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
托尔斯泰的忧郁
⑴关于这个老人1910年冬天的离家出走,我读了好几年,始终感到无话可说。他的姿态太迷人,他的思想太复杂……
⑵1910年11月10日,列夫·托尔斯泰决定离去。“因为若不这样,最终归于死亡的生命就毫无意义。”凌晨5点不到,他就吩咐车夫套马,带上日记、铅笔和羽毛笔,匆匆逃离了波良纳庄园。从这一天开始,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
⑶他早就想离家出走了。他在日记中写道:“看来这是不可避免的。”他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这一切如何了结?”早在1880年初,他就希望能把自己的全部财产分给穷人,并身体力行,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逐步实行平民化,布衣素食,体力劳动。他在《忏悔录》中说:“有个时期我曾经以自己的才智、门第自傲,现在我知道了,如果说我身上有什么好的东西,那就是一颗敏感而又能够爱的善良的心。”“我们这种富豪的、博学的人们的生活不仅使我反感,而且失去了任何意义。”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家产和版税,统统分给穷人,以求得良心上的安稳。
⑷“这一切如何了结?”他认为“一切时代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好好考虑这个问题。人的生而不平等、人类尊严感的消失、人性的罪、政治的恶……“这一切如何了结?”他强调“道德的自我完成”。他在1908年的日记中写道:“是啊,需要进行自我修养——我在八十高龄的今天所做的,正是我十四五岁时怀着特有的热情所做过的同一件事: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完善”以克服自我为中心并劝人为善,“要想使人们的状况好起来,必须使人们自己好起来……而为了使人们好起来,必须使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他成了一个悲天悯人的人物,他成了“世界的良心”。在一般人看来,这良心显得有些“不正常”,甚至有些“肥大”——看到冬天里的乞妇,那乞妇又冷又饿,“而我穿着暖和的短羊皮袄,一回到家就大吃鸡蛋!”他感到痛楚、羞愧。他对此无法忍受,内心深受煎熬。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世界很正常。发疯了的只能是托尔斯泰,他说:“我知道,我是疯子。”“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
⑸所以高尔基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的伟大人物中间最复杂的一个”。他复杂吗?从人格的自我完善来看,他是单纯的,甚至有些天真。只是他的追求很苦,他的自责很深,因为这是一道“窄门”。梅列日柯夫说,“他是社会的良心”。人生是痛苦的,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这是托尔斯泰终生追求的信念。摇笔弄舌是简单的,振臂高呼也不难做到,难的是要对自己采取行动,特别是放弃自己既得的利益,放弃已经坐稳了的位子,将自己引向那道“窄门”,这才是真正的难。这种修炼过程就像加缪所提倡的,“明知世界冰冷,也要尽力地燃烧,为了美和爱去忍受苦难”。
⑹最终,托尔斯泰选择了“飞越疯人院”,离家出走。他在出走那天夜里写道:“我的做法与我这种年纪的老人通常的做法一样,即抛弃俗世生活,以便独处,在一处僻静的地方度过一生最后的时日……”他要像一头自由的野兽那样,为自己寻找一处干净的死亡之地。
⑺1910年11月20日,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称作“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的老人,死在他的出走途中。死前他说:“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这是他最后的话。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
(取材于朵渔的同名散文)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19世纪的大门在他身后缓缓关上”,暗指托尔斯泰的选择是对他的时代、阶级的背叛,他也因此遭到当时人们的唾弃。
B.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庄园主生活感到羞耻,他放弃了自己的财产,分给穷人,以此来求得良心的安稳和道德的自我完成。
C.托尔斯泰称自己是疯子,称生活的环境为“疯人院”,表明他追求自我完善和劝人向善的道德理想是艰难而痛苦的。
D.“窄门”是比喻的说法,托尔斯泰把自己引向了难以通过的死地,隐含着作者对托尔斯泰自身思想行为局限的批判否定。

E.文章的题目是“托尔斯泰的忧郁”,“忧郁”不仅概括了托尔斯泰晚年内心痛苦矛盾的特点,也在艺术结构上涵盖了全文。
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章第⑴段中为什么说托尔斯泰的“思想太复杂”?
