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宋江夏王义恭闻之,引为行参军。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僚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还,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奉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元徽初,迁征北司马府主簿。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齐代初,为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零陵太守,巳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九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尝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选白《梁书·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服从,归顺。 |
B.固辞不受固:坚持,坚决。 |
C.常勤劝课农桑劝:劝说,规劝。 |
D.行乞疾笃无所归笃:(病)重。 |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谦“治干”(处理政务的才干)和“廉洁”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谦年轻时,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干,后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丧。在客居历阳期间,孙谦亲自耕种来供养弟妹,兄弟和睦,他的为人不仅获得乡里人的称赞,他也因此被江夏王选用为“行参军”。 |
B.孙谦被提拔为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拒绝了明帝要求他带兵进驻的圣旨,不依靠武力威压镇服郡中百姓,而是采取广施惠政、推行教化等一系列利民措施,“蛮僚”纷纷归服,郡境之内安然无事。 |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老衰弱,但还是努力处理政事,使属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就连那内常伤害人畜的老虎也好像受孙谦德政的感化,在孙谦任职期间竟然绝迹,而孙谦离职的当晚,虎又出来伤人。 |
D.孙谦努力奉行仁义,他的堂兄曾因病寄住在孙谦家中,孙谦出外回家后都要去问候堂兄,当得知堂兄饮食起居状况不好时,就派自己的妻子去照料堂兄。孙谦还收留了行乞病重且无家可归的刘融,并在其死后殡葬了他。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京师,然后作乱。(5分)
译文:
(2)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厩居焉。(5分)
译文: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
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①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
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后汉书·卢坦传》
注:①弟:只,只管。下列句子中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盍察之盍:通“盖”,大概 |
B.不若恣其不道恣:放纵 |
C.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乃:才 |
D.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诣:到,到……去 |
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②吾固宜先命有司。
③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④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
⑤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⑥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①⑤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卢坦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问卢坦怎么办,卢坦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话后很惭愧。 |
B.赤县县尉被官署审查,皇帝派宦官去释放县尉,卢坦提出审察核实手续,皇帝后来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令。 |
C.皇帝认为官员进献家财就应宽恕他们,不能失信,卢坦劝谏皇帝不能因小信用而忽视大信用。 |
D.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交往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是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
译文: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译文:
尉迟敬德
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有金甲人持戈曰:“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锻炼之次,书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问曰:“何故?”曰:“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尉迟公怒曰:“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生曰:“若能哀悯,但赐一帖,他日自知。”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曰:“钱付某乙五百贯。”具月日,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书生既得帖,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曰:“是也。”令系于梁上高处。遣书生取钱,止于五百贯。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阅簿,欠五百贯,将罪主者,忽于梁上得帖子。敬德视之,乃打铁时书帖。累日惊叹,使人密求书生,得之,具陈所见。公厚遣之,仍以库物分惠故旧。
(选自《太平广记·定数》)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富贵尊称“您” | B.以为妄也荒谬 |
C.立殊功特殊的 | D.仍以库物分惠故旧有旧交情的人 |
下面各组句子全都表明尉迟敬德的富贵乃是定数的一项是:
①此是尉迟敬德钱也②方袒露蓬首③某贫困,足下富贵
④令系于梁上高处⑤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⑥阅簿,欠五百贯
A.②⑤⑥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贵之前,尉迟敬德以打铁为生,生活贫困。 |
B.尉迟敬德心地善良,虽然觉得书生的话很荒谬,但是仍然给他打了借条。 |
C.本文选自《太平广记·定数》,反映了人之富贵是命中注定的思想,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
D.金甲人看到尉迟敬德的借条很高兴,命令书生把它系在房梁上,作为后来清点财物时的证明。 |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
2.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 | B.世祖善之善:善待 |
C.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宠:受宠 | D.为首为讳乎首:自首 |
下列句子全能表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他受贿被发觉。高允认为如果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 |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向皇帝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
D.郭善明想表现自已,就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2)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①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韡①,蕾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②。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处,数日亦死。
②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宠之,怒而贬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③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①韡:繁盛,音wěi。②赀:资财,音zī。翻译划线句
①客过而尤之
②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第①段中主人喜爱新牡丹是因为新牡丹、。
第②段“客”举“善相花者”这一例子的目的是。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新牡丹花朵美、价格高,但过于娇弱,不易成活。 |
B.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移植,结果导致牡丹枯死。 |
C.主人对牡丹不闻不问疏于养护,导致新旧牡丹全部死亡。 |
D.主人种花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身性格与修养出了偏差。 |
第③段写主人“记之以自警”,他会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3分)
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相比,在写法与内容上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醉白堂记【宋】苏轼
⑴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⑵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⑶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⑷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句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此公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乐天之所有”中的“此”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明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
B.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烘托出韩琦就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
C.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虽然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但也否定了他恬退的志趣。 |
D.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而实近,似泛而实切,颇能直现出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
根据文章的最后一段,概述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