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订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给社会文化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宫府藏书,更是首当其冲,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
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7年第3期,有删改)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订图书的楼阁。 |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
下列不可作为“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论据的一项是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
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洗澡
王安忆
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能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澡洗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有删改)
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
[小说前文情节概述:开头先叙述“我”乘车的荒唐事,并把此事写了出来,引出了基辅一位读者的来信。于是,我去拜访他,听他以第一人称方式讲述他所遇到的两节第9车厢的故事:我乘坐的那次列车竟挂了两节第9车厢。后一节第9车厢乘务员发现自己的车厢没有乘客,报告给列车长。列车长通知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下一站乘客因前一节第9车厢客满而终于被列车长安顿下来。谁知后一节第9车厢乘务员又报告自己的车厢无乘客,列车长终于发现有两个第9车厢,于是下令摘掉第9车厢。谁知负责摘车厢的人竟摘掉了前一节第9车厢。接着有下面内容]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深夜,他起来吸烟。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
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节选)
注:①洗碑:刻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魔盒
(英)大卫·洛契弗特
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这是我一生中最沮丧的时刻。接着突然响起了敲门声。(节选)
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乌米
(俄)阿·马·高尔基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原文第五段)
指出该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