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
| A.千耦其耘式经营 | B.田庄式经营 |
| C.自耕农式经营 | D.租佃式经营 |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可见当时国家经济工作的中心是
| A.解决中央财政收支脱节的问题 |
| B.全面整顿,纠正“左”倾错误 |
| C.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 D.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 |
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 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③以市场经济制度为保障 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1952年到1957年,我国农业产值增长了12.8%,工业产值增长为128.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
| B.经过国民经济调整,经济发展迅速 |
| C.土地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 |
| D.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 |
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和各地资源优势 |
| B.促进工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
|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
| 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
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所以是完全错误的 |
| B.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 |
| C.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束缚,仍属于修补性的变革 |
|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因为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