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
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
马德
  那天下午,是两节语文课。留下作文题目后,学生们一改往日的慵懒,双眉紧锁,很快进入构思状态--班里静悄悄的,马上就要中考了。他们似乎一下子懂得了时间的珍贵。
  窗外,冬天已经过去。垂柳虽在枯黄的枝柯间爆出了星点的绿,但风依旧格外大,春寒料峭,让人难以抵挡。教室正对着的,是学校阅览室。我见阅览室的管理员胖胖的人影一晃,一块小黑板就立在了学校的公示栏前,黑板上写着什么呢?我信步走出教室,去看个究竟。
  原来是一个批评通告,寥寥数语:某某同学昨天偷了阅览室一本《散文》杂志,被当场抓住,希望大家引以为戒,不要再发生类似事情。一一被批评的学生,竟是我们班上的学生。我心头一紧,几乎想都没想,径直走向了阅览室。
  管理员正低头整理着报纸,头顶上,一圈新长出的白发,在周边染过的黑发簇拥下,显得格外醒目。他见我神情异样,问我有什么事,我便直截了当向他说明了来意。我语气生硬地说:“被通报的学生是我们班上的,希望您赶在学生们下课之前把这块黑板撒了。”管理员的脸“腾”一下红了,他生气地说:“这是我的职责,用不着你来指手画脚。”那一刻,两个人剑拔弩张,气氛一下紧张起来。
  那时候,我刚毕业没多久。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和胆量,敢顶撞一位年逾花甲的老教师。片刻的沉默之后,我的语气缓和了下来。我说:“老师,是这样的,还有三个多月,就要中考了,如果学生们看到这个通告,一定会议论纷纷,这样的话,那个挨批评的同学压力肯定会非常大。我怕,我怕会影响他的中考……”
  “可是,如果不批评,不给学生们一个警醒,我这里的杂志就要被学生偷完了。我看着阅览室,我也有自己的一份责任。”管理员似乎还在生气,但语气也明显缓和了许多。
  “是的,我知道。可是,这个学生马上就要中考了……”我发现自己语塞,一时竟不知道说什么好。接下来,我的语调似乎在央求这位管理员了。他沉默了半晌,说:“这样吧,我也不为难你。黑板可以撤,但你必须保证,回去一定要批评你的学生。”“是,我会的,我会的。”我一边答应,一边飞也似的跑到公示栏前,把那块黑板取了回来,并当着管理员的面擦掉了那个通告。那一刻,仿佛擦掉了自己的一个错误,我擦完之后,站起身,如释重负。
  是的,这是我接手的第一个毕业班,我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个三长两短。尽管,我的学生的确做错了。
  之后,我曾经想把这件事情委婉地告诉那个犯错误的学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没有说。我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临近中考的最后一次班会,我讲了很多,学生们也听得聚精会神。未了,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肯定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也许因一时喜爱而‘拿’了阅览室的一本书,也许因一时糊涂考试时作了弊……然而。你们是否知道,有一些错误,你们犯过了,以为像一粒盐。会永久地溶在岁月中,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计较。其实,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粒盐,原本并没有溶化掉,只是有人怕硌疼你们,悄悄地为你们收藏了起来。而我这里,就收藏着这样一粒。”
  学生们一下子现出惊异的目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继而重新把目光投到我身上。我扫视了班里一圈,笑了笑说:“是的,我这里的确有一粒。但是,我不想告诉你们,这粒盐是属于谁的。我愿意把这粒盐一直收藏下去,因为,我想用我的永久收藏,来换得这位同学的一辈子不去犯错误的心。”
  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突然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多年过去了,那次班会上的掌声,时时萦绕在我的耳畔……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我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有个三长两短。
                                                                                                                                                         
(2)这粒盐,原本并没有溶化掉。
                                                                                                                                                         
.请说说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6分)
                                                                                                                                                         
。文章以“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为题。有哪些好处?(6分)
                                                                                                                                                         
.结合全文分析,“我”和“管理员”各有怎样的思想性格。(6分)
                                                                                                                                                         
。对文中犯错学生的处理办法,“我”采取的是“收藏盐粒”的做法,有的老师也可能私下里当面给学生指出错洪,你赞成哪种做法?为什么?(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然而那幽暗的峡谷,却依然如故。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樵夫听得见泉水在谷底的石洞里激起的滴答回声,猎人追踪狼嗥虎啸。至此,除了厚厚的青苔外什么也没有。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峡谷却没有资格得到哪怕一株小草……
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在这里落下过草籽儿,但是草籽儿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没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不幸的峡谷,它本可以变成一串明珠似的小湖,像德都县的高山堰塞湖“五大连池”那样,轻而易举就可赢得人们的赞美。可是它却不。它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炫耀自己;它隐姓埋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长空的大风经过这里,停下脚步。不等探询,便很快理解了它。它把坑口的石块碾成粉末,一点一点地撒落到峡谷的石缝里去。
洁净的山泉日日与它相伴,也终于明白了它。它从石洞里流出来,又一滴一滴渗进石缝里去,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
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虽然相对无言,却是心心相通。它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它结下了沉甸甸的种子,种子便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一粒、几十粒、几百粒。不是出于怜悯,而是为了试一试大自然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强……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孱弱的小苗曾在寒冷霜冻中死去,但总有强者活下来了,长起来了,从没有阳光的深坑里长起来。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给划线的字注音。
①狼(  )虎啸  ②(  )成粉末  ③(  )进石缝  ④怜(  )
选文部分是写实还是想象?
文中写阳光的无情和不公,有什么作用?
文中“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地下森林具有哪些品格?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什么?
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习题。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
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同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文章开头在写鲁镇酒店的格局之后,写“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房子里“慢慢地坐喝”。作者在孔乙己出场之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本文用字准确,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用词的妙处。
(1)“便排出九文大钱”一句中“排”字对刻画孔乙己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2)“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一句中的“绽”字十分传神,结合文意,谈谈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品味文中画横线的三个句子,根据提示概括回答后面的问题。
(1)第1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集中而概括地写出了孔乙己的
特点.
(2)第2句“他身材很高大……也没有洗”肖像描写形象地刻画出了孔乙己是一个的形象。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的“窃”和“偷”在意思上是否相同?孔乙己为什么会这样说?
答:
上文中不只一次写到酒客们对孔乙己的嘲笑和讽刺,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这些言行?请就你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下列语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分析这一描写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傅雷家书(11分)
1954年1月30日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抖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甜,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_________。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读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第一段“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中的“这一类的话”指什么?(用原文回答,1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是什么事?为什么说它是“又快乐又惆怅”的?
从本文语言特色考虑,填入第二段横线上的应是下面哪一句?简要说明理由。
(1)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2)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家书反映出傅雷对两代人如何相处的一些看法。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青年人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2)傅雷认为在两代人相处中,长辈应克服自身哪些弱点?
(3)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读完本文后,结合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写出你此时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