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书中科学家占38位。图两位科学家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德国瞄准对重工业和新工业发展有决定影响的科技领域,设立许多科学研究机构。俾斯麦鼓励德国学子去学习和掌握德国还没掌握的高新科技。特拉瑙带回了爱迪生的电灯制造专利权。1883年创办德国爱迪生公司。电气工业的发展是造成德国90年代德国经济繁荣的基本因素。1851年至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超过英法之总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摘编自丁建宏《德国通史》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两人的科技成果决定时代发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归纳德国发展高新科技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科技发展的政治因素。
(3)据材料三,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材料二以忽必烈为代表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使大量的蒙古旧制得到保留,同时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元朝过早地出现了中衰的征兆。
——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笔记》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两次改革改革方式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少数民族传统这一问题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图2),这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来看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构想,但这一构想思维开阔,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深远意义,不断引来各方广泛关注和热议。
请你参考与图1相关的历史知识,从不同角度推介“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要求:结合历史,至少两个角度,表述简洁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修昔底德陷阱”,这一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如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的爆发。“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迭造成的恐惧”。
一一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2013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美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就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重要共识。习近平在会晤中明确告诉奥巴马,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他指出,中国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奥巴马也表示,美中双方需要了解对方战略目标。
“中美元首首次会晤达到了目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说,这次会晤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全局定下基调,即避免冲突、加强接触、密切合作。此间专家认为,这是一次历史性会晤,两国元首共同规划今后一个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进一步确立了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战略共识,对中美两国乃至亚太地区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新华网《历史性会晤战略性共识》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并试以世界近现代史实评述该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当代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时期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材料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上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列宁选集》第2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同列宁在共产主义革命问题上认识的差异。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哪些实践活动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论的创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惟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爱因斯坦
材料二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深邃,普通人难以理解。可是,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昵?……爱因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创造的概念”指的是什么科学成就、材料二中“他的理论非常深奥”指的是爱因斯坦的什么科学成就?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1952年以色列总理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为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