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
托尔斯泰的忧郁
⑴关于这个老人1910年冬天的离家出走,我读了好几年,始终感到无话可说。他的姿态太迷人,他的思想太复杂……
⑵1910年11月10日,列夫·托尔斯泰决定离去。“因为若不这样,最终归于死亡的生命就毫无意义。”凌晨5点不到,他就吩咐车夫套马,带上日记、铅笔和羽毛笔,匆匆逃离了波良纳庄园。从这一天开始,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
⑶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他在日记中写道:“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他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这一切如何了结?”早在1880年初,他就希望能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并身体力行,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化,布衣素食,体力劳动。他在《忏悔录》中说:“有个时期我曾经以自己的才智、门第自傲,现在我知道了,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敏感而又能够爱的善良的心。”“我们这种富豪的、博学的人们的生活不仅使我反感,而且失去了任何意义。”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
⑷“这一切如何了结?”他认为“一切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人的生而不平等、人类尊严感的消失、人性的罪、政治的恶……“这一切如何了结?”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他在1908年的日记中写道:“是啊,需要进行自我修养——我在八十高龄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我十四五岁时怀着特有的热情所做过的同一件事: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以克服自我为中心并劝人为善,“要想使人们的状况好起来,必须使人们自己好起来……而为了使人们好起来,必须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他成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物,他成了“世界的良心”。在一般人看来,这良心显得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些“肥大”——看到冬天里的乞妇,那乞妇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袄,一回到家就大吃鸡蛋!”他感到痛楚、羞愧。他对此无法忍受,内心深受煎熬。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世界很正常。发疯了的只能是托尔斯泰,他说:“我知道,我是疯子。”“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
⑸所以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他复杂吗?从人格的自我完善来看,他是单纯的,甚至有些天真。只是他的追求很苦,他的自责很深,因为这是一道“窄门”。梅列日柯夫说,“他是社会的良心”。人生是痛苦的,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这是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的信念。摇笔弄舌是简单的,振臂高呼也不难做到,难的是要对自己采取行动,特别是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放弃已经坐稳了的位子,将自己引向那道“窄门”,这才是真正的难。这种修炼过程就像加缪所提倡的,“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地燃烧,为了美和爱去忍受苦难”。
⑹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疯人院”,离家出走。他在出走那天夜里写道:“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时日……”他要像一头自由的野兽那样,为自己寻找一处干净的死亡之地。
⑺1910年11月20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称作“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的老人,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取材于朵渔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暗指托尔斯泰的选择是对他的时代、阶级的背叛,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
B.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以此来求得良心的安稳和道德的自我完成。
C.托尔斯泰称自己是疯子,称生活的环境为“疯人院”,表明他追求自我完善和劝人向善的道德理想是艰难而痛苦的。
D.“窄门”是比喻的说法,托尔斯泰把自己引向了难以通过的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

E.文章的题目是“托尔斯泰的忧郁”,“忧郁”不仅概括了托尔斯泰晚年内心痛苦矛盾的特点,也在艺术结构上涵盖了全文。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⑴段中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
