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我们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时,当我们拿起筷子吃 饭时,我们就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行为,并以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显示着这个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文”这个词起源很早,《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将人文与天文置于对等的地位。概括地说,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老子》把人和道、天、地并列,称之为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孝经》记载孔子的话:“夫民,神之主也。”并说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以人为主体的文化,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人文精神还有一层含 义就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中华文化以人为中心,在众人之中又以圣贤为中心,只要认真修养,“人皆可以为尧舜”。
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引申为和谐、和平、和畅、中和、祥和等意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多元一体的中 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都是人类生存的伙伴。人应当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进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仍然需要“和”。竞争要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竞争的各方具有统一性,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中华文化又是自强不息而又开放兼容的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靠的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中华民族敢于、乐 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吸取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祥学;除了道教和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传播;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不少任职于唐朝 的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外国的艺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这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开 放兼容的特点。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化精神》)下列关于“中华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日常言论和行为不仅参与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且也显示着这一文化的特点。 |
B.中华文化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伦为核心的文化,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 |
C.中华文化是尚和的文化,“和”就是和谐、和平、和畅等,“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相处。 |
D.中华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从来没有中断,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而不可征服,主要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开放兼容的特点。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把人和道、天、地并列,他主张应该先办好人的事,然后再致力于神的事。 |
B.中华文化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人的尊崇,二是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 |
C.在古代,道德和智能完善的人被称为贤人,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两人都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D.中华民族敢于、乐于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佛学传入中国后,与当时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学。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易·贲卦·彖辞》说:“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在我国不仅起源早,而且也很受重视。 |
B.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包含着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达到内心的和谐。 |
C.竞争应该在统一的公认的原则下进行,通过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和”在今天的竞争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 |
D.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在中国传播,唐朝外国人、留学生、学问僧等在长安任职,这都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变奏的乡愁
李新勇
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那时候,我的文字总走不出由这三个字眼组成的故乡,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路上。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
