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别惹乌鸦
陈 庚
有人认为鸟类的大脑根本没有容量可以用于思考,但实验证明,鸟类会思考,很有心计,也具有较强的记忆力。
英国剑桥大学的比较认知学教授妮可·克莱顿发现西丛鸦的鸟经常会从学生的饭盒里盗取食物,还偷偷地藏起来。而且通常很快又回到这些藏匿点,重新转移赃物。“它们做过贼,于是就疑心别的鸟也是贼”。更有趣的是它们藏匿食物时,如果当时有别的鸟在场,它会趁那些鸟不注意迅速藏好食物,或把嘴插进地里欺骗对方。可见,“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在耍心眼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而最聪明的动物往往是社会性动物,它们要与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其他动物、人类斗智并生存,竞争并发展,形成了适应环境需要的类似于社会中人的具有普遍性的习性和智力。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员做过一个实验,在校园里捉了一些乌鸦,做上标记,加以称量,再把它们放走。之后他们发现,那些被放走的乌鸦在校园里一见到他们,就会冲着他们哇哇大叫,并用翅膀扑打他们。即便离开一段时间再回来,那些乌鸦仍然记得他们。所以,千万别惹乌鸦。
不仅如此,人类对动物智力生活的研究表明,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许多方面。
在塞内加尔大草原上,黑猩猩用牙齿啃咬木棍制造出“飞镰”捕杀小动物。瑞典动物园一只黑猩猩,每天早上收集笼子外的石头,等吵闹的游客到了,就拿它当武器攻击他们。日本东京大学一只7岁
黑猩猩能在眨眼间识别并记忆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数字的位置。《时代》杂志不久前有一期刊出一则封面故事,讲一只倭黑猩猩,自出生起就被当成人类小孩一样抚养长大,拥有384个单词,具有语言理解能力。采访时,他与记者边喝咖啡边聊天,显示了迷人的风度。
然而。在制造工具方面,乌鸦比黑猩猩还复杂精细,比如南太平洋岛上的乌鸦,最喜爱的虫子生活在极窄的岩石缝里,它们便衔来一片尖尖的树叶,再用它的啮和爪子组成一个原始的钩子,将美餐钓上来。
就长期记忆而言,一些鸟类更加惊人。北美星鸦能在方圆12平方英里数百个地点储存3万多颗种子,并且在285天之后仍然记得,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灵长类动物可以与之媲美。
乌鸦的智商令人叹为观止。在英国,一只秃鼻鸦用冒烟的雪茄屁股把藏在它们翅膀下的虫子给熏了出来。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几千年后,在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变成了现实:事先没有做任何训练,一只秃鼻鸦气定神闲的挑了一块石头扔掉瓶子里,大小重量都恰到好处。我们不得不说它们具备一些基本的物理常识。在日本,乌鸦们发明了一种绝妙的吃果仁的办法:把坚果丢到车道上后飞到一边等汽车开过,等红灯亮时,他们在飞到马路中央安全的衔走那些被车碾碎了的果仁。
或许这并不奇怪,2004年克莱顿纤细比较了乌鸦与黑猩猩的大脑,并得出结论:两者大脑与身体比例相当,智力上足以比肩。
可见,人类与动物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那些只属于人类的智力或情感特征,动物也有。
人类能理解黑猩猩的智力,毕竟我们有大部分的基因是一样的,一样拥有前额叶皮层(这一区域一直被认为是智力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只不过小一点。即使海豚、大象、沟、老鼠这些不哺乳类动物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时,人们也不至于太惊讶,毕竟他们的大脑与人类有相似之处。但鸟类的大脑却是一种与人类完全不同的丛状结构,没有人类那种层层叠叠的大脑皮质,却有这样高的智力,其中深藏奥秘。2.8亿年前,鸟类与猿类的进化就已经分道扬镳,两者的大脑结构完全不同,却各自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高级认知能力。比如使用工具、想想他者思维的能力等。这推翻了传统的智力进化论—智力进化的终极是人类的大脑皮层。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
今天人类统治地球也许只是一次进化的偶然,我们可以做另一种假想: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由乌鸦统治的星球里,而人类知识鸟类主人的聪明玩偶。.从文中看,动物与人类分享智力的哪些方面?
