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弊。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因肉袒谢谢:道歉。 |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倍:违背。 |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行:将要。 |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誊清。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下列语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善药居:聚集,搜集 |
B.积券如山券:借据,欠条 |
C.未尝诣取直诣:前往 |
D.终不复言复:回答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清优主之 不害清之为富也 |
B.市人以其异,皆笑之 清不以怠遇其人 |
C.清其有道者欤 执其道不废 |
D.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那些等待宋清馈赠的人在门前拍成了队 |
B.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 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 |
C.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乎 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向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 |
D.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王者众矣天下 |
那些穷困料到的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
B.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 |
C.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上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
D.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各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与“至鸿门,谢曰”一句中的“谢”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C.乃令张良留谢。 |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听细说②敢以烦执事③再拜献大王足下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A.①小人的谗言 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又 ④替 |
B.①详细的话②执掌事务 ③又 ④被 |
C.①小人的谗言②对对方的敬称 ③拜两次 ④给予 |
D.①详细的话 ②管理事务 ③第二次④是 |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A.①故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
B.①因击沛公于坐②不如因善遇之 |
C.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
D.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范增说项羽曰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的一项是()
A.为之奈何 | B.约为婚姻 | C.秋毫不敢有所近 | D.项伯许诺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者:人 | B.常以身翼蔽沛公以:用 |
C.则与斗卮酒则:但是 | D.因招樊哙出因:因为 |
下列各句,与“籍何以至此?”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B.若属皆且为所虏。 |
C.客何为者? |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对“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这句话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
B.所以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
C.故此将要派遣官兵去把守关口,为的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事故。 |
D.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口,用来防备偷盗的贼人进入城中发生事故。 |
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②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
B.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用眼睛看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指示他。 |
C.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 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
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范增多次示意项王,拿佩戴的玉玦来多次给他看。 |
下列对本文节选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部分共写了四件事:刘邦谢罪,范增举块,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以刘邦集团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
B.本部分运用对比的手法,用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与刘邦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对比,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
C.文中写刘邦入关后“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而当项羽要击破他时,又惊呼“为之奈何”,并将错误推到别人头上。这表现出他善于应变的性格。 |
D.本部分在刻画人物方面,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丰富。刘邦的话,则表现出他老谋深算,急于事功的性格;而范增的话表现出他能屈能伸、狡诈多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每题2分,共6分)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这里当“被”讲。 |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
C.今闻购将军之首购:重金征求。 |
D.则虽欲长侍足下 虽:虽然 |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
B.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
D.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在文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 |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
C.唯君图之图:考虑。 |
D.晋军函陵军:军队。 |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 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 |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约为婚姻 |
C.若亡郑有益于君 |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理于晋以:因为,表原因的连词; |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那里、怎么,表反问的语气词; |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这样,代指上文的事; |
D.吾其还也其:还是,表商榷的语气词。 |
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邻之厚,君之薄也 |
C.夫晋,何厌之有 |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
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
A.“……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许之。 |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代灭亡郑国)烦执事。 |
C.若舍郑以为(之,代郑国)东道主 |
D.晋军函陵,秦军(于)氾南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
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我们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 |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
现在危急,请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师的理由,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如让晋占领了郑,那么他们还要扩张势力,就势必危及秦的安全,这种损秦肥晋的做法,对秦实在是非常不利的。 |
B.相邻的晋国实力雄厚了,实际上秦国自己的力量就削弱了,保留下郑国对秦也是会有好处的。 |
C.秦对晋侯有过恩赐,但晋侯回国后就违背承诺,并迅速修筑防御工事拒守。 |
D.秦军欲越过晋国并看不起远方的郑国,这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事。 |
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
C.晋文公认为,没有郑文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深林,穷回溪穷:走遍 |
B.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情趣 |
C.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
D.故为之文以志志:记载 |
下列选项能表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一项是()
A.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
B.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
C.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
D.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施施”“漫漫”,是慢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悠闲、随意、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 |
B.“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身边青烟白云缭绕,仿佛同天空连为一体,这一绘声绘色的描写,既表现景色的优美奇特,作者的抑郁的胸怀因此开阔起来了。 |
C.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一个看似简单的“始”字,在篇中不可或缺,语约而意丰。 |
D.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旨在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
将《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2)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