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既受制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也受到思想理论探索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各有其得失,“封建(分封)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郡县之最大弊端即在于“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在宗法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差别不大,“非绝世之贵”,所以,天子“不敢肄于民上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
材料二 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耆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迭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三 《论联合政府》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彻底实现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思想、信仰、身体等基本的自由;反对独裁者的专制的统一,实现人民的民主的统一;军队属于国家,创造人民的军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宗法分封制与秦统一后君主专制的不同?(4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炎武探讨这一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8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分)根据材料二,上述两种说法哪一种更准确地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说明理由。(6分)
(3)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政府”所进行的政治上的努力。(4分)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总体趋势是不断完善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本纪·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1)概括材料一中丞相绾和廷尉李斯的观点。请依据材料归纳李斯的理由。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秦、元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西汉初期在地方的政治制度,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四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3)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各是什么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以下材料,回答:
材料一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秦、唐、明三代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2)如何理解《临时约法》“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材料三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法制不断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如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的?
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材料二: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三: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汉初为维护国家统一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提出这一任务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次合作对中国历史的进程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3月,欧盟成员国领导人齐聚在欧盟轮值主席国 德国首都柏林,签署了进一步加强欧盟发展的{柏林宣宫>,并举 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大欧洲”的宏伟蓝图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
材料二 2006年前三季度中田与四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
国家(或地区) |
欧盟 |
日本 |
美田 |
东盟 |
贸易额 |
1944. 4 |
1915. 1 |
1509. 7 |
1163. 3 |
材料三自1975年建立正式关系以来,经过双方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关系目前已取得巨大进展,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
(1)“二战”结束至今,欧洲统一的过程有何显著特征?其特征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影响•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这种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 年 |
1956 年 |
195?年 |
|
工业总产值 |
343.3 |
703.6 |
783.9 |
农业总产值 |
483.9 |
582.9 |
304.0 |
工农业产值 |
3.27.2 |
1286.5 |
1387.9 |
*注:1952年工业比1949年增加187%农业增加50% .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三
1978 年 |
2000 年 |
|
城市数量 |
193个 |
563个 |
小城镇 |
2173 f |
20312个 |
市镇总人口 |
1. ?亿 |
4. 56 亿 |
城市化水平 |
17. 9% |
36. 1% |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 21世纪以来,该现象进入高速发展 阶段,为此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