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草 垛 杜怀超
①草垛,乡村独有的风景,在树木和村庄的包围中,星罗棋布地排列着。远远望去,宛如落入人间的神明,在炊烟生起的地方,守护着村庄,又像一轮堇(jĭn)色的太阳,转动着属于村庄的四季轮回,高矮胖瘦,残残缺缺。最后,一些新的面孔出现了,一些老的面孔消失了。草垛依旧蹲在村庄的角落里,默不作声。
②从灯红酒绿里走来,我对草垛有着深厚的感情。
③粮食前脚走进家里,草垛后脚就跟来了,它不会进家门,怕脏了屋子,像温顺的狗远远地守护着家门。如果说丰收的粮食,给了我们肉体一种物质上的温饱;那草垛啊,却给了我们精神上的温暖,一种光的火焰,一种充满祥和和安宁的守候。
④草垛遍布晒场、牛圈以及阡陌,偎依着村庄,栖息在炊烟醒来的地方。童年时,我和草垛捆在一起,它是我淘气的房子,是我游戏的天堂。童年的迷藏、母亲的批评,都被我藏在这松软的草垛里了。我曾用草垛来藏鸡蛋,换取校门口诱人的麦芽糖;我曾在草垛上设陷阱,捕捉那胆大好吃的鸟儿。最令人痴迷的是,在夏日的乡场上,在昏黄的马灯下,我和少年的朋友们在月光下嬉戏,清香的稻草和着少年女友的醇香,一起涌上我的肺腑和胸膛,让我的情感莫名地汹涌起伏。这来自大地的恩赐,是父亲终日勤劳的回报,演奏着一支农家的小夜曲,恬静而令人陶醉。
⑤对草垛最为敬畏的人,莫过于父亲了。也许父亲对草垛比我更有深刻的记忆或者理解,在他面前,草垛是那样神圣、庄严。平时玩耍时浪费了几根草节,总会遭来父亲的责打;从粮食走进家以后,父亲总要找个响晴的天,吆喝上我一起把草垛摊开,暴晒在六月的阳光下,使得每一根草上都沾满阳光的气息。父亲最自豪的就是堆草垛,草垛的大小好坏不是简单的问题,它涉及到今年的收成和一个人的尊严。父亲对堆草垛很有讲究,既要防水,又要防风吹倒。好的草垛,有时可以保持上好几年呢。
⑥草垛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记得那个年代,好像农村家家户户都缺柴少草,我记得我们家的门口也只有矮矮的草垛。俗话说,不怕锅无米,就怕灶无柴。后来,打草,成了我们家冬天的一个主题。为了堆起那高高的草垛,每天天不亮,我就坐在平车上,父亲拉着车,母亲在一旁走着,一起走向遥远的团结河去割芦苇。据说,河水里长着不少芦苇,收割回来晒干,可以作过冬的柴火。就这样,我们早上去,晚上回来,载着满满一车芦苇。芦苇收割尽时,父亲又会想出办法。房前屋后,树木很多,到了冬季,地上总会落满了树叶,树林里时而还能捡到枯树枝。搂树叶,这后来就又成为了我们收集柴火的又一途径。再后来,父亲还想出点子,带着斧头、锹等工具,到树林里挖掘伐后的树根,那可是过年烤火的上等燃料。总之,那个年代的冬季,我们家的门前,总会堆积着满满的大小垛。除了稻草、麦草,还有树叶、树根等堆砌成的高高的垛。我清晰地记得,在那些寒冷的冬日里,父亲的腰杆始终挺得直直的。
⑦也许,在父亲看来,草垛,就是他的粮食、炊烟,就是他生命中的温暖!然而,对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来说,草垛意味着什么?我们生之于土,养大、暖大我们的不是都市的柏油马路,也不是水泥和钢筋的建筑,而是我们熟悉的亲切的乡村,是我们孕育生命的襁褓和血脉。其实,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农民的儿子,乡村的子孙。篱笆、菜园、犁铧和袅袅的炊烟,都是我们生命里的风景,是我们精神的家园,它时刻召唤着我们,找回失落的勤劳、善良和坚毅的品质。霓虹灯下,我们的心荒芜了吗?也许,在行走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失落了庇护我们的草垛和成长的根系。都市的繁华或许不是我们的天堂,草垛才是我们最后的精神归宿!
