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麦 子
何俊锋
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篮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
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
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外的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想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
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
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
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绽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
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
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进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
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
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中作者写童年捡麦穗的梦境,写出了作者对麦子的喜爱和怀想。 |
B.第③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组排比,写出了不管什么时期,麦子在“我”心中永远占有不可代替的分量和地位。 |
C.第⑤⑥段,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主要是为了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示麦子的颜色和外形。 |
D.第⑨段第一句中的“爬”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麦苗不停地拔高生长的过程。 |
E.文章以麦子为线索,写出了作者对农村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生活的厌恶。
(2)作者在第⑥⑦段把第三人称“麦子”变为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充满深情地赞美麦子。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赞美?请分条概括。
(4)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创作本文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代学人傅斯年
来新夏
①傅斯年先生在我这一代人中,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人。他的学术、为人,特别是独特的性格,在我们这些人心目中也多有一定的好感。上世纪50年代以后,因为地处两岸,他又未及下寿而英年早逝,于是渐渐淡出于内地学术界,甚至有些后起的文史学者已不太熟悉其人。傅斯年先生的一生,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②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的脊梁,傅斯年先生在青年时代,就奋不顾身地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五四爱国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向青年学生宣传抗日爱国,组织社会各界,讨论“书生何以报国”的严肃论题,强化民族意识。抗战胜利消息传来,他毫不矜持,豪饮闹市,与民众同在街头载歌载舞,共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体现了中华学人激越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意识,而这种感情意识对反击当前海内外形形色色否定民族意识的谬论,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那么在心怀叵测的强敌压境时,只有一盘散沙似地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了!
③他一生中主要以教读和著述为业,主持过中研院、史语所、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等教育、学术机构的领导工作,同时承担着繁重的课题,又笔耕不辍地研究撰写了不少有价值的著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后,他领导安阳考古大发掘的工作,不仅为发掘工作扫清大量障碍,还为发掘工作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他还抢救和整理了行将散失的明清内阁大库档案,为明清史的研究提供和遗存了大量参考资料。20世纪初期,中国四大文献的发现,傅斯年先生居其二,实为功不可没。他对办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九·一八事变”后,他走出书斋,以身教带动学生,还向学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他曾重点探讨学校教育问题,接连写出《教育崩溃之原因》、《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和《再谈教育问题》等文章以针砭时弊。而1950年冬,他在省议会对议员质询台大有关问题而进行论辩时,特别强调大学招生必须公平而不徇私,更不能放低录取水平的意见,由于慷慨陈词,情绪激昂而倒在讲台下,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
④许多人多以傅斯年先生好发脾气,说话直率而呼之曰“大炮”,这在知识分子中应是难得一见的。他能甩掉一些知识分子唯唯诺诺、谦谦君子、明哲保身等等惯习,努力摆脱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而我行我素地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抗战时期,他不满意国民党政府四大家庭中的孔、宋二家,激烈抨击孔祥熙,并写出《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的时论文章,一时广泛流传,终于迫使宋子文的辞职。试问知识分子中究有多少能有此壮举?!他对后学热情关注,有时甚至会爱之深,责之切。这种真率性格,可能会得罪一些人,但却是知识分子中少有的可爱性格。
⑤任何人都会有过与不及的缺点,像傅斯年先生这样性格的人,更所不免,尤其常会有某些过头的事。最近著名学者袁良骏教授曾写有一篇题为《不必为贤者傅斯年先生讳!》的文章,议论傅先生某些过头的事,举出了两点:“一曰提倡‘全盘欧化',对西方文化崇拜得过了头”,“二曰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过了头”。文中举出了若干例证,也确是傅先生青年时期的一些过激言论;但袁先生并未忘记人物所处的历史氛围而做出分析说:“傅先生当时正是一名年轻气盛的大学生,有比较大的偏激情绪,并不为怪。成熟后,很多观点便修改了。”这就给历史人物一个比较公允的评论。
⑥从学术成就和性情为人看,傅先生应该说是20世纪前半世纪有代表性的一类知识分子典型。他能古今相通,本土与域外兼容,并以独立特行的人格标准处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知识分子典型,把他放到“一代学人”的位子上来研究他,我看是比较恰当的。
(选自2009年3月20日《中华读书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傅斯年先生关心教育问题,终以身殉教育,成为壮志未酬的殉道者,令人扼腕。 |
B.由于种种的历史原因,后起的文史学者们不熟悉“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其人。 |
C.傅斯年先生在“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了“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爱国运动。 |
D.傅斯年先生甩掉了惯习,“我行我素”,使知识分子摆脱了在社会上的从属地位。 |
16.阅读②~④段,分条归纳出傅斯年先生是一位具有怎样品德的学人?
