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二)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 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年出版,有删节)
.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7母亲的茶事
①乡村五月的晨,醒得特别早。仿佛还没来得及揉揉眼,天色便温柔地明亮起来。
②想起临睡前母亲说今天该采茶了,赶紧翻身起床。清水洗漱后,素面朝天地向屋后茶园信步而去。
③沿着春草丰满的小径向前,向前。晨露盈盈在我穿行游走的身后滴答作响,行不远,就看见母亲拎一小桶埋头在茶树丛中一朵一朵地采摘青茶。天地间罗下薄薄的清雾,空气中漫布着青草、泥土特有的味道,茶树们井然有序地排列着,伸出一只只浅嫩的小手,一定是想抓住这个春天轻灵的羽翼吧!
④母亲含笑嗔怪我昨日在旅途风尘仆仆一天,累了,没多睡会,眼神却分明欣喜地巴望一起采茶,多点时间亲近她的女儿。学着母亲的样子,我一边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鸟舌般俏皮柔嫩的新芽,一边听她细声轻语絮叨着如烟的往事。
⑤一场场春雨飘过,茶树喝饱了水,滋滋地直望外冒着青翠的嫩芽,从清明到立夏前都是采茶的季节。那时候,青山茶场的千里茶园里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远远放眼望去,碧绿葱翠的茶山上星罗棋布地遍撒着一个个俏生生的采茶姑娘。她们如翩翩彩蝶穿梭在一条条绿色长龙间,头带草帽,腰挎竹笼,双手起舞,上下翻飞,一片片,一叶叶,采摘着满垄的希翼和梦想,茶树兴奋地颤抖着发出淅淅沥沥的欢唱。少女时的母亲便是那群茶姑里的一个。以前采茶都是一水的黄花闺女,母亲说,茶是最好“色”的,一个季节下来,那些丰满水灵的女孩子一个个都变得面黄肌瘦,神色憔悴。我一旁听了吃吃地笑,哪里是茶好色呀,分明是采茶的活太艰辛乏味,茶姑们的消瘦大致是劳累所致吧。⑥布谷鸟高声吟唱着不急不慢地巡回在原野,和煦的清风痒痒地拂面而过。说着这些青葱往事时,母亲像往常一样抿嘴笑了。细细看看母亲,她真的老了,那昔日光洁明媚的额角不经意间爬上几道深深的沟壑,清澈的眸子有了些许浑浊,逐渐发福的身体不再灵动妙曼,连采茶也要戴着老花镜才能看清。我暗暗叹口气,心里湿湿沉沉的。
⑦吃过晚饭,父亲笑吟吟地问我要不要看茶叶是怎么炒制“出笼”的,他毫不吝啬地夸起母亲的聪明能干,去年只看过一次就学会了自己做茶。灶膛里的豆萁随着划起火柴的青烟熊熊燃起,红彤彤的火舌忽忽地舔着锅底,母亲把我们采了一天的青茶叶一股脑儿倒进锅里,赤裸着双手不慌不忙地翻炒起来。一股浓郁的清香蓦地扑鼻而来,飘飘缈缈地弥漫开去,一时间连满屋的空气都沉醉在沁人心扉的茶香余韵中。
⑧杀青、摊青、烘焙,母亲双手不停舞动,翻、揉、捻、搓丝毫都不含糊,那一点头一舒臂的灵活机警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我托腮依在灶边,贪婪地吸着,嗅着,陶醉着,铁锅散发的热气合着茶叶袅袅的清香逐渐逐渐盈润着我的心……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两个场面,请你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A、B两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A句:那昔日光洁明媚的额角不经意爬上几道深深的沟壑;清澈的眸子有了些许浑浊;逐渐发福的身体不再灵动妙曼,连采茶也要戴上老花镜才能看清。
B句:我托腮依在灶边,贪婪地吸着,嗅着,陶醉着,铁锅散发的热气合着茶叶袅袅的清香逐渐逐渐盈润着我的心……
文中最后一句“那杯中朵朵盛开的叶片,可是朵朵都凝结着母亲浓浓的爱呀!”有何作用,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第④段和第⑥段两次写到母亲笑,说说她这两次笑的原因。
请结合文意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今天你“微博”了吗
①微博出现于2006年,自进入大众视野以来,迅速传播。从唐骏和方舟子的学历门之争,到河北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上海11·15火灾事故的网上直播,微博在几次事件中均表现其便捷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当今的互联网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已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②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还是微博的主要用途。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③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④此外,微博还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不断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⑤微博这种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招呼语已然变成了:朋友,今天你“微博”了吗?
