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我国某地气候统计资料,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该地可能位于 ( )
| A.松嫩平原 | B.华北平原 | C.宁夏平原 | D.江汉平原 |
该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
| A.水土流失的治理 | B.荒漠化的防治 |
| C.商品农业基地的建设 | D.农业中低产区的治理 |
内蒙古河套地区(毛乌素沙地)汉朝时水草肥美,但现在已面目全非。这说明( )
| A.荒漠化完全是由战争、饥荒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
| B.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文明时期,古代没有出现过 |
|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
| D.荒漠化完全是在地质时期形成的,跟人类无关 |
就发展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道路是( )
| A.发展—污染—治理 |
| B.污染—治理—发展 |
| C.发展—无污染—再发展 |
| D.治理—发展—污染 |
海洋水域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加速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假如开发过度,将会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枯竭。据此完成(1)~(3)题。
(1)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A.藻类 B.虾类 C.鱼类 D.哺乳类
(2)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3)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鱼类资源,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全面禁止捕捞 ②实行休渔期,划分休渔区
③控制渔网网眼大小 ④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环境问题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其主要原因是( )
| A.环境变化的规模大、时间长 |
| B.环境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
| C.环境变化对人类影响小 |
| D.环境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
我国农村目前仍有许多地方使用农作物秸秆作燃料。据此完成(1)~(2)题。
(1)将秸秆作燃料,产生的最大问题是( )
A.产生炊烟,污染环境
B.导致水土流失
C.家畜饲料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D.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
(2)从生态角度看,农作物秸秆最好的利用方式是( )
A.发展沼气 B.编织工艺品
C.焚烧回田 D.饲养牲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