⑧乡场上,是金黄的草垛,草垛上,是一片精神的家园,一群回归的鸟儿,在阳光下,对着天空唱响生命更迭的歌!. 为什么作者对草垛有着深厚的感情?结合全文简要作答。(4分)
答:
.文章第①段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草垛的?请举例简析。(4分)
答:
.文章第⑥段为何不惜笔墨详写作者一家人为草垛而忙碌的情景?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简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并仿照画线句另写一句话,要求句式一致,语意连贯。(4分)
①作用
(2分)
②仿写
(2分)
阅读胡明宝的《管老师饭》这篇文章,并回答后面问题
(1)我八九岁的时候,乡村小学布局还很分散,老师多是本村或邻村的人,学校不设教师食堂,放学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回家吃饭。不过,每个学校一般有一名公办教师,担任学校的校长。校长是由教育局从别的乡镇调来的,他们以校为家,常驻在学校里,除了早饭,校长就吃学生送的饭。所有的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轮流,一个学生一天,轮到谁,谁就给老师送饭,结束一轮后,重新开始,周而复始。不管轮到谁,都会激动地蹦跳着回家喊,“爹,娘,明天轮到咱管老师饭了”。当时,我家里不富裕,但是这并不妨碍爹娘对老师的尊敬,只要我回家大声宣布“明天管老师饭”,他们脸上便有信徒般的虔诚,便立刻着手买肉摘菜蒸馒头,做着细细的准备。
(2)那次,中午放学后,我跑回家,见母亲早已准备好了饭菜。一盘小炒肉,一盘煎鸡蛋,两个白面馒头,还有半瓶烧酒,都被小心翼翼的装进竹篮里,上面盖了一块红底碎花包袱,竹篮立刻像个新娘一样变得羞羞答答了。走在去学校送饭的小路上,初秋的风把竹篮里的菜香一阵阵送进我的鼻孔,我竭力克制着立刻要饱餐一顿的念想,“咕咚咕咚”地往下咽口水。在一片树阴下停下来,A我掀起包袱,要夹一块肉吃,一拿起筷子,仿佛就听到了母亲的斥责,惊得浑身一哆嗦,瞧瞧四下没人,又赶快依原样放好筷子,遮好包袱,向学校走去。
(3)到了校长办公室,王校长还在批改作业。他大概40岁的样子,中等身材,四方脸,浓眉大眼,刮过胡子的两腮隐隐泛着青,身体有些瘦,脸上带着可亲的笑。王校长接过我的竹篮,要我坐下和他一起吃,我不争气的唾沫又立刻涌上喉头,我连忙摆手,跑了出去。王校长大声说,你等一下,我一会儿就好。我便在校长办公室后面,抱着胳膊看一片片硕大的梧桐叶从树梢无声地跌落。不出十几分钟,王校长开始喊我,他把竹篮递给我说,快回家吃饭吧。我拎过竹篮,还是沉甸甸的,急急和王校长告辞,跑到小径上掀开竹篮的包袱看,两盘菜几乎未动过,烧酒也不差半毫,只有馒头少了一个。我心里暗暗吃惊,王校长饭量真小!还不如我吃得多呢。这样想着,便用手抓了一大块肉塞进嘴里,那透彻心肺的浓香,竟让我有些晕:哎,除了过年能吃上点肉,就是管老师饭的时候了……回到家,给母亲看了,沉思良久说,你们校长不愧是个知书达理的“先生”啊,他真是个好人……
(4)后来,我竟日里梦里盼着我家快管老师饭,有一阵子,“还没轮到我管老师饭吗?”竟成了我的口头禅。
(5)当然,对于村里的一些特困户学生,是不用管老师饭的。这些,王校长早已做过调查,王校长对老师们说,告诉村东的刘大海,村西的杨三妮,还有……,他们不用管饭。可是,老师们向刘大海、杨三妮他们说了这事之后,他们的小嘴总要噘好几天,在同学之间很没面子似的。后来,杨三妮养了十只兔子,放学后就去山坡上割草打食喂兔子,连做作业都把小桌搬到兔舍旁边,有时候,杨三妮咬着铅笔想问题,想着想着就灿烂地笑了。第二年,又轮到杨三妮的时候,杨三妮跑到王校长的办公室说,校长,我有钱了,我娘说了,要给你做全村最好吃的饭。王校长吃了一惊说,你家哪儿来的钱?杨三妮说,我的兔子可争气了,我娘卖了好多钱。王校长看着小姑娘长满茧子的手,鼻子就一阵酸。
(6)管老师饭后,还有一个令孩子们高兴的日子,那就是王校长发饭费了。每名学生一块或两块钱,我们领了钱,高兴得又蹦又跳,觉得王校长真好。但,有一次,杨三妮不高兴了,杨三妮说,校长,你就吃了我家一顿饭,该给我一块钱,怎么给了两块?B王校长一拍脑袋乐了,说,噢,噢,可能是我想错了,不过你拿着钱买几个本子用吧……
(7)大概一年多之后,直到王校长调离了我们学校,才听人说,王校长非常体谅庄户人的穷日子,知道孩子们更垂涎饭篮子里的“美味佳肴”,每次便象征性的吃一点,其余的都让他们带回去了。而自己每周从老家赶回来总是捎带上一大包煎饼,还有咸菜,在没有人的时候充饥……
选自《读者》2010年第13期(有删改)文章主要写了王校长对待管饭的两件事情,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事件①
事件②阅读第(1)自然段,联系全文,说说孩子们都乐意管老师饭的原因。
