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苏州园林》一文的节选文字,回答6~8题。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下面不能体现“美术画”特点的一项是

A.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B.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在哪个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C.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D.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下面对选文第一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追求图案之美的特点。
B.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C.使用分类别、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古代宫殿和一般住房的共同特点。
D.使用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充满自然之趣的特点。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两个角度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B.选文介绍假山和池沼的特点,目的是说明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
C.苏州园林的景物布置,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的效果。
D.“一般”“绝大部分”“大多”这些限制性词语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敬业与乐业》节选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选文开头写人物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选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散文阅读(每小题4分,共20分)
眼睛郭 枫
①我曾注视着一个孩子的眼睛,很久很久……
  ②一天早晨,我经过一个地方,突然,看见路旁一双乌黑的小眼睛。我停下来走到他的面前,对于我的这个举动。他并没有退缩。他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稚气的模样令人无限怜爱。噢,多美丽的一双小眼睛!我望着他,不禁心生赞美。如果说世界有神圣、美丽的东西,哪里能够找到比孩子眼睛里蕴舍的更多的呢我凝望着。凝望着。忽然有一些惶悚的感觉!怕我的面孔在他眸子中照出来。
  ③在这充满憧憬的眼睛里,找不到丝毫阴影,就像他没有忧郁的小心灵一样。我仿佛窥见他的灵魂在空中翔舞,是自由而明朗的。
  ④离开了这个孩子。但,他明亮的眼睛,依然闪耀在我的脑际。以后,每一次看到这孩子,总爱凝视他可爱的眼睛。我更相信:“从眼睛里。可以探悉到一颗心灵。”
  ⑤从此,我惯以冷峻的逼视,去探索人们的眼睛。怀着一分奢望,想在茫茫人海,寻获一些可贵的心灵。别怪我说得太颓丧,我是失望!在可笑的人群中,我从未发现像孩子一样的眼睛。我看见过英勇的、高傲的、睿智的、恋爱的、仁慈的眼睛……我也看见过淫荡的、充血的、谄媚的、贪婪的、哀怨的眼睛……我看见过发光的或失神的眼睛、高尚的或卑鄙的眼睛,然而从没有看过像那孩子如秋夜莹星一样清澈、明亮,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睛。也许仍是有的,也许隐藏在晦暗的角隅,我想。
⑥一次,我走在薄暮的旷野中,斜阳昏黄的光线,笼罩了山峦水影,苍茫的气氛迷漫在天地间,空中充满了凄迷的情调。我孤寂地走着,一条又阔又直的黄土大路,一直伸展开去,没有尽头似的隐没在遥远的暮色里。我的心灵为这一片暮色所震撼了……
  ⑦前面,有一个行路的人影,我加快脚步赶上。是一位龙钟的老人,拄着杖缓慢地走着。很衰老了,可是步履仍很矫健,一步一步,迟缓,却很有力。从后面赶上,我问:“老先生,前面不远就到宿店了吧?”
  ⑧听到了我的声音,老人似乎有些惊讶,有些犹疑,但他终于回答了我:“青年人啊,你的眼睛看得清楚,为什么要问我呢?不过,要到宿店,路还是很远的。”朗朗的声调铿锵动人,我才注意到老人双目已经失明了。
  ⑨“你走得快还是先走吧,我独自走惯了。黑夜和白天,都是一样。我总是摸索着走。”
  ⑩我走得快吗?我心中重复着这句话。也许此时我的脚步比老人快,可是,谁知道老人的脚下走过多少路了真想伴他走一程。但看老人走路的姿态,知道他是善于行路的,我终于先行了。
 11这件事情已过去很久了,可是它在我脑子里并不能轻轻抹去。像那次我突然间发现了孩子眼里的光亮一样,留下了深刻的痕印。我忘不了老人的那种强傲的姿态,常常咀嚼着老人和我的那段对话。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到达宿店。哪里是宿店呢?哪里又可以停下脚步呢?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12是的,路是没有尽头的。从孩子洋溢着生命希望的眼神,我懂得应该怀一分真情去开创未来的道路。从老人双目已盲的行进中,我领悟到奋力前进的意义。
13选定自己的方向,踏实地走。也许。这就是人生应该做的。我得换上孩子般真挚而充满希望的眼睛。(选自《郭枫散文选》)
作者说:“孩子有多么美丽的一双眼睛!”结合文章说说,孩子的眼睛美在哪里?
文章写了小孩和老人的眼睛,为什么他们的眼睛令作者难以忘怀?
结合语境,理解第11段中加曲线句子的含义。
路是没有尽头的,走啊!走啊!当生命之光熄灭了的时候,也许正是生命之光点亮了的时候。
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中,作者列举了在生活中发现的各式眼睛,他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说,“不错,人生是漫长的,而且很难达到宿店。”你认为我们该怎样行走在这漫长的人生路上?

