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一个有公民影子的运动会
从筹备时起,亚运会就与中国曾经举办过的其他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及其他领域的重要展会大大地不同。
  比如,对于筹备工作,广州媒体不只是报道建设的伟大成就,而是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场馆建设对民众产生负面影响,媒体也如实报道。这样的情形是其他主办城市所不曾有过的。
  广州之所以在媒体报道上如此开放,固然是因为广州本身就有一个强大而优良的媒体传统,但也是因为,作为亚运会组委会之主体的广州市政府从一开始,就对亚运会有一个比较低调的定位,运动会只是个运动会,让运动会服务于城市的正常生活,而不是让运动会反过来支配城市。然则,广州市政府为什么会这样明智?
  过去十几年来,运动会及其他领域的重要国际性展会,被各地政府当做重要的标志性活动来争相举办。主办政府倾向于让这些活动规模最大化,如此一来,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形象。这样的国际形象,在城市政府眼里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另外,让活动规模最大化,政府也可以借此扩大征地规模,增加投资规模,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由于上述种种考虑,主办政府倾向于以一种非常规的心态来对待这些活动。这个时候,固有的人力与资源的集中动员机制就会被启动:政府拨出充裕的资金,进行最为奢华的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求新、求大、求洋。所有政府部门围绕这个活动,为此甚至不惜暂时搁置各部门的日常工作。政府在征地、施工建设过程中,也可能罔顾民众的权益,政府要求民众为了这个宏大的目标作出牺牲。
这样的集中动员机制确实可以生产出一个接一个惊奇:新、大、洋的场馆令人咋舌,各种宏大的演出场面令人震撼,整个活动让人产生足够羡慕感,甚至可能产生一定利润。而这些威望、荣誉、利益,也正是主办政府所追求的目标。然而任何威望、荣誉、利益之取得,都是有代价的。而在集中动员机制下,这些代价通常会被转移给普通民众。同时,在集中动员机制下,这些收益的分配通常是不均衡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收益的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大型活动的筹备完全是政府主导的,而政府又十分强势:在预算安排、场馆规划、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都是政府说了算。在此过程中,公众几乎无从参与,表达意见。
而面对这样的大型活动,公众与政府的思考视野其实是大不相同的。从事物的性质来看,政府的视野肯定是比较短暂的,尤其是在官员任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他们会致力于追求短暂的轰动效应,为此,宁愿让大型活动压倒城市的日常生活。
相反,公众的视野是长远的。毕竟,他们长远地生活在这个城市,他们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也关心这个城市在运动会之后的未来。对他们来说,大型活动固然也可以带来风光,但即便在大型活动期间,日常生活还要继续。他们也会希望,在大型活动之后,用自己的税款修建的那些设施能够被大家便利地使用。因此,公众必然倾向于让大型活动服从于城市的结构、节奏。
  由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广州亚运会与众不同。其实,在媒体强势背后,广州存在着一个比其他城市更为强大的市民社会、公民社会。他们从一开始就主动地介入到政府关于亚运会的种种决策过程中,通过人大、政协,通过媒体,通过居民的行动参与这场盛会。
  因而,亚运会的决策,就在政府主导之外,部分地容纳了公众的意见。亚运会的运转,就不只是传统的集中动员机制在驱动,人们还可以看到公民社会的一些影子。正是这个尚不是很清晰的影子,让亚运会低调、务实了许多,让城市和它的传统更为亲和,让城市正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也受到控制。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1月22日 )
下列对于广州亚运会体现“公民影子”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民影子体现在筹备阶段媒体就关注场馆建设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B.公民影子体现在广州市政府的运动会要服务于城市的正常生活的低调定位。
C.公民影子体现在广州亚运会的决策在政府主导之外还容纳了全体市民的意见。
D.公民影子体现在广州亚运会务实了许多,市民都可以直接参与到这场盛会中。