结合语境,理解第(2)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竹篮立刻像个新娘一样变得羞羞答答了。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请你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择:
赏析:纵观全文,从王校长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像王校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事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片段,回答后面问题
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⑵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⑶“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⑷“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⑸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⑹“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⑺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⑻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⑼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请你用15个字左右概括这段选文叙述的事件。
文中写到“我”的两次哭泣,请分析两次哭泣的原因。
第一次哭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哭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上文中找出“我”心理状态变化的语句,构筑“我”的心理历程
结合⑼段,谈谈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的理解。
文中的这位父亲是值得赞赏的。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赞赏?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田垄上的婴儿
谢宗玉
⑴农事繁忙,母亲没法呆在家里。分蘖后的禾苗将要抽穗,是最需营养的时候,而稗草却在田里兴风作浪,疯狂地争夺基肥。相对禾苗而言,稗草似乎是永远的掠夺者,娇嫩的禾苗如娇嫩的婴儿,急需母亲那双慧手去扶弱祛强。
⑵到了田间,母亲用锄头在田垅上刨了一个小洼,再刨些茅草铺在上面。母亲用手压压,柔柔软软的母亲就笑了。母亲解下背上的婴儿放在洼中。田垄上一尺来高的野草,在婴儿的眼里就成了茂密的森林,婴儿很乐意生命中这种崭新的印象,他冲着草叶上闪闪亮亮的露珠直乐。
⑶半晌过后,婴儿第一声啼哭终于从田垅上嘹亮响起,几只野雀扑楞楞惊飞。母亲眉心一颤,失魂落魄地赶到田垅,踏得泥水飞溅。但母亲发现,除了草叶上的露珠已被燥热的日头吞噬了外,婴儿周围的环境并没改变,也没有什么危险因素潜伏。婴儿啼哭,是他已厌烦四周久无变化的环境。母亲叹了一口气,她洗净手,逗婴儿一会。但她才走开,A婴儿又嘤咛哭起。母亲一狠心,没再理他。狠了心的母亲似乎增长了不少力气,拔稗的速度加快了。
⑷而这时婴儿的哭声变得急剧起来,不再是哭一声停一下的那种,但母亲已无法回头,浑身的泥水已没有可供婴儿偎依的地方。何况悬空的日头已渐烈渐毒,悬空的日头已不允许母亲作无谓的逗停,婴儿这时需要的是回到厚瓦重木之下的家中,需要的是捧着母亲多汁的乳房吮吸。母亲只有尽快将稻田里的稗草清除出去,才可能满足婴儿的意愿。
⑸母亲的判断是对的。柯条所遮构的薄荫已挡不住日头下渗的热力,B婴儿满头大汗,哭是婴儿惟一的武器,哭声犹如一支支射出去的利箭,但却全都戳在母亲心头,对稗草和日头毫无作用,稗草依然挡住了他们回家的路;日头在继续恶化他们的存在空间。哭只能加快婴儿体内能量和水分的消耗,饥饿也因此入侵婴儿脆弱的身体。
⑹母亲的判断也是错的。母亲只知道白天的田垄极少有长蛇溜窜,即使有,也会被婴儿裂人心魂的哭声吓跑。但母亲忽略了两种小动物一牛虻和蚂蚁,就像忽略了自己双腿上吸血的蚂蟥。相对饥饿和热窒息而言,牛虻和蚂蚁这时是婴儿最大的敌人。小洼周围开始并没有牛虻和蚂蚁,是婴儿特有的体味引来了它们。牛虻六七八个在攻婴儿的上侧;蚂蚁数十上百在攻婴儿的下侧。它们选择的都是婴儿身体最柔弱的部分,也是婴儿的要害部位,譬如眼睛,又譬如阴囊。每叮一下,每咬一口,婴儿都痛得连心。C婴儿在拼命地哭,拼命地舞手,拼命地蹬足。婴儿像热锅里的一条泥鳅,像火炭之上的一个黑奴!