.“生命之树上,智力的构建单位很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枝干上长出了不同的形状。“这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试作简要叙述。
.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在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探索精神方面,你从本文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应对杂念的侵扰
①当代社会,杂念的侵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杂念的重要特性——侵入性。
②杂念往往突然闯入大脑,而人们并没有办法拒绝,只能抑制不住地把意识放到它身上。杂念会在大脑中久久盘踞。有时,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它,它却又会在某个瞬间卷土重来。杂念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专注,打乱我们的节奏,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很多时候,人们的精力往往没有被用于正常工作,而是消耗在应对杂念上了。
③侵扰我们的杂念中,有两种比较常见,这里姑且称之为“情绪杂念”和“事实杂念”。情绪杂念,一般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恐惧等负面情绪;事实杂念,则如工作时突然想起“昨天的球赛谁赢了”“晚上吃什么好”“下周大概要交物业费了”之类。不同类型的杂念,应对策略也不相同。
④应对情绪杂念的侵扰,必须分清情绪和现实。我们所担忧和恐惧的事情,通常不是事实,而是最坏的可能性被放大十倍之后的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坏、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而已。即使担心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影响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时,我们总会比想象中的自己更有能力去克服这些困难。认识到这些后,我们和情绪之间就隔起了一层玻璃——能够观察到它,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无法干扰到我们。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让它安分守己地待在身边,然后继续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
⑤至于事实杂念,大脑“有隙可乘”是它成功侵入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完全占用,开始频频走神、思绪飘移时,事实杂念就出现了。所以,拒绝这种杂念侵扰的有效方式是:消除注意力的“空隙”,进入注意力不间断、专注集中的“心流”状态,并提升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⑥以我为例,假设我预计要花2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指望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全神贯注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会把这2个小时的工作按文章内容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是15~30分钟,要求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里面心无旁骛地工作。一个阶段做完了,换换脑子,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等等,然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
⑦另外,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平时会维护一个灵感库,放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一旦在工作中感到注意力不饱和、开始分心,我就进入这个灵感库,找一个选题,做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⑧注意力无隙可寻,事实杂念就无法侵扰我们了。
(根据《五个简单易行的习惯》改写)
(1)关于杂念的“侵入性”,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杂念会非常突然地出现在人们大脑中。 |
B. |
杂念会不受人们意识控制地进入大脑。 |
C. |
杂念往往在人们大脑中存在较长时间。 |
D. |
杂念让人因精疲力竭而无法保持专注。 |
(2) 关于如何应对“情绪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提醒自己不必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 |
B. |
告诉自己不要把事情往糟糕的方面去想。 |
C. |
提高自己应对可能发生的坏结果的能力。 |
D. |
坦然接纳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负面情绪。 |
(3) 关于如何应对“事实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工作前预估整体的工作量,结合实际来设置阶段目标。 |
B. |
避免全神贯注的时间过长,确保工作时能集中注意力。 |
C. |
遵循劳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休息时让大脑充分放松。 |
D. |
利用自己积累的有趣选题,在有需要时及时恢复专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①我和丈夫从前居住在一个小城镇里。一天下午,朋友来访,闲谈间,她把头探出我们厨房的窗户,说道:“从这儿望出去没啥看头,是不是?”
