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
|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 B.“天不变,道亦不变” |
| 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
| 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统计,到1996年年终,全世界已有101个区域经济圈,其中60%以上即69个是在90年代以后建立的。导致“区域经济圈”在90年代以后大量建立的政治因素是
| A.两极格局瓦解 | B.中国改革开放 |
| C.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 D.多极格局加强 |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之说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
|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
|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
有人曾把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社会概括为精神上的“饥饿”时代。然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美国人们在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
① 科技革命的进一步发展②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改变
③ 大众传媒的重要作用④ 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顶尖的图景。这主要说明英国工业革命
| A.比古代神话还神奇 | B.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 |
| C.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 D.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 |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 |
|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
| 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
|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