下列表述不属于广州亚运会有公民影子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广州亚运会从一开始就与中国曾经举办过的其他大型国际性运动会大大地不同。
B.广州市政府在预算安排、场馆规划、交通道路建设等方面,参考了民众的意见。
C.广州市政府没有把取得令人羡慕的威望、荣誉、利益作为此次活动追求的目标。
D.广州存在着一个比其他城市更为强大的市民社会,主动地介入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亚运会筹备阶段,广州媒体不是报道建设的伟大成就,而是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
B.运动会及其他领域的重要国际性展会,各地政府一直以一种非常规的心态来举办。
C.大型活动的筹备若完全由政府强势主导,民众无从参与,那就会出现收益的失衡。
D.公众通常都会希望用自己的税款修建的那些设施能够被大家方便地随时使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1: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比2009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增幅为4.4%;数字化阅读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
材料2:2008年到2010年,全国有上万家实体书店倒闭。2011年,中国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光合作用书店的关门为实体书店的前景蒙上了浓重的阴影。2009年我国数字化阅读器销售40余万台,2010销量达350万台,增幅为775%。
从两则材料中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对得出的结论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
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的源发由来已久。早在夏代,出现了商品交换后,人们就萌生了经济活动的伦理思考。传统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集中体现为重义轻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
在中国传统伦理中,儒家特别重视义利之辨。理学大师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要义。”首先儒家提倡“义以为上”。儒家认为,义与利在价值上并非相等,义作为当然之则,本身具有至上性。故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儒家提倡要“见利思义”。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或矛盾时,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命题。至宋明时期,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把义与利绝对的对立起来。现代学者张岱年认为,儒家义利之辩,就是把义看作最有价值的、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而且“儒家所谓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即道德至上论。故张岱年把儒家的道德价值论称之为“内在的价值论”。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之本”的思想,把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以维护小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地主经济。《汉书》云:“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抑商”,从本质上看,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史记》记载: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是传统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俭,即节省、不浪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奢,即奢侈,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等含义。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云:“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中华民族一向以勤俭为美德,以奢侈浪费为耻辱,并把“勤”、“俭”视为“治生之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座右铭。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成由勤俭、败由奢靡的事例举不胜举。其中,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关系到国家和百姓的富裕、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
(节选自迟成勇《儒家伦理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删改)
下列关于“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思想形成于夏代出现商品交换之时;它集中体现在重义轻
利、重农抑商、崇俭黜奢等三个方面。
B.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特别重视义利之辩。儒家认为,义的价值要高于利的价值,
甚至认为义是当然之则,应该“义以为上”。
C.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最基本的经济价值思想是重农抑商,重农的目的是维护小
农的自然经济性质,从而确保与之相依存的封建地主经济。
D.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基本价值取向是崇俭黜奢。其中,“俭”含有“节省、不浪

费、俭朴、勤俭、省吃俭用”等多种意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义利之辩被宋朝理学大师朱熹认为是“儒者第一要义”。儒家认为,义具有至上
性,孔子就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儒家观点认为,因为儒家经济伦理价值观重“义”,而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
高的道德规范,即道德至上论,所以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论”。
C.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农业,在观念上树立农业是“立国
之本”的思想,把务农推崇为“民之正途”。
D.中华民族一向把奢侈浪费看成是耻辱,而把勤俭抬升到人的“品德”的高度,并

把它视为“治生之道”。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义和利是矛盾的,冲突的。儒家主张“重义轻利”或“存义去利”,以金钱来衡
量人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儒家的“义利观”。
B.“农本商末”或“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可谓根深蒂固。从秦汉到唐
宋明清,历朝历代都有重农抑商的政策,从而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C.《史记》记载的商人“子孙不得仕宦为官吏”就是一种“抑商”的手段,“抑商”
的本质就是利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人为地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国家和百姓能否富裕起来、生产和经济能否得到发展、社会是否稳定和政权是否

巩固,都在于统治者能否做到节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玩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感冒”一词竟源于古代官场
“感冒”是常见的流行病,可是任何一部古代中医典籍中都没有“感冒”一词。原来,“感冒”这个常用语不是医学术语,而是来自官场,是一个官场专用语。
宋代有专门的机构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这些机构是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三馆和秘阁、龙图阁等阁,通称“馆阁”。按照规定,馆阁中每天晚上要留一位官员值夜班,以防图书被盗,如果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这么一句:“腹肚不安,免宿。”当然不一定是真的“腹肚不安”,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借口。请假不能连续超过四天。因此馆阁的官员们俗称这本请假簿为“害肚历”。这一记载出自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原文是:“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故事,豁宿不得过四,至第五日即须入宿。遇豁宿,例于宿历名位下书:‘腹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历,相传谓之‘害肚历’。”
南宋时期,时为太学生的陈鹄也在馆阁中供职,陈鹄喜欢别出心裁,他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自己的发明创造:“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历’可对‘感风簿’。”陈鹄偏偏不愿意写“腹肚不安,免宿”,而是写上“感风”,还沾沾自喜地声称“感风簿”跟“害肚历”可谓一联绝对。
陈鹄创造的“感风”一词也是有来历的。与他同时期有个中医学派,史称“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写了一部医书《三因方》,将复杂的疾病按照病源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种。外因称“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指虎、狼、毒虫等意外疾病。陈鹄于是创造性地把外因之首的“风”信手拈来,前面冠上一个“感”字,“感”者,受也,故称“感风”。“感风簿”一词从此开始风靡官场。到了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成为官员请假休息的托辞。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说:“按今制官员请假,辄以感冒为辞,当即宋时‘感风簿’之遗意。”清代官员的创造性在于将“感风”变成了“感冒”,“冒”是透出的意思,“感冒”即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今天终于全面爆发了!
从官场发源,“感冒”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口语。人人都会感冒,人人都会说“感冒”这个俗语,可是它有趣的来历却被遗忘了。
下列对“害肚历”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害肚历”相传是宋代馆阁官员们对请假簿的俗称。馆阁中的官员因故不能值夜班,就要在请假簿上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一句,“害肚历”由此得名。
B.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对“害肚历”的来历中有详细的说明,这为后人考证“害肚历”一词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C.“害肚历”上请假时间累计不超过四天,“腹肚不安”不一定真的是身体有病,而是一种相沿成习的托辞。
D.“害肚历”一词的出现和宋代馆阁以及馆阁官员的关系密切,这个名称被南宋的陈鹄戏谑地改称为“感风簿”。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感冒”是我们今天常见的流行病,可是在任何一部典籍中都找不到“感冒”一词。作者考证发现,“感冒”最早是一个官场术语。
B.宋代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这是“害肚历”一词产生的场所。
C.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陈无择,在他的医学著作中,将复杂疾病按照病源分为三种——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
D.北宋时期,“害肚历”一词出现;南宋时期,“感风簿”一词开始风靡官场;清代,“感风簿”演变成了“感冒假”。