②我们住的地方差不多是一片旷野。但是,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因为我喜爱这窗口里的景致。我使着法儿让自己用朋友的眼光去观察——一条直通通的地平线、一座水塔、十来棵三角叶杨、若干间屋舍和平展展的一片收割后留着麦茬儿的田地……似乎单调了点,枯燥了点,然而,当这些景致第一次映入我眼帘的时候,它们却给了我无数绮丽的遐想。
③那个下午,阳光灿烂,麦团犹如泛着银色涟漪的海洋:棉花糖般的云朵在蓝湛湛的天空中徐徐游动;三角叶杨镶着一圈栗色的光轮。傍晚时分,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苍茫暮色中,掌起了灯的人家的窗口溢出暖融融的光来。平日里气派不凡的水塔,也亮起给来往飞机导航的红灯,此时此刻,它更显得壮丽辉煌。
④以往在窗前所见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又一一闪现。二月阳春给三角叶杨抹上了浅淡的绿色,七月的早晨从夏季鲜亮的绿叶中透露出曙光。翠生生的田野犹如绿色的海洋,它在等待金灿灿的季节的来临。蓬雀、长尾鸟还有斑鸠在草丛中搭巢做窝。在春天温润的夜空中,柠檬色的月儿从东边徐徐升起,又在西边缓缓隐没。到了收获的季节,橘红色的月儿在地平线尽头若隐若现。盛夏渐进深秋,深秋又缓缓步入严冬那白雪皑皑的寂静世界。每一个清晨和夜晚,我都痴恋着这些景色微妙的变化,我的生活也因此而蓬勃向上。
⑤一片拙朴无华的景致已让我思如泉涌,然而,我的朋友却觉得它索然无味、在她告辞后,我寻思着彼此看法差异的原因。有人说:“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对这种说法,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我知道,晓得欣赏这大千世界里美丽的玫瑰花的人远非我一个。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从那些普普通通、习以为常,甚至所谓单调沉闷的景物中发现美呢?
⑥亨利·马蒂斯曾对友人说:“我种了些洋蓟。一天清晨,我走进花园去瞅它们。我在它们的叶片上看见光影交辉,从而发现了一种新的配色方法和一种幻梦般的图策格局。然后,我返回画室作起画来。”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如果想让你的生命闪耀出艺术才华的光辉,请你用新的眼光去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吧。你将会有许多不寻常的发现:一道青藤缠绕的旧篱笆啦,晦暗的旷野里的一束阳光啦,一棵在天穹的紫暮里勾勒出挺拔英姿的榕树啦……数不尽的简朴的景致,就像那光彩夺目的钻石,点亮了你的眼睛。
⑦当你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寻求,美便时刻伴随着你的脚步,正如法国作家约瑟夫·朱伯特所说;“不去寻觅,你是找不着诗歌的。”当你怀着对美的期待去寻觅、去思索,世界在你眼里会绽放出别样的光彩:缠绕在旧篱笆上的青藤焕发着生机,阳充穿过晦暗的旷野直达你的内心,天穹紫幕中挺拔的榕树让你的心灵获得力量……这一切,丰富着你的精神世界,你的内心会变得生意盎然。当你从单调沉闷的日子里采撷着美丽的花朵时,你就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
⑧于是,在阴霾的日子里,在灰暗的景物中,你依然能描绘出美。
(原文/肖毅,根据命题需要有删改)
(1)第②段中说“她的那番评语着实让我吃惊不已”,“我”为什么会“吃惊不已”?
(2) 第④段中,作者描绘的那些“魔力般的画面”有哪些特征?请简要概括。
(3)第⑤段中的“玫瑰丛”指什么?“我”为什么对“到玫瑰丛中去寻找美吧”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
(4) 本文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为题表明了作者的主张,结合⑥~⑧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希望人人成为“艺术家”。请分条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应对杂念的侵扰
①当代社会,杂念的侵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杂念的重要特性——侵入性。
②杂念往往突然闯入大脑,而人们并没有办法拒绝,只能抑制不住地把意识放到它身上。杂念会在大脑中久久盘踞。有时,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它,它却又会在某个瞬间卷土重来。杂念不断地破坏我们的专注,打乱我们的节奏,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很多时候,人们的精力往往没有被用于正常工作,而是消耗在应对杂念上了。
③侵扰我们的杂念中,有两种比较常见,这里姑且称之为“情绪杂念”和“事实杂念”。情绪杂念,一般是对尚未发生事情的担心、恐惧等负面情绪;事实杂念,则如工作时突然想起“昨天的球赛谁赢了”“晚上吃什么好”“下周大概要交物业费了”之类。不同类型的杂念,应对策略也不相同。
④应对情绪杂念的侵扰,必须分清情绪和现实。我们所担忧和恐惧的事情,通常不是事实,而是最坏的可能性被放大十倍之后的结果。绝大多数时候,事情都不会像想象中那么坏、那么难。我们只是被自己的恐惧吓倒了而已。即使担心的结果真的出现了,影响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同时,我们总会比想象中的自己更有能力去克服这些困难。认识到这些后,我们和情绪之间就隔起了一层玻璃——能够观察到它,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它无法干扰到我们。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让它安分守己地待在身边,然后继续专注地做自己的工作。