这些年,逮上个机会我就会回故乡住上几天。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故乡能被我感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乡愁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
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孩子长大了,小学、初中、高中,眼看就要上大学了……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
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估计,待到退休,我早已没有这份心境。到那时候,我成了我女儿的故乡。
人生的维度就那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非常简单。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诸如此类。本地土豆、家户蛋、野生鱼虾我们也喜欢,虽然我从前生活在四川,他们一直生活在江苏,那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候共同的味道。良种蔬菜抑或转基因蔬菜吃到嘴里,口味差得跟从前的猪食一样。乡愁从味蕾开始,跟离不离开故乡没有多大因果关系。
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
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铁打的鲁院,流水的学员。树长高了,院子更美了,池中的红鲤鱼变大了。但在我心底,“我们”的气场还在。仿佛我们同届的学员都还在宿舍里指尖飞舞,构筑皇皇大著,只要在楼下喊一声“打球啰”“拔河啰”,就能把大家热热闹闹地招呼到楼下来……徜徉半日,徘徊于小径,在往事中流连忘返。临到要离开,人就落到现实了。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
这个别致的学院,成了多少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
乡愁如果有生长期,其童年、青年、壮年,大概也是一直生长着,变化着的吧。文章开头用“多年以前”这种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
第三段最后写道,“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请具体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崩塌”。
“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解释这句话在文中含意。
本文题为“变奏的乡愁”,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形态的乡愁,并简析其具体内容。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①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中国大地上有无数座祠堂,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都武侯祠这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②武侯祠坐落成都市区略偏南的闹市。两棵古榕为屏,一对古狮拱卫,当街一座朱红飞檐的庙门。进门是一庭院,满院绿树披道,杂花映目,一条五十米长的甬道直达二门,路两侧各有唐代、明代的古碑一座。这绿阴的清凉和古碑的幽远先教你有一种感情的准备,我们将去造访一位一千七百年前的哲人。③成都最早建祠是在西晋,以后多有变迁。先是武侯祠与刘备庙毗邻,诸葛祠前香火旺,刘备庙前车马稀。到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君臣合庙,刘备殿在前,诸葛亮殿在后,并正名为昭烈庙(刘备谥号昭烈帝)。但是朝朝代代,人们总是称它为武侯祠,直到今天。④诸葛亮殿殿柱矗立,殿门前敞。诸葛亮端坐在正中的龛台上,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正凝神沉思。往事越千年,历史的风尘不能掩遮他聪慧的目光,墙外车马的喧闹也不能把他从沉思中唤醒。殿的左右两壁书着他的两篇名文,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A)透过他深沉的目光,看到他在国乱家丧之时,耕读山中,心系天下;(B)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兵灰飞烟灭;(C)你会看到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浊泪;(D)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时那一颗坦然无私的心。⑤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诸葛亮殿南面东西两廊的墙上嵌着岳飞草书的前后《出师表》,笔走龙蛇,倒海翻江,黑底白字在幽暗的廊中如长夜闪电,读着“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读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看那墨痕如涕如泪,笔锋如枪如戟,仿佛听到了这两位忠臣良将遥隔九百年的灵魂共鸣。这座天井式的祠院一千七百年来就这样始终为诸葛亮的英气所笼罩,并慢慢积聚而成为一种民族魂。⑥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诸葛亮实践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文段②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氛围。文段③既交待了武侯祠的变迁,又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________之情。
结合已学过课文《出师表》的有关内容,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左为《隆中对》,条分缕析,预知数十年后天下事;右为《出师表》,慷慨陈词,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④中划线的句子,任选两句分析诸葛亮的性格。
文段①中“深深的遗憾”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①上联中的“酬”字体现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魅力,下联中的“_____”两字突出了诸葛亮作为“一个历史伟人”的巨大影响。②请你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有哪些东西可以穿越“一千七百年”的时空而“得到永恒”?
阅读现代文,回答小题
永远的巴金
王蒙
在这个星空之夜,巴金走了。
如果设想一下近百年来最受欢迎和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应该是巴金的《家》。