②文中说托尔斯泰是“世界的良心”“社会的良心”“俄罗斯19世纪的良心”,请解释“良心”在文中的含义。
第⑷段画线的语句“但人们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里照样过他们的日子,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含义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文章末尾提到托尔斯泰死前最后的话:“其实……我爱很多……他们怎么……”作者说:“我们可以试着将其补充完整。”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试着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并谈谈你这样补充的理由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不少于2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梅梅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①梅梅端来一盘甜点心和两个小成面包,这还是她从我妈妈那里学来的。时钟敲过九点。在店铺后面,梅梅坐在我对面,味同嚼蜡地吃着。缅怀过去,梅梅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和惆怅之情。在柜台上那盏昏暗的油灯下,她显得憔悴多了,苍老多了。很明显,那天晚上梅梅特别怀念当年的生活,似乎这些年来她的年龄一直静止不动,时问也根本没有流逝,直到那天晚上回首往事,时间才又流动起来,她也才开始经历姗姗来迟的衰老。
②梅梅直着腰坐在那里,神色凄然。她谈起上世纪末大战以前我们家绚丽多彩的田园生活。她回忆起我妈妈。“她跟你长得一模一样。”梅梅说。而我真的相信她。我坐在梅梅对面,听她说话的口气,有时挺有把握,有时又含含糊糊,似乎在她的回忆中有许多是不可信的传闻。她说,战争期间我父母背井离乡,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马孔多落下脚来。为逃避兵祸,他们到处寻找一个又兴旺又静谧的安身之处,听人家说这一带有钱可赚,就找到这里。那时候,这儿还是个正在形成的村落,只有几户逃难的人家。他们竭力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恪守宗教习俗,努力饲养牲口。对我父母来说,马孔多是应许之地,是和平之乡,是金羊毛。他们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就动手重建家园。没过几年,就盖起一所乡村宅院,有三个马厩和两间客房。梅梅不厌其详地追忆这些细节,谈到各种荒诞不经的事情,恨不得让它们都重演一遍,这当然是办不到的,为此她很伤心。她说:“一路上,倒也没遭什么罪,从没缺吃少喝。”就连那几头牲口也在蚊帐里睡觉。这倒不因力爸爸是个疯子,或是有钱没处花,而是因为妈妈是个大慈大悲的人,特别讲究人道。她认为,在上帝看来,保护人不受蚊虫袭击和保护牲口不受蚊虫袭击,同样都是天大的好事。不管走到哪儿,我父母总是带着一大堆稀奇古怪、碍手碍脚的东西。箱子里装着祖辈的衣服,这些老人早在我父母出生以前就去世了,他们的尸骨即使掘地几十米也未见得能找到。盒子里的炊具早就没人用了,是我父母的远房亲戚传下来的。甚至还有一个装满圣像的箱子。每到一处,他们就用这些圣像搭起一座家用的神坛。
③梅梅回忆往事,不胜凄怆。看起来,她似乎把时光的流逝看成是个人的损失。她那被回忆揉碎的心灵在想:倘若时光静止不动,她岂不是还在路上游逛吗?长途跋涉对我父母来说固然是一次惩罚,但对孩子们来说,却像过节一样。
④她说:打那以后,事事就都不遂心了。上世纪末,疲惫不堪的一家来到刚刚出现的荒村——马孔多,对刚刚遭到战争破坏的往昔美好生活还恋恋不舍。梅梅想起了刚到这儿时我妈妈的情况。她偏着身子骑在一头骡上,挺着个大肚子,面色焦黄,两只脚肿得沾不了地。我爸爸心里恐怕也不太满意,可他还是不顾风险浪恶,预备要在这儿扎下根来,等着妈妈临盆。在跋涉途中,孩子在妈妈腹内逐渐长大。然而越是临近分娩,死神离妈妈也越近。
⑤灯光照出梅梅的侧影。她那印第安人特有的粗犷神情,像马鬃或马尾一样浓密平直的头发,让她看上去就像一尊正襟危坐的神像。坐在店铺后面这间热气腾腾的小屋子里,她的面色发青,好似幽灵,说起话来,恰如神在讲述自己如何饱经人间沧桑。我过去从没有和她接近过。可是这天晚上,她突然如此诚挚地向我表露出亲切的感情,我感到一种比血缘关系更牢固的东西把我们连在一起了。
⑥梅梅暂时不说话了,一片愁云悄悄地遮住了她脸上的光彩。我明白了,为什么梅梅想起我们家先前的生活,显得那么留恋。如今,生活起了变化,日子好过多了,马孔多变成了喧闹的集镇。钱多得花不了,每逢周六晚上,人们都可以在镇上大肆挥霍一气。然而,梅梅对美好的昔日还是感到恋恋不舍。外面在大肆挥霍金钱,而在店铺后面,梅梅依然过着枯燥乏味、不为人知的生活,白天守着柜台。
⑦“小买卖做得怎么样?”我问。
⑧梅梅笑了笑。这是凄凉的惨笑,看起来倒不是因为现在情绪不佳,而像是她把这种惨笑收藏在抽屉里,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拿出来。她笑得很笨,似乎平时难得一笑,连怎么正常笑也忘得一千二净了。“就那样。”说着,她莫名其妙地摇了摇头,随即又沉默了,真教人捉摸不透。我想我该走了,把盘子递给梅梅。只见她站起身来,把盘子撂在柜台土。从柜台那儿她瞧了我一眼,又重复了一句:“你和她长得一模一样。”刚才我坐在背灯影的地方,灯光从背后照过来,脸模糊不清。梅梅在谈话的时候,准是没看清楚。她走过来,又坐下了。
⑨她又追忆起妈妈刚到马孔多的那几天。妈妈一下骡子,就坐到一把摇椅上,一连三个月没动窝儿,饭也懒得吃。她感到死亡正从脚底板朝上蔓延。分娩的那天到了,临产的阵痛使她陡然振作起来。她自己站起身,然后由别人挽着她走完从走廊到卧室这二十步路。从摇椅到床边的这段路途,她经受了几个月长途跋涉中没有经过的痛苦、折磨和刑罚。但是,在了却一生中最后一个心愿前,她终于去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⑩梅梅说,妈妈一死,爸爸完全绝望了。他记得一本书上讲到过,亲人去世了,应该种一株茉莉,这样就能夜夜想起她。于是他在庭院靠墙根的地方种了一株茉莉。