17.结合文本⑤⑥两段,概述文中对“一代学人”傅斯年先生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刘叔雅
⑴刘叔雅是民初学术界的知名之士。关于他的情况,有张文勋为他作的传,要点是这几项:一是年轻时候有革命朝气。在安庆读书时,得到陈独秀的赏识,18岁入同盟会;东渡日本即师事章太炎;辛亥革命后回国,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二是二十几岁到北京大学任教,用了不少力量治旧学,写成《淮南鸿烈集解》和《庄子补正》等,受到许多专家推重。三是抗战以后到云南,思想消沉,生活颓废,直到解放以后才回到正路。
⑵三十年代初,他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在北京大学兼课,讲六朝文,我听过一年。他的大名。我早有所知。这少半是来自读他的著作,其中有《进化与人生》、《进化论讲话》等译作和介绍叔本华等哲学著作的文章。大名的多半是来自他的不畏权势。一九二八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因为学潮触怒了老蒋。蒋召见他,说了既无理又无礼的话,据说他竞伸出手指指着蒋说:“你就是新军阀!”蒋大怒,要枪毙他。幸而有蔡元培先生等全力为他解释,说他有精神不正常的老病,才以立即免职了事。不论什么时代,像这样常人会视为疯子的总是稀有的。
⑶他偏于消瘦,面黑,一点没有出头露角的神气。上课坐着,讲书,总像是沉思,自言自语。现在还有印象的是一次讲木玄虚《海赋》,多从声音的性质和作用方面发挥,当时觉得确是看得深,说得透。
⑷抗战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任教,仍然表现怪异。上课时讲到得意处,他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中的精义,不理会下课铃响,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一次跑警报,一位新文学作家,早已很有名,也在联大任教,急着向某个方向走,他看见,正言厉色地说:“我跑,因为我炸死了,就不再有人讲《庄子》。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那位作家尊重他是前辈,没还言,“桃之天天”了。再是不只一次,他讲书,吴宓①也去听,坐在教室内最后一排。他仍是闭目讲,讲到自己认为独到的体会时。总是抬头张目向后排看,问道:“雨僧兄以为何如?”吴宓照例起立,恭恭敬敬,一面点头一面答:“高见甚是。”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⑸他反对标点,又坚持用文言古句,无古文根底者,阅读困难,有人劝他即使不用现行的标点符号,也应该用圈点分句,便于理解。他说,既读不通,何必读呢?
