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
萧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
我们开始搅着杯子玲琅地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是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的球场上来了。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
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子。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宁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的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像起初搅得发响了。街车好像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为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边,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像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满着祈祷和愿望。
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过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有改动)
【写作背景】
1930年,萧红被思想保守、专制顽固的父亲勒令退学、完婚,她不愿意;后因劝伯父不要再增加地租而遭到毒打,便离家出走,又被父亲宣布开除祖籍。在外漂泊期间,偶遇正在同一所城市上学的弟弟。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题目的作用。
(2)作者着力描写“女侍者”和“外国女人”这两个人物有何作用?
(3)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初冬,朝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含义的理解。
(4)从全文来看,文中大量语言描写有哪些作用?
(5)文中五次出现“深黑色”的眼睛,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其中蕴藏的弟弟对“我”的情感、态度。
阅读《孩子的力量》这篇小小说。(共12分)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抢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腐朽政权的战争中站在反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反动政府的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人们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你们想把爸爸怎样?”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
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你不去,我也不去,他们会打你的。”男孩说着哭起来。“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选自《哈吉穆拉特》,作者:列夫﹒托尔斯泰)通读全文,简述小说中“警察”的形象特征。
联系上下文,结合对划线句的解读,试理清“警察”的心理变化过程。
仔细研读全文,探究小说标题“孩子的力量”的内涵与作用。
选出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
A.小说以“打死他!……枪毙他!……”开篇,表现群众的亢奋情绪和愤恨之情,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阅读兴趣。 |
B.小说中的卡秋莎是一个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她的出场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C.儿子的出现,让警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导致的严重后果,他不再像先前那样冷酷傲慢,而是悔恨交加。 |
D.文末说“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这样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紧张、冷漠的人际氛围。 |
阅读《无知的乐趣》一文。(共10分)
好多人一辈子也不知道山毛榉和榆树之间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乌鸦和画眉的啼鸣有什么不同。也弄不清楚苍头燕雀是否会唱歌,说不出布谷鸟是什么颜色。然而,这种无知并不完全是可悲的。从这种无知我们可以得到有所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是经常的。说博物学家在观察鸟类生活中并无乐趣将是荒谬的,他的乐趣是稳定的,几乎是一种理智的、缓慢沉重的消遣。
但我的无知并不局限于布谷鸟。它涉及所有上帝创造出来的东西,从太阳和月亮一直到花卉的名字。我曾经有一次听到一位聪明的太太问,新月是否总是在相同的星期几出现。她补充说也许最好是不知道,因为,如果人们事先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天上的哪个地方能够看见新月,那么它的出现总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愉快。然而,我想,即使对那些熟悉新月的活动时间表的人们,新月也总是出乎意料地来到的。我们并不会因为我们对一年四季的职司有足够的知识,知道要在三月或四月,而不是在十月里,去找报春花,而在发现一株早开的报春花时就不那么高兴。我们也知道苹果树是在结果子之前而不是在结果子之后开花的,但当五月份我们到一家果园去度假日时,这并不会减少我们对假日之美妙所感到的惊讶。
蒙田告诉我们说,他的记忆力非常糟糕,糟到每次读一本旧书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一样。有些时候,这样一种记忆力是一种苦恼。但坏的记忆力值得提一提的地方也并不见得比好的记忆力少。一个记忆力坏的人可以一辈子继续不断地阅读《天方夜谭》。