联系文意,简要概括微博的用途。
联系全文说一说第①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第②段中划线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温馨的瞬间张晓风
一个厨子
①我在餐厅看书,那一年我大三。
②餐厅四周是树,树外是曲折的杜鹃杂生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的夜星。餐厅的一头是间空屋,堆着几张乒乓球桌,另一头是厨房,那里住着一个新来的厨子。
③我收拾东西时,忽然发现少了一本《古文观止》。我不好意思大叫,只好一个一个地去问,到最后有一个女孩不太确定地说:“我看到厨子捧着一本书,在乒乓球桌那里,不知道是不是你的。”我生着气去找厨子,正好一眼就看到他拿着那本《古文观止》,我一言不发地走过去。
④半句吟咏戛然而止,厨子慌张地站起来,他是一个典型的胖嘟嘟的厨子,脸上堆着油腻的笑容。黯淡的灯光下,一个厨子在读温馨的《古文观止》,浅碧色的丝带停在“陋室铭”上,我真要责备他吗?“是你的书吧?你不在,我就拿来看看,本来只想看一点的,看得太久了吧?”他脸上挂着卑微的歉意,说的是一口难懂的福州腔,“我是看得太久了,我太久没有看了。”
⑤我要生气吗?那些古老、美好、掷地有声的文章,只该放在一个中文系三年级学生的书桌上吗?它不该哺育所有的不知名的山村中的人吗?能看到一张被油垢染黄的脸灯下夜读是怎样美丽,我还能坚持书是我的吗?
⑥“不忙,你要看就多看一下吧!”他再三推开了,没有了书的双手在灯下显得异常空荡,他仍然温和地笑着,那种古老的、寂寞的、安于现实生活的中国人的笑。我忽然了解,从基本精神上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读书人。
⑦我自此更爱中国书,它们曾被多少善良的中国人的眸光所景仰啊!它们曾在多少低檐的屋角下薰染着耙上的土香啊!它们曾在多少凄寒的夜晚被中国式的平仄抑扬所吟咏啊!中国人因读中国书而深沉了,中国书因被中国人读而优美了。
一条西裤
⑧那年的夏令营真是难忘,尤其刺激的是男生的寝室被小偷光顾了。小偷偷走了一些相机和手表,以及牧师的一条西裤。被偷的大男孩们虽然懊丧,却不免有几分兴奋,这种兴奋也染给了牧师的小女儿,她逢人便高高兴兴地嚷道:“小偷来啦!小偷偷了我爸爸的西装裤啦!”
⑨牧师是一个极淡泊的人,失去一条西裤并不会使他质朴的衣着更见寒酸——正如多一条西裤也不致使他华丽一样。
⑩那天,他悄悄地把他的小女儿叫到面前,严厉地说:“你不要乱讲,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小偷,这两个字多么难听。”“是小偷,是小偷偷去的!”
