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世界报》:“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报》:“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 B.“神舟5号”发射成功 |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 D.成功发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 |
1970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实行“虚君共和”,“中国很统一,但经济发展慢,欧洲不统一,但经济发展快。还是虚君共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调整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作为重点 |
B.主张扩大地方政府和企业自主权 |
C.跳出了“一放就乱”和“一统就死”的怪圈 |
D.强化统一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原则 |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其中,导致从C到D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的完成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
C.国民经济的调整 |
D.“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
1932年,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签订了11个双边协定,制定了帝国特惠制。其主要内容是对成员国间的进口商品,相互降低税率或免税;对成员国以外的进口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这表明英国()
A.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
B.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以渡过经济危机 |
C.希望通过经济手段增强英联邦的政治向心力 |
D.认识到了只有放弃贸易保护、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大萧条正使西方陷于困境。下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独特实验是指新经济政策 |
B.计划经济体制优于市场经济体制 |
C.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 |
D.苏联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大萧条 |
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
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
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革命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