我带着新的惊讶了解到唱歌的布谷鸟是雄的而不是雌的。是的,我们不时地唤起自己并思考。人类感受过的最大欢乐之一是:迅速逃到无知中去追求知识。无知的巨大乐趣,归根结蒂,是提问题的乐趣。已经失去了这种乐趣的人或已经用这种乐趣去换取教条的乐趣(这就是回答问题的乐趣)的人,已经在开始僵化。人们羡慕像乔伊特那样爱一问到底的人,他在六十岁之后还坐下来学习生理学。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在到达他这个年龄以前很久就已经失去了无知感。我们甚至对我们像松鼠那样积攒的一点知识感到自负,并把不断增长的年龄本身看作是无所不知的源泉。我们忘记了苏格拉底之所以以智慧闻名于世,并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七十岁的时候认识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选自《玫瑰树》, 作者:罗伯特·林德,有删改)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简要分析第②节中那位聪明的太太与作者双方观点的不同之处。
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列举了蒙田、乔伊特、苏格拉底等名人的事例,请你围绕文章观点,列举1~2个(句)中国名人的事例或名言,写几句阐述性的话。
罗伯特•林德是英国散文家,其作品立意奇特且发人深思,语言富有情趣和感染力。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任选一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美丽的坏蛋》节选。(共6分)
①犹如一朵鲜花那样绽放的海星竟然是凶狠的动物,而且还是贪婪的食肉动物,真是令人不可思议。海星全身布满了“现代化武器”,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它身体表面簇拥着成千上万的聚光性质小晶体。而每一个晶体都能发挥眼睛的功能,四面八方的环境可以同时“视察和掌控”,其“浑身都是监视器”。海星还有成千上万条比牙签还细的管状腿,具有强力的吸附功能,在海星大脑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这成千上万条腿有节奏地迈动,可以爬过所有的坎坷,即使在光滑直立的礁石壁上,也照样稳步前行。更可怕的是海星能分泌高能量的消化酶,不亚于人类生产出来的硝酸,坚硬的贝壳在这种酶作用下,很快就被腐蚀溶解,束手就擒。
②海星所到之处,一片恐慌。扇贝摆动两叶,贝壳急急逃走,海胆张开所有的针刺顽强抵抗,海参吓得在沙滩上打着滚儿逃离,一些海螺由于过度惊恐,竟迸发出旋转壳体的奇能,妄图从海星阴险的拥抱中逃命。有时连螃蟹也成了海星的俘虏,被海星吸食殆尽之后,只剩下精制标本一样的螃蟹骨骼。海星全然像一支偷袭的军团,有目标有计划地向贝类的藏身处前进和包抄,然后来个密集型进攻,大片的贝类群体被洗劫一空。
③这么美丽的东西竟是残酷的杀手,人们气疯了,他们把捕捉到的海星用渔刀渔叉奋力地砍杀,然后将海星碎块抛进大海里。人们以为自己胜利了,实际上他们犯了个大错误,海星还具有一种更特殊的能力,就是每一个碎片都可以再生一个海星。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海星只有在卵化状态时,会被一些鱼类捕食,可一旦长成海星,几乎就没有天敌。问题是吃海星卵子的鱼类,大部分已经被人类捕捞光了,所以海星就放心大胆地娶亲生崽,发展壮大起来。
④仅从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看到海星给人类造成了多么可怕的灾难。近些年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域,因海星灾害导致鲍鱼、扇贝和蛤蜊的养殖损失达数万亿元;山东胶州湾一家养殖公司16万亩滩涂的蛤蜊,遭到海星的大举进攻,80%的蛤蜊被吞噬;辽宁庄河市黄海沿岸成千上万吨的鲍鱼、海参、蛤蜊被海星吃掉。据调查,一个海星一天能吃掉十几只扇贝,食量惊人,再加上养殖的贝类无法自由逃走,所以沿海的一些养殖区里的贝类全部被海星吃光,几乎是养殖业的灭顶之灾。 (选自《青年博览》)海星之所以能如此“发展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通读选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第①节划线句用拟人与作比较来说明海星是不可思议的极为凶猛的肉食动物。 |
B.第④节划线句中的“仅”不能删掉,因为“仅”是“只”的意思,它强调了本节中列举的海星危害只是来源于报道,不一定有科学依据。 |
C.第②节用一句话来概括应该是“海星成为贝类的残酷杀手”,不能概括成“贝类在与海星的争夺战中完败”。 |
D.选文主要采用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的顺序,突出说明了人们对海星的认识过程。 |
想象鸟鸣的幸福曾柱
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缘于她们质朴的乡音。鸟们是乡村的,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浙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
②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像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鸟声,这是个有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阴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呜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单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⑥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想像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中华散文》2005年第2期,有删节)阅读前三段,请概括鸟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赏析下列语 句。
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子,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为什么在第⑤段插叙上世界五十年代鸟遭受迫害一事和引用《瓦尔登湖》中的话?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你是如何理解的?请根据文意概括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毛遂自荐”的典故相比大家都比较熟悉,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③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④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唤醒心中的巨人,发现自己的才能,勇敢展示自己的风采,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选文有删改)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