⑤至于事实杂念,大脑“有隙可乘”是它成功侵入的必要条件。当我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完全占用,开始频频走神、思绪飘移时,事实杂念就出现了。所以,拒绝这种杂念侵扰的有效方式是:消除注意力的“空隙”,进入注意力不间断、专注集中的“心流”状态,并提升自己进入“心流”状态的能力。
⑥以我为例,假设我预计要花2个小时写一篇文章,指望自己在这么长时间里全神贯注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会把这2个小时的工作按文章内容划分成多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是15~30分钟,要求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里面心无旁骛地工作。一个阶段做完了,换换脑子,干点别的事情,比如回复信息、整理资料等等,然后再开始下一个阶段。
⑦另外,作为文字工作者,我平时会维护一个灵感库,放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一旦在工作中感到注意力不饱和、开始分心,我就进入这个灵感库,找一个选题,做上半个小时,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⑧注意力无隙可寻,事实杂念就无法侵扰我们了。
(根据《五个简单易行的习惯》改写)
(1)关于杂念的“侵入性”,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杂念会非常突然地出现在人们大脑中。 |
B. |
杂念会不受人们意识控制地进入大脑。 |
C. |
杂念往往在人们大脑中存在较长时间。 |
D. |
杂念让人因精疲力竭而无法保持专注。 |
(2) 关于如何应对“情绪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提醒自己不必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担忧。 |
B. |
告诉自己不要把事情往糟糕的方面去想。 |
C. |
提高自己应对可能发生的坏结果的能力。 |
D. |
坦然接纳已经存在于大脑中的负面情绪。 |
(3) 关于如何应对“事实杂念”,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工作前预估整体的工作量,结合实际来设置阶段目标。 |
B. |
避免全神贯注的时间过长,确保工作时能集中注意力。 |
C. |
遵循劳逸结合的工作原则,在休息时让大脑充分放松。 |
D. |
利用自己积累的有趣选题,在有需要时及时恢复专注。 |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
余建斌 吴月辉 谷业凯 刘诗瑶
①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模式,使得航天员能够更快更舒适地安全返回地面。为此,科技人员做了精心设计和保障。
②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相比,此次快速返回并没有太多技术升级或改变,依然采用智能自适应预测制导方法。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压缩操作时间,将返回所需时间由以往的11个飞行圈次压缩至5个飞行圈次。
③神舟十三号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首先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此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时绕飞地球18圈,历时一天多。
④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可以说是过程复杂、惊心动魄,它要依次经过轨返分离、推返分离、经过黑障区、开降落伞、开着陆缓冲发动机等关键飞行事件及环节,返回过程还要经过严酷空间环境和轨道条件的考验。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下,神舟十三号牢牢把握住了“三个度”,确保舒适安全地回家。
⑤神舟飞船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大约为7.8千米/秒,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在如此快的速度下,要确保航天员的安全,就必须对返回地球后的最终着陆速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在飞船研制阶段开展大量试验验证和数据判读,保证飞船在着陆过程中逐步降低速度,那就是返回前由推进舱轨控发动机实施制动,降低轨道能量和轨道高度,确保飞船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具有特定气动外形,进入大气层后依靠空气动力产生的阻力和升力减速;返回舱运动至距地面附近时打开降落伞,进一步降低速度;着陆瞬间开启返回舱底部的着陆缓冲发动机,最终将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围内。
