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1933年至1943年间,美国国会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读应该是( )
| A.罗斯福的做法背离了分权制衡的宪法精神 |
| B.罗斯福利用“大萧条”的“紧急状态”加强了行政权力 |
| C.该时期的美国国会形同虚设 |
| D.罗斯福此举使“新政”的推行大打折扣 |
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后,陆军发表了声明宣称“采取积极政策以革新国政,是陆军的一致要求。”随后,日本采取的“积极政策”有:①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②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③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④与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下图是20世纪初某国际会议上签订的一份文件(节录),下列各项对图中内容评述正确的是
| A.使中国获得了独立的主权 |
| B.是对《凡尔赛和约》关于山东问题的重要修正 |
| C.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 D.是对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日战争的尊重和认可 |
在巴黎和会上,争吵不休的战胜国却一致同意保留德国在东线的部队。这最有可能是为了
| A.确保法国的安全 | B.维系欧洲大陆均势 |
| C.遏制社会主义力量 | D.安抚德国抵触情绪 |
下表为一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法国 |
1:28 |
| 德国 |
1:32 |
| 英国 |
1:57 |
| 俄国 |
1:107 |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的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他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这份盟约中的“其他两缔约国”最有可能是
| A.德国和俄国 | B.俄国和奥地利 |
| C.英国和法国 | D.德国和奥匈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