“不是,不是小偷——是一个人,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⑿我永不能忘记我当时所受的震惊,一个矮小文弱的人,却有着那样光辉而矗然的心灵!盗贼永不能在他的国度里生存——因为借着爱心的馈赠,他已消灭了他们。
一柄伞
⒀微雨的车站上,为了贪看一本心爱的书,我竟腾不出手来撑伞,雨点打在书页上,有如一行行娟秀的眉批和笺注。
⒁忽然,左边的一个女孩带着她的伞靠近来,说:“我们一起打,好吗?”我一时竟木讷地说:“不,不用了,我有伞的,雨不大,我……”
⒂唉,我怎可对一个高贵的女孩如此说话?也许她也和我一样,是一个羞怯而不惯于和陌生人讲话的人,也许她也是鼓了极大的勇气才来和我说话的,而我竟给她那样的回答。
⒃我将脸低下去,不敢看她是否有失望的表情。
⒄□□□□□□
文章写了三个人,请仔细阅读,填写下列内容:
⑴厨子拿走“我”的书看,让“我”、赞美。
⑵牧师,让“我”震惊、钦佩。
⑶女孩,让“我”
第②段“餐厅四周是树,树外是曲折的杜鹃杂生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的夜星。”这个句子运用了描写,作用是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A.“不是,不是小偷——是一个人,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B.“不是,不是小偷——只是他比我更需要那条裤子而已。”
根据前两个片断最后一段的写法,为第三个片断续写结尾(80字左右)

阅读叶文玲《寂寞书院冷》(有删改)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中的“深山的清高、游迹的清冷”照应下文哪些句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
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3分)
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3分)
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3分)

阅读《节能背后的隐患》一文,完成下面题目。
①200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节能灯,数量众多的含汞节能灯在寿命到期后被当作普通垃圾抛弃处理,带来污染隐患。仅2006年国内报废的含汞照明电器折合40瓦标准荧光灯就达10亿只,由于处置不当而释放到大气环境中的汞量达70-80吨。节能业绩簿上闪亮的数字背后,潜伏着鲜为人知的污染风险。
②节能灯又叫紧凑型荧光灯,因其节能高效而被视为传统白炽灯的替代品。节能灯发光效率是白炽灯的5倍,比普通白炽灯节电60%到80%,使用寿命多4倍至6倍。推广节能灯可以有效节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是节能灯灯管中含有重金属汞,一旦灯管破损,汞外露,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③尽管一只普通节能灯含汞只有0.5毫克,但是它污染环境的威力却大得惊人,可能会污染到1000升水。如果按每只节能灯平均污染1000升水来计算的话,中国每年至少有6000亿升水遭到汞污染。而如果汞侵入到土壤里的话,就会污染到植物、农作物。当1毫克汞渗入地下,可造成大约360吨的水受到污染,由此计算,一只废弃节能灯如处置不当,可能污染90吨至180吨水及周围土壤。当水资源遭到汞污染后,人类和其它动物饮用后将会产生慢性中毒,医学界称之为水俣病。患者手足协调失常,甚至会出现步行困难、运动障碍、弱智、听力及言语障碍、肢端麻木、感觉障碍、视野缩小等病症;重者会出现如神经错乱、思觉失调、痉挛,最后死亡。
④汞和汞化合物可以透过皮肤进入人体;还可通过挥发进入大气传播,因其流动性非常强,在沉降之后,还会进一步转化,以“甲基汞”的形式在鱼类体内富集,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⑤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节能灯生产企业有近2000家,年生产节能灯24亿只,年消耗节能灯多达8亿只。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取消白炽灯,节能灯产量将会大幅度增加。预计在2015年左右,仅中国市场节能灯的年需求量可达20亿只左右。而这些节能灯一旦报废,将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下面对“节能背后的隐患”的分析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2分) ( )

A.节能灯有发光效率高、节约电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但它也对环境和人体造成
危害,是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B.人类饮用被汞污染的水后会慢性中毒,常见的症状是肢端麻木、手足协调失常、出现
运动障碍及思觉失调等。
C.重金属汞会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大约需要360吨的水才能完全消除1毫克汞渗入
地下带来的污染。
D.受汞污染水体中的鱼类体内“甲基汞”的含量往往比较高,这些“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

入人体,会对人体部分器官和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文中画线的句子语言表达十分准确,请举例加以说明。(2分)
文中采用了数据说明的方法,请举例(画线的句子除外)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