⑪有几次,我觉得梅梅说着就掉眼泪了,可最后,她还是忍住了。她又笑了笑,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脸上露出温柔的表情。她身子朝前一倾,似乎已经在心中理清了这笔痛苦的孽债,并且发现在美好的回忆中,总还是得大于失吧。她又笑了,脸上又现出原来那种宽厚、调皮的亲切劲儿。
(节选《枯枝败叶》,有删改)
【注】①金羊毛:希腊神话中一只会飞的公羊克律索马罗斯身上的毛,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对幸福的追求。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在梅梅的眼中,“我”的父母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请结合小说内容,完成下列两题。
(1)小说在第②段和第⑧段两次提到梅梅说“我”和“妈妈”长得一模一样,这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的句子。
这是凄凉的惨笑,看起来倒不是因为现在情绪不佳,而像是她把这种惨笑收藏在抽屉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就拿出来。
在这篇小说中,提到“马孔多”这个小镇状况的内容只有寥寥数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发展史,能否给我们带来较为重要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人生态度或境界不是独立自在、随意产生的,任何一种人生态度或境界都有它之所以产生的现实依据、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就一个人来说,甚至与他的禀性、出身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以讲人生态度或境界为基本内容的哲学当然也与以上种种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如英国的经验主义就有它自己的认识论方面的依据,还以英国独特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传统为背景。一个人有某种哲学,除了许多深刻的原因,还与他个人的性格有某种联系。
②我们今天亟须发展科学,需要经世致用或者说实用的哲学观点。但现在一些人过分热衷于功利追求,对自然采取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对人则以自我为中心,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针对这些情况,我主张在重视实用的同时,更多地提倡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精神及其理论基础“万物一体”的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一气相通、融为一体,因此,人对他人、他物应有同类感,应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和赤诚之心相待。这是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是一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哲学。
③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哲学,主张人们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自然方面的、社会历史方面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古代的、当今的,中国的、外国的,越广越好。知识越广,哲学的内容就越深入越宽阔,尽管哲学本身不是知识体系。哲学所讲的最大、最高、普遍性的问题是渗透到各种具体现象和具体知识领域中的。所以,哲学要使自己现实化,就不能停留于一般讲哲学本身,要具体讲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审美的哲学等等。那种一听讲提高境界之学就以为是“绝圣齐智”、“心斋”、“坐忘”的想法,和我所讲的哲学境界毫不相干。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识”,但认为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东西一无所知的看法是“相当错误的”。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分析批评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的“陶冶哲学”时指出,“哲学尽管被归结为‘陶冶的对话’,但它决不能外于科学而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