⑹1945年抗战胜利,西南联大散伙,各自回各自的老窝,他因为已经不在联大,就没有跟回来。十几年之后,他就真正凋谢了。
【注】①吴宓,(1894,--1978):字雨僧、雨生,著名文学家。
⒖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课不理会下课铃响,跑警报正言厉色地训斥同事,都是刘叔雅言行怪异的表现。 |
B.对抗权势却只能以“精神不正常”才幸免于难,结果刘叔雅到云南后思想消沉,生活颓废,最终真正凋谢了。 |
C.不畏权势无论哪个时代都少见,而且会被常人看作疯子,那么屈服权势则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常人“常情”令人深思。 |
D.作者取例典型,叙写形神毕肖,吴宓应答的恭敬和对魏晋人物的联想,侧面烘托了刘叔雅的独特形象,也表达了作者敬慕之情。 |
⒗刘叔雅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请分条概述他的学术才能。(6分)
⒘请分析刘叔雅诸多怪异表现产生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8分)
诺曼底号遇难记
法·雨果
真正的强者是那种具有自制力的人。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照例走着从南安普敦到格西恩岛这条航线。太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船长站在舰桥上,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的“诺曼底”号。乘客们都进
入了梦乡。
“诺曼底”号是一艘大轮船,在英伶海峡也许可以算得上是最漂亮的邮船之一了。它装
货容量600吨,船体长22CI尺。宽25足。海员们都说它很“年轻”,因为它才七岁,是1863年造的。
雾愈来愈浓了。轮船使出南安普敦河后,来到茫茫大海上,相距埃居伊山脉估计有十五
海里。轮船缓缓行驶着。这时大约凌晨四点钟。
周围一片漆黑,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辩。
象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象一座山峰。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飞驶过采。那是“玛丽”号,一艘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从敖德萨启航,船上栽着五百吨小麦,行驶速度非常快,负载又特别大。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眼看就要撞船,已经没有任何办法避开它了。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在临头,葬身鱼腹了。
快速前进的“玛丽”号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过去,在它的船身上剖开一个大窟窿。
由于这一猛撞,“玛丽”号自己也受了伤,终于停了下来。
“诺曼底”号上有28名船员,1名女服务女,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
哈尔威船,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
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名二副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象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高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就在这时,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黑暗中人们听到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幺样了?”
“海水淹了。”
“火呢,”
“灭7。”
“机器怎样?”
“停了。”
船长喊了一声:
“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
“到!”
船长问道: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赶来搭救由于它肇祸而遇难的人员。
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可卑的利己主义,哪里也会有悲壮的舍己救人。
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过了一会儿,他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见习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轮船在深深的海水中慢慢下沉。
人们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艇在“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采回穿梭。
“快干!”船长又叫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须臾,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作,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19.作家为什么将人物对话写得如此简短,而且讲话人的神态、动作等均未涉及。(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人物形象简要说明下面句子的内涵。
(1)实际上一共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l.从全义看本文成功地运用了什么手法,使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中,举例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同答18~2l题。(16分)
有一种情感叫沉浸
朱以撒
①又一杆毛笔走到了使用的尽头,锋残毫损。我照例把它投入书桌里边那只大笔筒里。那只笔筒已经搁置了许多这一类毛笔——当它们不再被使用时,就没有什么价值,理应废弃,我想起隋人智永,许多用过的烂笔头珍惜地集中着,庄重地埋了起来,名曰笔冢,一定有一种感情附着于上.笔筒里这些旧笔,时日长了落满灰尘,蜘蛛在上边爬过,牵起网络,旧笔储存了我生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过程,或者说,许多时光在毫端的挥洒中过去了.
②旧物,失去使用价值之后依然不忍舍弃,准是另一种价值开始了它的旅程。
③我又一次见到青衣江了。已经有些寒意,青衣江流过的这个小城,永远是水汽迷蒙,潮气华滋,高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本植物.枯水时节,膏衣江缓缓地流,和我上次见到的汹涌气势已经不同.此时,我面对着它,按说是没有太多特色可供描绘,只是一条江有这么一个名字,远远超过了人对于河流本身的想象.书上说,青衣是一个人,叫蚕丛,曾经教会了蜀人祖先农耕蚕桑,使游牧民族的动荡转为安顿.若水河畔,青衣移动的身影多起来,若水遂名青衣江.蚕丛,我乐于这样想象,是一位体态丰盈言行朴实的少妇吧.青衣,后来成为我们眼中的舞台人物,幽怨、哀婉、凄美.静观这条江的眼光如水,听到旁人用食指指着波光粼粼叫道:“看,青表汪.”心弦莫名地弹了一下.那一年,我在青衣江边走,夏风习习,草木爽快,我却纠结在一个问题里,脱不出来。那个问题今天看来已十分简单,上不了哲学台面,时间一过去也就迎刃而解——那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在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一辈子去过一次的地方,令人惋惜的是,无法从回味中看到自己改变了什么,或者坚持了什么.