⑺母亲忍着被哭声扎碎的心,忍着夺眶而出的眼泪,母亲铁青着脸,一副誓死力拼的样子。母亲弯腰拔稗,直身甩稗,母亲的身影在稻禾和稗草间隐隐闪闪。一声声暗哼、一瓣瓣汗珠让千重万重的禾叶都为之微微闪颤。这时的母亲不再是除奸匡正的强者,而是误入敌群的困者。所有稗草都在她面前张牙舞爪,困阻她回家的脚步。这时的母亲只求能杀出重围,再去解婴儿之困。用力过猛的母亲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母亲在心疼婴孩,又在心疼禾苗,披头散发的母亲神志有些混乱,精神有些恍惚。
⑻烈日之下,村庄之外,田野之中,一场无声的混战就这样惊心动魄地进行着。毒日和稗草是母亲和婴儿共同的敌人。蚂蟥是母亲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尚不知道。蚂蚁和牛虻是婴儿独自的敌人,只是母亲也不知道。母亲和婴儿是心连心的亲人,但他们无法互通信息,共同作战。婴儿太弱小,他不懂作战方法,他射出的哭声,于敌人丝毫无损,却扎碎了自己战友的心。母亲太愚朴,她只知道出门后干完一件事再回家,这是村庄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就像某种生命基因已种植在她的血脉之中,母亲不懂变更圆通。她不知道她本来可以带着婴儿逃离战场。
⑼就这样,母亲拔呀拔呀,婴儿哭呀哭呀。
⑽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这是一场接近生死的战斗。
⑾ 但在每个夏季,村庄之外的田野都会演绎着同样的战斗。
⑿不要担心战斗的结果。母亲是村庄祖祖辈辈的母亲,婴儿是村庄世世代代的婴儿。
⒀只要村庄一茬一茬鲜活地延伸下来了,母亲和婴儿就不会在战争中最终失利。村庄里的生命总会在星空下的梦夜返青。早晨起来,母亲和婴儿伸一下懒腰,就发现彼此又像夏雨过后那一枚枚舒展自如的树叶。
⒁农事依然繁忙。
(节选自《田垄上的婴儿》)把标题“田垄上的婴儿”改为“稻田里的母亲”好不好?为什么?(4分)
文中A、B、C三处都是对婴儿的啼哭的描写,请分别分析婴儿啼哭的原因。(3分)
A
B
C 你怎么评价文章中的母亲?请你结合原文来评价。(4分)
请谈谈你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理解“村庄里的生命总会在星空下的梦夜返青。早晨起来,母亲和婴儿伸一下懒腰,就发现彼此又像夏雨过后那一枚枚舒展自如的树叶。”。(4分)
试着想想母亲完成当天任务后去找孩子、看到孩子时候的情景,并加以描述。(请用至少一种人物描写手法,字数60字左右)(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19分)
唤
叶倾城
⑴她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常带她去大学的露天电影院看电影。开演前几分钟,她忽然跑去买冰棒。买好了一回头,所有的灯都灭了,墨黢黢的场上,无数黑压压的人头和背。试着向记忆里的方向走几步,全没有相关线索。一急,她带着哭腔大喊,“爸,爸爸……”顿时无数此起彼落的应答和笑声,十七八岁的大学生们,在占她便宜。她都快放声大哭了,父亲从人群里挤出来,微蹲身把她一牵。
⑵一次为什么事,迫不得已要去父亲办公室找他。脚步踩在木地板上,激起巨大回声,她噤声不敢动。有人过来问她找谁,她一时混乱不堪,“我……”是该说“我爸”还是父亲的名字?就噎住了。
⑶忘了是什么事这么着急,不能再等下去,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连隔壁办公室的人也没回过头来。
⑷脚步却匆匆响起,父亲从上一层楼急急跑下来。
⑸时光是冷酷的跷跷板。她一天一天走向生命之巅,也就是父母缓慢地退场。
⑹一昼夜的仓促,已足够决定生死了。
⑺早上七点,刚吃完早餐的父亲突然呕吐;八点,他独自到医院打针;上午十点,她去医院看父亲,一眼看见殷红的血,正一点一滴输入父亲血管;中午,父亲转入危重病房;下午,她和姐妹们,把隐瞒已久的父亲的病情向母亲和盘托出;傍晚,身为医生的二姐,听完主治医生的最后陈述,极力克制、尽量冷静地说,“是,我们选择不手术。是,我来签字。”——早在三个月前,已经知道手术的徒劳。