②文中说托尔斯泰是“世界的良心”“社会的良心”“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请解释“良心”在文中的含义。
第⑷段画线的语句“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末尾提到托尔斯泰死前最后的话:“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作者说:“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试着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谈谈你这样补充的理由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音乐才能归功于大脑右半球。这部分大脑主管人的情绪、非语言感情的表达和空间思维能力。但事实上,对没有高度音乐素养的人来说,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领悟是在两个脑半球之间分工进行的。例如,右半球识别旋律和曲调,而控制人们的语言及分析能力的左半球对音乐进行分析性的处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对训练有素的音乐家,这种分工似乎消失了。脑电波研究显示,在演奏和听音乐时,音乐家几乎倾向于专用大脑左半球。
德国神经学家最近用一批音乐家的大脑解剖结构图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比较了27位受古典音乐训练的右手型男性钢琴或弦乐演奏者与27位右手型非从事音乐男性的大脑磁共振谱,结果发现,音乐工作者与非音乐工作者比起来,他们的一种与听觉过程有关的脑结构——平滑的颞回,在左半球中大些,在右半球中则小些。音乐家的脑半球之间存在一束更粗的神经纤维,这种差异在7岁就开始音乐训练的音乐家脑中尤为显著。
研究者认为这种结构差异不仅得自遗传,还与后天的训练密不可分。早期的音乐训练对大脑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这种训练不仅加强了神经联系,还建立起一些新联结点。训练的影响在胼胝体(联结两脑半球中相似结构的约10厘米长的神经纤维束)上体现的最明显。那些7岁前接受音乐训练的音乐家的胼胝体要比音乐才能开发晚的音乐工作者和不从事音乐者的粗10%-15%。这是因为每个脑半球控制身体另外一侧的行动,因而信号的快捷传输是关键,尤其对于协调高难的演奏动作来说,更是这样。
对大脑各部分结构的实际作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右半球识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B.左半球对音乐进行分析性处理
C.颞回控制了人的听觉
D.胼胝体快捷地传输信号

对颞回、胼胝体、神经纤维束三者的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颞回不是胼胝体、胼胝体也不是神经纤维束
B.颞回就是胼胝体、胼胝体不是神经纤维束
C.颞回不是胼胝体、胼胝体就是神经纤维束
D.颞回就是胼胝体、胼胝体也就是神经纤维束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两个脑半球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是分工进行的
B.音乐家进行所有音乐活动时,专用大脑左半球
C.年龄越小的音乐家,其神经纤维束也就越粗
D.早期的音乐训练,可以加强和发展大脑的神经联系。

阅读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爷爷的毡靴
(俄)普里什文
我记得很清楚,爷爷那双毡靴已经穿了十来个年头。而在有我之前他还穿了多少年,可就说不上了。有好多次,他忽然间看看自己的脚说:“毡靴又穿破啦,得打个掌啦。”
于是他从集上买来一小片毛毡,剪成靴掌,上上——结果毡靴又能穿了,跟崭新的一般。
好几个年头就这么过去了,我不禁思忖着:世间万物都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永世长存。
不料,爷爷的一双腿得了严重的酸痛病。爷爷从没闹过病,如今却呻唤不舒服起来,甚至还请了医生。“你这是冷水引起的,”医生说,“你应该停止打鱼。”“我全靠打鱼过日子呀,”爷爷回答道,“脚不沾水我可办不到。”“不沾水办不到么,”医士给他出了个主意,“那就在下水的时候把毡靴穿上吧。”
这个主意可帮了爷爷的大忙:腿痛病好啦。只是打这以后爷爷娇气起来了,定要穿上毡靴才下河,靴子当然就一个劲儿地尽在水底的石头子儿上打磨。这一来毡靴可损坏得厉害啦,不光是底子,就连底子往上拐弯儿的地方,全都出现了裂纹。
我心想:世上万物总归有个尽头,毡靴也不可能给爷爷用个没完没了——这不,它快完啦。
人们纷纷指着毡靴,对爷爷说:“老爷子,也该叫你的这毡靴退休啦,该送给乌鸦造窝儿去啦。”
才不是那么回事儿呢!爷爷为了不让雪钻进裂缝,把毡靴往水里浸了浸,再往冰天雪地里一放。大冷的天,不消说毡靴缝里的水一下子就上了冻,冰把缝子封得牢牢的。接着爷爷又把毡靴往水里浸了一遍,结果整个毡靴面子上全蒙了一层冰。
瞧吧,这下子毡靴变得可暖和结实了:我亲自穿过爷爷的那毡靴,在一片冬天不封冻的水草滩里来回淌,啥事儿也没有……于是我重又产生了那种想法:说不定,爷爷的毡靴就是永远不会完结。
但是有一次,我爷爷不巧生了病。他非得出去上厕所不可,就在门道里穿上毡靴;可他回来的时候,忘了原样脱在门道里让它晾着,而是穿着冰冻的毡靴爬到了烫烫的炉台上。
当然,糟糕的并不是毡靴化出的水从炉台上流下来淌进了牛奶桶——这算啥!
倒霉的是,那双长生不老的毡靴这回可就寿终正寝啦。要知道,如果把瓶子装上水放到冰天雪地里,水就会变成冰,冰一胀,瓶子就得炸。毡靴缝子里的冰当然也一样,这时已经把毡毛胀得松散开来,冰一消融,毛也全成了渣儿……我那爷爷可倔啦,病刚好,又试着把毡靴冻了一次,甚至还穿了一阵子。可是不久春天就到了,放在门道里的毡靴消了开来,一下子散成了一摊儿。
爷爷愤愤地说:“嘿,是它该呆在乌鸦窝里歇着的时候啦!”
