ……
我订做了几双靴子。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不久以后,我到国外去了一趟。
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心里有些烦闷;“你做的靴子好极啦!看,我在国外时差不多一直穿着这双靴子的;连一半也没有穿坏呀,是不是?”
他细看我这双俄国皮靴,看了好久,脸上似乎恢复了镇静的气色。他把手放在我的靴面上说: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我向他确切地说明:那双靴子非常合脚。
“你要做靴子吗?”他说,“我很快就可以做好;现在我的生意很清淡。”
我回答说:“劳神,劳神!我急需靴子——每种靴子都要!”
“我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你的脚恐怕长大了吧。”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型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只有一次抬头看着我说:
“我哥哥死掉了,我告诉过你没有?”
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实在叫人难过;我真高兴离开他。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在那双城里散步穿的靴子口里,我发现了他的帐单。单上所开的价钱与过去的完全一样,但我吓了一跳。他从来没有在四季结账日以前把帐单开来的。我飞快地跑下楼去,填好一张支票,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统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纵观全文,谈谈小说标题“品质”含义?
选文中开头段划横线对格拉斯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试分析下列句子,看看它们各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试做简要分析。
(1)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2)我真高兴离开他。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造成格拉斯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