⑻而仍然一无所知的父亲,还在病房里,打听她北京的新居,絮絮叮嘱细节。父亲周身插满管子,每一根里面都是一个生的希望。他只觉不耐,说这针怎么总也打不完,屡屡想要调快点甚至拔下来。她连忙安抚父亲,“房子装修好了,你和妈去住一段时间吧。”父亲想一想,“等明年春天吧。”
⑼夜深了,父亲渐渐睡去。她宁愿相信这是睡,而不是时断时续的昏迷。第二天凌晨七点,父亲恍惚地醒一下,嘟哝几句,口齿已经很不清了,却都听得懂,是让在他身边守了彻
夜的女儿们去休息。
⑽八点,医生过来,喊父亲“胡老师”,父亲眼皮动一动,是残存的一点意识;八点半,再喊他“胡老师”,没反应;喊名字,也没有。
⑾她倾身上前,轻轻叫一声:“爸,爸,你听见了吗?”
⑿父亲的头,微微向她的方向动一下,嘴里含混地“唔”一声。
⒀这是父亲给世界留下的最后声音。而血压计的指数,一格一格 跌落……八点五十三分,医生关掉了所有仪器。
⒁痛与恨紧密相连。她自此不信鬼神,诸天神佛都瞎了眼;每一位桑榆暮景的老者,她都看着不顺眼,为什么人人都比父亲多了时光,却又一次次,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们。
⒂深冬时节,她上班。看见门外有灰灰的微光——终一生,她都是孤儿了,天气与心态,一定悲凉。出门才看清是落雪,已经来不及,踩成雪后成冰的台阶上,一跤滑倒,“哎呀”一声。分明是叫天天不应,她却听见耳侧有低微的一声“嗯”,跟父亲临终前的那一声完全一样。又一次,在遥远的地方的父亲,回答她的呼唤。
⒃霎时间,她跪在冰冷污脏的雪地里,泪如雨下。
⒄这一生,风来雨往,俯里仰里,她都会听见父亲最后那微弱的一应。
⒅她只做了父亲三十年的女儿,而父亲的疼爱和宠眷,却要长长久久地,伴她一生。本文围绕“唤”,一共写了父亲在世时的三件事,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⑴⑵⑶试分析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她只得小声小气叫一声,“爸……”声音像飞不起来的鸟,到半途就折翼跌落。文中第⒁段说“痛与恨紧密相连”,如何理解该句中“痛”与“恨”?
文章第⑿与第⒂段划线部分两次写到了父亲临终前的应答,有什么不同?
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一双脚上的修养
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锯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男人的每只脚上,竟然都套着一个塑料袋。他一走动,塑料袋就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因为套了塑料袋,所以他走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污迹,还是那样干干净净的。我注意到,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而当她再次转过头来,我发现她眼里竟有泪光涌现。
⑥这个下雪的周日里,我没有读书,但我想到了“修养”这个词。我想,修养并不是一个人比别人多认识一些字、多读了几本书;或是一个人了解《红楼梦》的情节、会背莎士比亚的一些名句,修养应该是在一个人举手投足的细节中体现,就像那个送水工,懂得在雪天里,进入室内之前用塑料袋把两只脚都套上。(选自《八小时以外》,有改动)从第②段看,“我”愧怍的原因有哪些?
文中第①段和第⑥段中加点词“修养”各有什么含义?
本文对送水工的描写文字不多,却令人回味,请赏析第⑤段中的划线句。
文中第⑤段说“那个擦地的女工,站在那里表情复杂地盯着送水的男人,看他放好水,慢慢离开阅览室”。请联系上下文揣摩女工此时的心理,把她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不少于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