而等到我自己迷于阅读的时候,我宁愿读《灭亡》和《新生》,因为这两本书里写了革命,哪怕是幻想中的革命,写了牺牲,写了被压迫者的苦难和统治者的罪恶。我也读过巴金所写所译的《春天里的秋天》《秋天里的春天》还有《寒夜》《憩园》等等,我深深感到了巴金的热烈的情思,哪怕这种情是用无望的寒冷色调来表现的。甚至在他晚年以后,他写什么都是那样的充沛、细密、水滴石穿,火灼心肺。巴金的书永远像火炬一样地燃烧,巴金的心永远为青春、为爱、为人民而淌血。
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他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所以他特别痛恨那些戕害青年、压迫人性、敌视文学艺术、维护封建道统的顽固派。他看到了太多的不应该不幸的人却遭到了不幸,他充满了感情的郁积。
巴金的作品其实一向直言不讳,拥护什么,同情什么,反对什么,都清晰强烈。一个爱国主义,一个人道主义,是他终身的信仰——这是他在迎接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的时候说的。他甚至于讲得有点极端,因为在另一个场合他曾经说自己不是文学家,他拿起笔来只是为了呼唤光明与驱逐黑暗。他喜欢在高尔基的作品中描写过的俄罗斯民间故事,有一个英雄叫丹柯,他为了率领人们走出黑暗的树林,他掏出了自己的心脏,作为火炬,照亮了夜路。所以他一辈子说是要把心交给读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是一个用心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来写作,来做人的人。所以提起历史教训来他永远是念念于心,他太了解历史的代价了,他不希望看到历史的曲折重演。在他的倡议下,世界一流的现代文学馆终于建成了,这是“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的丰碑,也永远是巴金老人的纪念馆。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他还想纪念与记住一些远为沉重的东西,那样的记忆已经凝固在他的晚年巨著《随想录》里,把记忆和反思镌刻在人们的心底了。
“我已经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是我并不悲观,我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在他年老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这样说。他像老母鸡一样地用自己的翅膀庇护着年轻人。他与女儿李小林主编的《收获》本身就是勤于耕耘、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推举新秀的园地。“要多写,要多写一点……”他一次又一次地对我说。在他还能行动的时候,每次我去看望他,他老人家总要边叮嘱边站立着……走出房门相送,而当我紧张劝阻的时候,他与女儿小林都解释说他也需要活动活动。我们握手,他的手常常冰凉,小林说他的习惯是体温维持较低,然而他的心永远火烫。他不怎么笑,有时候想说两句笑话,如说到张洁的一篇荒诞讽刺小说,但是他的神情仍然认真而且苦涩、无奈。他总是那样诚实、谦虚、质朴、无私。他永远踏踏实实地活在中国的土地上。他提倡讲真话提倡了一生,却遭到过诋毁,曰:“真话不等于真理”,倒像是假话更接近真理。现在,这种雄辩的嚼舌已经不怎么行时了,巴金的矗立是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对于假大空伪文学的胜出。
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有删节)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读过了许多巴金写的译的作品,深深地感受到在这些作品中都蕴含着强烈的激情、力量和牺牲精神。 |
B.巴金喜欢关于高尔基笔下英雄丹柯的民间故事,表现了巴金愿意为人间呼唤光明、驱逐黑暗的理想愿望。 |
C.没有巴金就没有现代文学馆,沉重的建馆历史已经收录在他晚年巨著《随想录》里,并铭刻在人们的心底。 |
D.巴金老人不苟言笑,即使听到笑话也是表情苦涩无奈,这体现了他的诚实、谦虚、质朴、无私。 |
E.“巴金的矗立”是指巴金真诚的真实的与真挚的文学在人民心中及文学史的崇高地位,是对巴金的高度赞誉。巴金先生在关于《家》的文字中一次又一次地书写“青春是美丽的”,这句话包含几层含义,请分点概述。
文中提到了巴金先生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分析概括。
文章结尾处说“想一想他,我们刚刚有一点懈怠轻狂,迅速变成了汗流浃背”,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得到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太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
①胡秋原(1910-2004)湖北省黄陂人,著名史学、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达100多种3000余万字。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
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失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的镜子。”——(谢远笋《胡秋原一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一些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米字幅
孙春平
北口市代市长薛冠蓉原是省科技厅厅长,虽是同级职务,但一个城市的政府首脑可比一方诸侯,责任重大,万民瞩目,尤其又是巾帼独挑大梁,不可小觑啊!
这一日,文化局长和文联主席恭请薛市长拨冗光临市内一文化沙龙,一可换换心境,二亦亲和雅士贤达。薛市长欣然前往。
因有新市长光临,这天沙龙来的人格外踊跃,连书坛领袖魏老先生都拄着拐杖来了。这魏老的字国内闻名,尺幅万金。魏老先生恪守“滥犹不及”的原则,轻易不肯示之于人,但有时盛情难却,他也只龙蛇走腕,或虎,或寿,只一字,意到而已。席间,文化局长润笔,文联主席铺纸,请魏老为薛市长写上一幅。
魏老先生提笔在手,问:“冠蓉女士,你让老朽写幅什么?”
薛市长想了想,笑答:“早知魏老落墨是宝,又听说您赐宝常只写一字,我不敢太多奢望,只求一个米字如何?”
魏老闻言,微微一怔,又问:“你再说一遍,哪个字?”
薛市长答:“米,米面的米。”
魏老再问:“楷隶行草篆,你喜欢哪种字体?”
薛市长环顾四周,便指悬挂于壁上的一幅字说:“不怕见笑,我于书法完全是外行,连哪种字是什么体我都说不大明白,您就写这种字可好?最好写大一点。”
魏老功底深厚,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来得,但强项却在行书和草书,许多人还没看过魏老写隶书呢,且都知大字的隶书极难写,尤其是这米字,横竖撇捺,笔笔不可马虎。
只见魏老屏气凝神,雪白宣纸上便落下一个大大的米字,是隶书,绵里藏锋,古朴刚劲,最后一笔刚收锋,满堂便响起一片叫好声,有人还鼓掌祝贺。魏老落了款,用了印。人们特别注意到,魏老用的是“冠蓉方家惠存”,他没用“正腕”,更没用“赐教”。
文联主席小声对薛市长说:“市长,这幅字可是珍品,万金难求,值啦!”