⑥当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将与空气发生剧烈摩擦,舱体表面局部温度可达上千摄氏度。为了确保舱内温度依然舒适,飞船控温的主要手段就是依靠防热结构对舱内进行保护。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科研人员在舱体表面设计了防热涂层,敷设有一层烧蚀材料,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烧蚀材料升华脱落,带走大量热量。此外,返回前会实施“热控预冷”,提前将返回舱温度降低少许。
⑦此外,为使返回舱着陆在指定区域,就必须对飞船着陆点的精度进行控制。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技术人员为神舟十三号飞船配备了一套“着陆轻功”。首先是返回轨道维持,调整飞船的轨道平面,使飞船星下点轨迹经过返回瞄准点;随后返回制动,通过制动的速度增量和发动机开机时刻,确保再入角和返回航程,为精准着陆提供保障;最后返回舱升力控制,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通过一系列姿态机动,巧妙利用空气动力产生的升力,进行航向和横向运动的控制,精准调整预定的着陆点,最终平安返回。
⑧神舟十三号的安全返回,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收官,即将进入建造阶段。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17日,有删改)
(1) 联系全文,指出第④段中的“三个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阅读第⑤段,请你概括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过程中采用哪几种措施减速。
(4)文章第⑦段中“着陆轻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用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八千里的暖
马海霞
①他和她是中学同学,他高中毕业后参军到祖国的最北疆,她则在家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那时,南方的冬天还不像现在这么冷,她从小没见过雪花,他来信说,他那里冬天都是千里冰封的景象。她问他,冷不冷,是不是冬天得穿棉衣棉裤,外面还要罩个皮袍子,戴三大扇的狗皮帽子,然后狗拉雪撬,他们坐在雪橇上巡逻……
②他回信说,不是的,没那么冷,感觉这里的冬天比南方还好过些,屋子里暖和,白天太阳好时,一点儿也感觉不到冷。
③她才不信呢,第二年的冬天,学校放假后,她打算去东北看他。临走时,奶奶给她做了厚厚的棉衣棉裤,母亲给她买了件加长及踝的羽绒服,口罩、围巾、皮手套都准备妥当后,她坐上了北上的火车。
④刚下车,她就看到了他。“怎么穿这么少?”她心疼地问他。“你是不是把家里的衣服都穿上了?包裹得像个粽子。”听他这样说完,她看了看自己,又看了看下车的旅客,还真没人比自己穿得多。
⑤“真该相信你的话,东北冬天里的冷只是个传说罢了。”
⑥“也不是,是爱的温度太高了,我们感觉不到严寒。”他拉着她的手,幸福地说。
⑦从那以后,每年寒假她都会去东北看他,希望给他带去爱的温暖。后来,他们结婚了,依然是两地分居。她怀孕那年的寒假,她没有去他那里过年,他打电话说,等她生孩子时,他一定回来。可就在孩子出生前一个月,他在一次救火行动中不幸牺牲了。家人对她隐瞒了真相,骗她说他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出国维和的任务,一年后任务结束再回来探亲。
⑧次年冬天,她和公婆还有一岁的儿子一起来到他牺牲的地方,她说他独自长眠在雪山下太冷了,她要去看他,陪他说说话……
⑨以前他在世时,他们也是一年见一次,每年冬天都是他俩最期盼的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每年寒假她还会领着儿子去看他。到他的连队,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她和儿子每次到他墓前祭奠,都不会流泪,她要让他看到她的笑容,让他放心。
⑩她告诉他,等儿子长大了,让他考军校,毕业了还来老爸的连队参军。等她退休后,她也会来这里,到那时他们一家人就团聚了。
⑪这些年,身边的朋友、亲人,连公婆都劝她再找一个人嫁了,她说,她觉得他从未离开过,她和他以前靠信件交流,后来用电话、网络联系,现在他们的交流方式只是退回到写信的年代,她每天晚上忙完了家务都习惯铺开信纸,写几句心里话,说说儿子,谈谈工作,絮叨一下家庭琐事……一周寄出一封信。她也会经常收到连队战士寄来的贺卡、照片和信件,每年冬天一到,战士们就盼着她和孩子到部队去过年。她的那些信件连队战士都给她留着,等她年底去看他时,她再在他的墓前读给他听……
⑫有一种温暖,时空隔不断。
(选自《昆山日报》2021年8月2日)
(1)文章标题的中心语是“暖”,请你分析修饰语“八千里”的好处。(阅读全文后作答)
(2)根据下面的提示,以“她”为陈述对象,将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________→(丈夫牺牲时)她怀孕生子→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4)阅读全文,概括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