他一气之下,提起一只毡靴,从高高的河岸上扔到了一堆牛蒡草里,当时我正在那儿逮金翅雀之类的鸟儿。“干吗光把毡靴给乌鸦呢?”我说,“不管什么鸟儿,春天都喜欢往窝里叨些毛毛草草的”。
我问爷爷这话的时候,他正挥动另一只毡靴准备扔。“真的,”爷爷表示同意,“不只是鸟儿造窝需要毛,就是野兽啦,耗子啦,松鼠啦,也都这当儿,爷爷想起了我们认识的一位猎手,记得那人曾经向他提过毡靴的事儿,说早该拿给他当填药塞儿。结果第二只毡靴就没扔,他叫我送给那位猎手了。
转眼间,鸟儿活动的时节到了。各种各样的春禽纷纷落到河边的牛蒡草上,它们啄食牛蒡尖儿的时候,发现了爷爷的毡靴,一到造窝那会儿,它们从早到晚全来剥啄这只毡靴,把它啄成了碎片儿。一星期左右,整只毡靴竟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叨去筑了窝儿,然后各就各位,产卵、孵化,接着是雏鸟啁瞅。在毡靴的温馨之中,鸟儿们出生、成长;冷天即将来临时,便成群结队飞往暖和的地方。春日它们又都重新归来,在各自的树穴中的旧巢里,还会再次觅得爷爷那只毡靴的残余。那些筑在地上和树枝上的巢窠同样不会消逝:枝头的散落到地面,小耗子又会在地上发现它们,将毡靴的残毛搬进自己地下的窝中。
我一生中经常在莽林间漫游,每当有缘觅得一处以毡毛铺衬的小小鸟巢时,总要象儿时那般思忖着:“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
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
结合故事,分析概括“爷爷”的性格特点。
小说标题是“爷爷的毡靴”,如果以“我的爷爷”为标题,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毡靴”为依托,记述爷爷的生活片断,表现爷爷的优秀品质以及对自己的影响,选材时间跨度较大,却无结构松散之感。
B“爷爷”是受到“我”极力赞扬的人物,但是对“爷爷”的一些做法,也表现出不满的情绪,如嫌“爷爷倔”,扔毡靴时“愤愤地”等。
C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多次中断叙述,插入“我”的议论、抒情笔墨,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实属败笔。
D小说写“爷爷的毡靴”给鸟儿们一片片全叼去筑了窝儿,在窝里产卵、孵化,雏鸟啁啾的情景,意在表现“爷爷”将温情施与禽类的善良。
E小说以“世间万物终有尽时,一切都会消亡,唯独爷爷的毡靴却永世长存”作结。集中表达了“我对爷爷的赞扬和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说‚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先的文化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试分层作些说明如下:
(1)当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显然只是一学派的创始者,如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或以墨子为首的墨家那样。客观上从未被人作宗教看待。
(2)然而这派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到汉以后发展流布,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却渐渐等若一种宗教。同时,亦因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着宗教去装扮它。
(3)从本质上说,它(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人生实践之学,正如他们所说‚“践形尽性”,就是了。践人之形,尽人之性,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上文说了,道德之真在自觉自律;而宗教信徒却接受规范于外,与此相反。
(4)兹且举孔子如何教人自觉自律的事例以为明证: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只婉叹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指出彼此之观点不同,而不作何断案。宗教上总有许多礼,儒家同样极重视礼;但在孔门竟可以随意拿来讨论改作。这就是理性主义,一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
下列对作者关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B.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就是孔子一人的历史而已。
C.传于后的古先的文化如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典籍虽然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的,但还是传了下来并且用以教人。
D.是孔子才使中国古人理性早启,一贯地好讲情理;中国古代文化早熟,而没有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作为传习古文化者,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时列入孔门教学的内容还有射、御、习礼、作乐等这些靠人传授的文化。
B.儒家的本质是人生实践之学。他们所说“践形尽性”,就是道德,而道德之真就在自觉自律,不像宗教信徒接受规范于外。
C.孔子之后的学徒们只能算是经学家而已,因为他们只重讲解记诵书文,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
D.作者举孔子教育子贡的事例,说明儒家虽然重视礼,但可以随意拿来讨论改作,这是一

种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的自觉自律的理性主义。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孔子整理典籍文字为后人以保有传递古先的文化,在这些古经书中还充分地寄寓了情理和理性。
B.儒家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后虽经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
着宗教去装扮它,但始终没有成为一种宗教。
C.中国古代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孔子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到了宋、明时期不能大有
所发挥,这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关。
D.社会大于个人,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说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就是否定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事实。

材料概括分析题
相比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
一些例子似乎说明,网络反腐可谓“弹无虚发”。无论是“表叔”、“房叔”还是“天价烟”局长等腐败案件的查处,都遵循“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这样的路径发展。不过,值得反思的是,这种模式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难言乐观。
当然,网络举报的泛滥,也会使有关部门在查处腐败过程中,对于保证公众知情权和保护个人隐私权之间难以权衡。而面对公共利益,官员隐私权该受到何种程度的限制,更需要明确的法律界定。比如网帖所曝“拥有24套房产”的“房婶”,经纪委查实,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工程师,而其6套房产也都是合法所得。
网络举报是一把双刃剑。“误伤事件”提醒,监督和隐私各有边界。如脱缰之马的“网络监督”真假难辨,一旦践踏到普通公民的“隐私领地”或者危及集体权益,必将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因此网络举报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
争论网络反腐利弊的同时,更不能忽视这样的诘问:如果正常的投诉渠道畅通有效,网络举报何以如此盛行?而反观网络反腐显而易见的短板,更提醒我们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是多么地必要和紧迫。
(选自2012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从材料看,网络举报有哪些特点?