说明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李栓科
①春天,我国北方常遭沙尘暴的袭击,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本文有删改)
作者说“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那么沙尘暴有哪些益处?
文章加横线句子中的“过度”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结合文章,说说人类为什么“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北方常出现沙尘暴是因为青藏高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
B.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沙尘暴能有效的缓减酸雨,这是因为沙尘中富含大量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能够有效地中和呈酸性的酸雨。
D.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了解沙尘暴,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14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题目
爱如茉莉
映子
那是一个漂浮着橘红色黄色光影的美丽黄昏,我从一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小说中抬起酸胀的眼睛,不禁对着一旁修剪茉莉花枝的母亲冲口说:
"妈妈,你爱爸爸吗?"
妈妈先是一愣,继而微红了脸,嗔怪道:
“死丫头,问些什么莫名其妙的问题! ”
我见从妈妈口中诱不出什么秘密,便改变了问话的方式:
“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
“就像茉莉吧。”
我差点笑出声来,但一看到妈妈一本正经的眼睛,赶忙把很是轻视的一句话“这也叫爱”咽了回去。
此后不久,在爸爸出差回来的前一个晚上,妈妈得急病住进了医院。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
“映儿,本来我答应你爸爸今天包饺子给他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肚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他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一个清新的早晨,我按照爸爸特别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被跳入眼帘的情景惊住了:妈妈睡在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
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睡眼朦胧地抬起头,轻轻放下妈妈的手,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门边,把我拉了出去。
望着爸爸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我不禁心疼地问:
“爸,你怎么不在陪床上睡。”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
“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爸爸去买早点,我悄悄溜进病房,把一大束茉莉花插进空罐头瓶里,一股清香顿时弥漫开来。我开心地想:妈妈在这花香中欣欣然睁开双眼该多又诗意啊,转念又笑自己简直已是不可救药地“耍”浪漫。笑着回头,却触到妈妈一双清醒含笑的眸子:
“映儿,来帮我揉揉胳膊和腿。”
“妈,你怎么啦?”我好生奇怪。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是我静静地流下泪来。泪眼朦胧中,那丛丛簇簇的茉莉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娜娜地钻到我们的心中,而且萦绕不去。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文中有多处能表现爸爸和妈妈之间“真爱”的细节,请你找出来。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妈妈”说“真爱”就像平淡无奇的茉莉,其实“真爱”更是相互的。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最能体现爸爸和妈妈之间“真爱”的句子。
“这么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却使我静静的流下泪来!”你认为“我”为什么流泪,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真爱”的理解。(80字以内)
















































































80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转基因食品其实很环保
①自去年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和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以来,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没有平息过。一般人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媒体也爱传播“美国把中国人当成小白鼠”“世博会禁止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玉米让老鼠死绝”之类的谣言吓唬人。但这属于低层次的争论。怀疑者主要是缺乏生物学知识的外行和另有用意的组织,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转基因食品在被批准上市前都已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其安全性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在学术界并无疑议。美国人普遍食用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不良反应。
②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则是属于层次高一些的问题,在学术界内也会引起争议。但是对此的担心也是有意无意地被夸大了。经常被提及的是担心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后,其花粉与周围的其他植物、特别是该作物的野生种进行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担心转基因水稻的基因会“污染”了野生水稻,所以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就不计划种转基因水稻。这其实并非转基因作物特有的问题。种植传统的作物同样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杂交水稻的基因也可能会“污染”了野生水稻,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就不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种杂交水稻。和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水稻不过是在原有的几万个基因中增添了一个额外的基因而已,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差别,为什么对这么一个基因就那么担心呢?
③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可能影响被人为夸大,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实际益处又经常被忽略。当前种植得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两类: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农民选择种植这两类转基因作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降低了生产成本,潜在的好处是有助于环境保护。抗虫害转基因作物由于天生就能抵抗主要害虫的侵袭,种植它们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够抵抗草甘膦,这样农民就可使用这种广谱、低毒的除草剂来除杂草,而不必像种植传统作物那样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是毒性也更大的除草剂。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什么除草剂都不用,那不是更环保吗?但是不用除草剂,就要靠耕作除草,那样不仅费时费力,还耗费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坏环境。
④已研发成功、还未开始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中,有的对环境保护也大有好处。例如中国自己研发的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主要是要作为牲畜的饲料使用。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这些磷存在于植酸中,大部分没法被牲畜吸收、利用。因此牲畜以玉米为饲料,容易患缺磷症,为此往往要在饲料中添加无机磷(通常用磷酸氢钙),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玉米中的植酸多数不被消化,随粪便排出,冲入河流、海洋,对环境造成磷污染,其后果是使水体富营养化。植酸酶转基因玉米含有大量的植酸酶,能把植酸分解掉,这样牲畜就可以吸收、利用玉米中的磷,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减少了磷污染。又如,美国将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种植抗旱转基因玉米,减少灌溉,对保护水资源也很有好处。
⑤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而它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未发生过,即使发生了也不可怕。某些“环保组织”却把转基因作物当成恶魔,竭力阻挠其研发和推广,这不是很讽刺吗?所以对这样的“环保组织”,完全可以称之为伪环保。
(选自2010年12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第③段中划线的词语“当前”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第④段除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认为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有好处,那么作者认为这种好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