④一座熟悉的城墙拆毁了,一条熟悉的街巷消失了,对于拥有体验并一直习惯地享用它的文化气息的人,不论书生艺人,还是引车卖浆者,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空洞.至少,他们不能在清晨聚会一起松动筋骨,叙一叙寻常百姓的小小乐趣.后来,欧式的建筑耸立起来,内心的空洞却丝毫没有填上。一个独到的城市,是由久居其间的居民行止来体现的——说话的口气、神情还有动作.他们被老城市的气息熏染着,老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门楣、梁,匾额透露着和居住者同样的情调.而新兴城市是多元的,没有一种和谐的秩序,需要很长久的磨拿,人和城市才能交融如水乳。
⑤一本书,一本帖,时间长了,外表的品相卷了毛边,掉了封皮,里边任我随意地画了许多记号,随手翻,就到了我要的那一页,想看的那个字。一本簇新的书就没有这般便利,它停留在陌生状态上,像一匹野马,没有被骑手驯服,书页边缘带着机器切割的锋利和油墨的味道。没有翻动,生分得生出一段距离.一次又一次翻动,甚至卷起、袖起,随主人走天下。带着温度的手指时常指动,它温顺起来。边角的锋棱磨钝,品相越来越老,蕴涵越来越多,手泽、目光、笔迹,甚至有一次不小心掉落在泥泞里。有的书的观念的确改变了我,同时我也把一些不愿苟同的意思标明在空白处,构成另一个走向.这样,待我翻到它老了时,渗透了我太多的精神。一些旧书让人痴迷地收藏,就融入了阅读者这一部分情调。
⑥纸本太经不起折腾了。但也是这种最柔弱的纸,薄如蝉冀地承栽起沉重无比的文字——那些性命攸关的生死状、家庭纠葛的契约、情爱的表白,都由一纸墨气固定下来.像一位稚嫩孩童挑起千斤重担.还不让她松懈下来。没有哪一片纸的存在不受剥蚀。纸质酥了,干脆了,字迹一脸沧桑,却不会淡去。这时,真怕有人不慎失手,字迹随纸裂为碎片。这样的纸片,尺牍大小,沉重千钧。家庭的后人对先人的认识,包括感恩或怨恨,大都缘于这些纸片。没有这些纸片的凡,回忆先人,满目空洞。我十分感慨保存完好的家庭,从一代一代文字的积累中,见出一个家庭的悠久;从昏黄的纸色中.展开寂寥广大的世界,任想象去填充。其实,一张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徒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
⑦时间一直向前,像不停歇下来的马车,奔走中崭新的车厢成为陈旧,盛满过往的陈渣.每个人在面向前方的同时,另一方面正对着过去,感受着旧物,牵挂着旧事——时光没有消逝,正是由于它们的韵味,真切地沉浸在遥远之处。
18.一种情感叫沉浸”,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在哪些旧物和旧事中?(4分)
19.阅读第③段,作者说在青衣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却远远拉大了岔道,
无法叠合。请结合文段内容概述作者两次不重合的思路分划是什么,这两次体验给
了作者什么启示。(4分)
20.文章第④段写老城市和新城市有什么用意?请作具体分析。(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
深的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叶林
①故宫、长城、兵马俑、京剧、古籍和端午节,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事物,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影响至深。作为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常常引以为荣。但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问题上,人们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②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③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④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更成为国人的心结。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去年,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申报名义也限定为“江陵端午祭”,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今年端午节前,又有消息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从韩国公司手中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其实,即使韩国公司注册了“端午节.cn”,这也构不成违法网站,而且也未必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做法确实让屈原的故乡人受到某种感情伤害,我们宁愿花钱把这个网站名称买回来。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⑤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选自2006年06月06日《北京青年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
B.对于商人来说,他们不遗余力地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动力就是为了追求利益。 |
C.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
D.我们虽受到伤害,但是佩服那个注册“端午节.cn”网名的韩国公司的创办者。 |
16.阅读②③两段,简要概括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17.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