结合文本,说说网络举报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网络举报对我们当前的反腐工作有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警惕叙述陷阱
——评《南方周末》复旦投毒报道
王辰瑶
这两日《博客天下》和《南方周末》关于复旦大学学生被毒杀事件的长篇报道在网上热传。截止现在,《博客天下》的《完美学生的不完美毒杀》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下被转发1.5万次,《南方周末》的《与自己的战争,复旦研究生为何毒杀室友》仅在新浪的“头条新闻”账号下就被转2万次。
应该说两篇报道都生动、丰富、好看,契合了人们急切想了解“为何会如此”的心理,所以很引人关注。但是,我仍然认为,这两篇报道(《南方周末》的报道尤甚)在两个重大问题上很值得商榷,这关系到,这两篇报道究竟是优秀的报道,还是失范的报道,关系到我们对于新闻伦理和新闻规范的基本判定。
这两大问题是:报道时机和报道主题。
这两篇报道都抢在法庭审判之前,将“犯罪嫌疑人”变成“罪犯”了。这个案子还在警方查案阶段,虽然警方已经“初步认定”是林某因为琐事毒杀室友,但毕竟只是“初步”。更何况,警方审结之后还要提起公诉,走司法程序。我不是法律专家,但我想法律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不就是这一套“程序正义”的重要和必要吗?抛弃了这些,我们就抛弃了现代社会的正义,只有梁山泊时代的正义。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认为林某是凶手(正如我也认为孙某是朱令案的凶手),每个人都可以有而且必然有自己的事实判断。我相信报道此事的记者确然无疑地相信林某毒杀室友的事实,但是为什么媒体仍然不应抢先做媒介审判呢?因为和司法一样,媒体也是社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所有的重要力量都必须自我克制,否则就会一面强而霸,一面丧失公信力与合法性。
媒体在监督社会的同时,不应自外于同样的道理和逻辑。具体到此案,既然警方已经在审,媒体应该做的是密切关注警方信息以及紧接其后的司法程序。这个时候,节制一点,可能是与读者迫切的愿望不符,但是体现的是媒体对法治的尊重。
也有很多人说,中国的司法太有问题,不靠媒体,很多冤假错案还发现不了。我很同意,所以媒体需要做的是监督司法程序,而不是代警方破案,代法官判案。因为这起毒杀案,大家又把朱令的案子翻出来,如果朱令案放到今天,媒体应该干什么?应该紧紧盯着那神秘的抓捕—放回过程不放,紧紧盯着神秘的存在—消失的物证不放,监督程序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才是媒体为司法进步和社会进步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第二大问题是报道主题。两篇报道都从“人性”角度试图去解释林为何会毒杀黄。前几天和我的研究生聊天,一个研究生说起正在兼修的心理学的课程,听得我们这些外行颇觉博大精深。我想说,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知识,一个领域有一个领域的道理,如果记者没有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很容易奔着答案找线索——那就会看什么都有问题。
这两篇报道的细节,在很多时候都存在这样的叙述陷阱。我只举一个例子:《南周》报道中有一个特别的细节,被“头条博客”特意放大,我注意到也已经被一些媒体引用了,即把宿舍里因为饮用水费用问题发生的纠纷作为一个重要的动机。报道中写道:“争执以林退出平摊,自己买水喝告终,林的同学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3月31日前后,林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这里“林出入隔壁寝室借水”是争执的结果。
而《博客天下》的报道同样采用了这一细节,但写的是“林默的同学注意到,黄洋中毒前后,林默开始出入隔壁寝室借水,他不喝自己寝室的水”。联系上下文,这指的是林默为保护自己而不喝饮水机的水。我并非要辨别这两处描写谁更“真实”,而是试图指出,同样一个简单事实,编织进不同的叙述,得到的就是不一样的原因或结果。这就是叙述的陷阱。
长篇报道最容易掉进叙述陷阱,因为长报道涉及的都是复杂事实,事实驳杂破碎,但记者又要将之讲成一个有头有尾合情合理的“故事”,并且呈现一个意义,这是非常难的,稍不留神,就会过度推论。
专业的记者应该不断和这种过度推论的可能自我斗争,警惕自己到处都埋藏着叙述的陷阱,而不是不加节制地把各种细节编织进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框架中,甚至当材料不够的时候,还要加点“现场化”叙述、“合理想象”或心理推测。从这点上说,记者写这类报道才真应该进行“与自己的战争”。
所以,叙述有陷阱,记者需谨慎。在审判别人的内心之前,还是先进行一场“与自己的战争”吧。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文章有删改。)
文章中的“叙述陷阱”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作者认为,有良知的、专业的记者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叙述陷阱”?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