文化局长上前,小心揭起字幅,跟在身边的市长秘书欲去接,却被薛市长拨过,亲自接字在手,又对魏老深鞠一躬,便又引起人们一片掌声。
文化局长说:“我找人裱过,再给您送去。”
薛市长摇头:“不用,我找人裱吧。”
数日后,米字条幅高悬在了薛市长办公室,有时她接受采访,那字幅便随了她一同出镜,很是抢眼;薛市长求魏老写米字幅的故事也风一般在北口市传播。随着故事传播的还有人们的疑惑与猜测,一市之长为什么偏偏让魏老独写了一个米字?有人说,这体现了一市首脑的执政理念,民以食为天,薛市长是把解决百姓温饱放在了她心头的第一位置;又有人顺着这个话题引申,说粮食脱了糠才为米,薛市长潜在的寓意是城市奔了小康,还要追求更大的富裕;还有人说薛市长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1960年,她的母亲就是生下她不久后饿死的,薛市长悬此字,便有着深切怀念母亲和不再让历史悲剧重演的双重含义。
另有对薛市长让魏老用隶书独写米字反面猜疑的,说魏老先生倚老卖老,当众直呼市长讳名,薛某心中不悦又不好彰显脸上,才略施小计想教训一下这个老顽童。一市之长学富五车,哪会连楷隶行草篆都不懂,人家不过是以此为借口专让老顽童用他最不擅长的隶书去写最不好把握的那个米字,且看老家伙日后还敢轻狂!该着那天魏老精怪有如天助,没丢大丑也就是了。宦海无涯,机谋深远,不服不行啊!可古今中外,越是鬼鬼祟祟私下流传的消息越传得迅猛广泛,也越让有些人将信将疑。
还有一种流传不甚广泛的说法,说薛市长多年前曾去英国带职进修,眼下她的女儿也已去英国读研,她可能对高贵的英国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英国国旗不就是有个大大的米字在上面嘛。
也有好事之人私下找到薛市长的秘书,请他务必想办法从市长口中探出深浅虚实。秘书找机会问了,没想薛市长说,不就是一个字嘛,哪有那么多讲究。此言传出,越发让人们莫测高深,据说还有人为此打过赌,赌注是可去海鲜城吃鲍鱼喝鲨翅,管够造。
几月后,北口市召开人代会,薛冠蓉以其亲民务实的工作作风高票完成了由代市长到市长的过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人们对薛市长在办公室挂了个米字条幅有许多猜测,您能否对此作一说明?”薛冠蓉坦然一笑说:“实话实说,我对书法艺术真是一窍不通,但我对魏老的字确实很喜欢,这里面除了看字怡然陶冶性情的艺术因素外,我也坦率跟大家说,前些年,我坐电脑前的时间太长,得了颈椎病,疼起来恨不得卸下臂膀。后来有朋友给我出了个以保健代治疗的偏方,每天甩脑袋凭空写一百遍米字,以此伸展活泛筋骨。哦,我表演一下,就这样。那天,正好魏老问我请他写什么字,我突然就想到了这个米字。写大点,规规整整,照着米字做保健操,岂不挺好。当然,女同志嘛,摇头晃脑,似有不雅,所以我每次做这个操时,都是闩严了门的。我跟大家说,自从坚持做了这个保健操以后,我的颈椎病真的一次没犯,我在此建议有这种毛病的同志都不妨一试。”
众惊愕,静场。随即,笑声爆响,掌声大作。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第一段对薛冠蓉职务调动的介绍,看似无意,实则必不可少。一方面为主人公出场蓄势,另一方面则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
B.魏老先生用“冠蓉女士”称呼薛市长,用“冠蓉方家惠存”为米字幅落款,这些体现出书坛领袖魏老温和儒雅、位尊自矜的气度。 |
C.小说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叙述人们对米字幅的种种猜测,透视人性,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刻画了鲜活的俗世群像。 |
D.秘书问市长为什么求魏老写“米”字,薛市长“不就是一个字嘛,哪有那么多讲究”的回答是想引发人们对此事更大的好奇心。 |
E.题目“米字幅”也是线索,把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系列细节连缀成有机的情节链,它是激起千层浪之“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女市长薛冠蓉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概括分析。
(3)文章中,写薛市长选字体和接字幅时运用了两处动作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4)薛市长在记者招待会上坦然说清了求魏老写米字幅的原因,你认为人们会不会相信女市长的解释?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