根搌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鹄在《耆旧续闻》一书中记载了“感风簿”一词的由来,由此可以看出“害肚历”对陈鹄创造“感风簿”一词有一定的启发。
B.陈无择将复杂的疾病分为三种,虽难能可贵,但不是很科学。例如我们今天常说的“抑郁症”“传染病”等便无法归入其中。
C.“感冒”一词最开始是官场专用语,意思是感风之后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但很快就成为医学术语,为我们所熟知。
D.“感冒”一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口语,成为人们熟悉的一个词,因而它有趣的来历被遗忘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21分)
绵绵土牛 汉
那是个不见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黄昏。天地灰得纯净,再没有别的颜色。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我觉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壮最不可制服的野地方。它空旷得没有边沿,而我向往这种陌生的境界。
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无边无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没有模仿谁,我情不自禁地五体投地,伏在热热的沙漠上。我汗湿的前额和手心,沾了一层细细的闪光的沙。
半个世纪以前,地处滹沱河上游苦寒的故乡,孩子都诞生在铺着厚厚的绵绵土炕上。我们那里把极细柔的沙土叫做绵绵土。“绵绵”是我一生中觉得最温柔的一个词,词典里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说的意思。孩子必须诞生在绵绵土上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祖祖辈辈的先人从没有解释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它是圣洁的领域,谁也不敢亵渎。它是一个无法解释的活的神话。我的祖先们或许在想:人,不生在土里沙里,还能生在哪呢?就像谷子是从土地里长出来一样的不可怀疑。
因此,我从母体降落到人间的那一瞬间,首先接触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热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润湿的小小的身躯因沾满金黄的沙土而闪着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的仙园老姑姑那双大而灵巧的手用绵绵土把我抚摸得干干净净,还凑到鼻子边闻了又闻,“只有土能洗掉血气。”她常常说这句话。
我们那里的老人们都说,人间是冷的,出世的婴儿当然要哭闹,但一经触到了与母体里相似的温暖的绵绵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体里安生地睡去。我相信,老人们这些诗一样美好的话,并没有什么神秘。
我长到五六岁光景,成天在土里沙里厮混。有一天,祖母把我喊到身边,小声说:“限你两天扫一罐子绵绵土回来!”“做甚用?”我真的不明白。
“这事不该你问。”祖母的眼神和声音异常庄严,就像除夕夜里求神时那种虔诚的神情。
“可不能扫粗的脏的。”她叮咛我一定要扫聚在窗棂上的绵绵土,“那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别处的不要。”
我当然晓得。连麻雀都知道用窗棂上的绵绵土扑棱棱地清理它们的羽毛。
两三天之后我母亲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躯,红润润的,是绵绵土擦洗成那么红的。他的奶名就叫“红汉”。
绵绵土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它是从远远的地方飘呀飞呀地落到我的故乡的。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
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又厚又软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梦到了我的故乡,梦到了与母体一样温暖的我诞生在上面的绵绵土。
我相信故乡现在还有绵绵土,但孩子们多半不会再降生在绵绵土上了。我祝福他们。我写的是半个世纪前的事,它是一个远古的梦。但是我这个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对故乡绵绵土的眷恋之情。原谅我这个痴愚的游子吧。 (1988 年 10 月 )
本文描写的“绵绵土”有哪些特点?(4 分)
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6 分)
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5 分)
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