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中提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这说明

A.孙中山决定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B.民生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帝色彩
C.孙中山推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完全一致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绝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A.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C.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
D.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1933年至1943年间,美国国会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读应该是()

A.罗斯福的做法背离了分权制衡的宪法精神
B.罗斯福利用“大萧条”的“紧急状态”加强了行政权力
C.该时期的美国国会形同虚设
D.罗斯福此举使“新政”的推行大打折扣

1921年,苏俄出现全国性大饥荒。政府救灾的决定性措施是()

A.颁布土地法令,没收贵族和教会土地等财产
B.与西方主动结束战争,争取经济援助
C.实行新经济政策,改革生产关系
D.实行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掀起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此次讨论共收到10篇短论和16篇专论,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倾向,完全赞成走私人资本主义道路的只有1篇,90%的论文赞成、倾向于社会主义和“非资本主义”方式。以下对这种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想法
B.当时知识界对“非资本主义”前途和社会主义倾向己有明显的增长
C.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
D.这是后来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依据

“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工业革命促进了个人自由的发展
B.工业革命前的欧洲缺少经济上的竞争
C.自由放任政策是工业革命的要求
D.工业化就是要求不断打破经济垄断的过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