④我对于哲学目标的这一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西方现当代关于人与世界整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这种境界不是抛弃主客关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关系却又超越之;这种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不是“弃智”,而是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识、超越必然性:不是不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总之,这种境界不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精神享受,而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
(选自张世英《当今需提倡的人生境界》,有删改)
下列关于“人生境界”的表述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就整体成因而言,人生境界与它之所以产生的现实依据等各种因素有关,而与当时社会流行的文化背景无关。
B.就个体成因而言,人生境界既可能与其所属民族的性格有关,也可能与其禀性、出身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C.就研究范畴而言,人生境界构成了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使得哲学与社会上各种复杂因素都发生密切联系。
D.就实质意义而言,人生境界不仅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精神享受,而且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首先阐述任何一种人生境界都有着它之所以产生的各种复杂因素,然后点出了哲学与人生境界的关联,说明哲学也要面对同样种种复杂因素,从而为下文作铺垫。
B.②段先点出现在发展科学所需要的哲学观点,接着分析这一哲学观点极端化之后所衍生的弊端,进而提出要倡导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倡导人与万物一体的哲学。
C.③段呼应①段观点,指出哲学目标是提高人生境界;进而阐明为达此目标,哲学就要使自己现实化,就没必要再去讲哲学本身了,要具体讲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
D.④段紧承③段内容进一步阐释,指出本文对哲学目标的界定目的是将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人与世界整合为一的思想与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更好地提升人生境界。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面实用主义哲学观点更是我们今天科学发展之所需。
B.要以经世致用的态度发展科学,又不能过分追求功利,这就要更多提倡诗意的境界。
C.哲学主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但哲学本身并不是知识体系,因而无需建立哲学体系。
D.哲学虽是提高境界之学,被归结为陶冶的对话,但只有科学才能赋予它适当的位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赛里木湖的一滴泪
黄俊生
在我眼里,赛里木湖是悲情的湖。
虽然,它有惊世骇俗的美,它有处子般的恬静,但是,大西洋暖湿气流在这里回旋起落,凝结成最后一滴眼泪,便注定了它的悲情身世。
拨开天山峰巅白絮般的云彩,如同揭开覆盖在赛里木湖脸上的轻纱,赛里木湖盈盈眉眼处,凝聚令人欲泣神情。欲泣,不为因雪而白头的沧桑,不为因风而皱眉的凄婉,只为在这里流传的悲情故事和在这里演绎的悲壮历史。
清早以塔城出发,经过阿拉山口、艾比湖、怪石峪,到赛里木湖时已是晚上九点。从东面进入景区,沿北岸往西行,准备绕湖一周,从南岸出景区,进果子沟。湖面吹来凛冽的风,倒映点点星光,车灯投射在夜空,划出两道光柱,光柱下,草场、沼泽、灌木、溪流,一闪而过。在如此寂静的夜晚,走在如此寂静的湖岸,走着走着,便走进了远古,走进洪荒旷野……
眼前出现一个盛开鲜花的美丽草原,一对青年男女策马向天边奔去。这是不是传说中的蒙古族青年契妲和雪得克呢?这对热恋情人在草原上放牧,相亲相爱。他们不屈服于草原暴君淫威,以死相抗争,双双殉情。山川为之震颤,天地为之悲怆;地为之崩陷,形成深潭,天为之倾泪,化为洪流,大草原顷刻变成一片瀚海,一对恋人化作湖心形影不离的小岛。
那驾着八匹宝驹坐着青铜车,与驭着青赤二龙坐着云香车缓缓而行的,是周穆王与西王母吗?当年,周天子西巡至群玉山,与西王母同游瑶池。临别,西王母深情款款地问:“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周天子回答:“比及三年,将复而野。”然而,周天子最终未能履约复来,不是负心,而是他有“和治诸夏,万民平均”重任在肩。西王母倚窗向瑶池抛洒相思泪水的身影,永远地留在李商隐悱型缠绵的诗中:“璃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我明白了,古代瑶池,不是青海湖,不是天山天池.它是赛里木湖——古时候,赛里木湖就叫天池,是新疆海拔最高的冷水湖。
我们的车继续疾驰,雪亮的车灯光柱牵引我的思绪穿越时空隧道,飘向远方。遮想西汉张骞曾几度出使西域,受命游说游牧于赛里木湖一带的乌孙,联手抗击匈奴,我们的脚下,是否就是当年他策马奔驰的地方呢?他是否曾在这里勒马驻足,眺望赛里木湖的美丽,回想策动乌孙无果而难过流泪?策动不成,汉朝转而与乌孙国联姻,远嫁了两位公主细君与解忧。细君公主在乌孙生活了五年,带着强烈的思乡之念香消玉殒;而解忧公主则在乌孙生活了五十年,按照习俗,先后嫁给三代乌孙王,最终在晚年回到汉朝。一个堪称英雄的昂藏汉子未能完成的使命,却由两个弱小女子来承担,其中艰辛无法言说。我想,我们脚下之处,两位公主也一定走过。
又一阵湖风刮来,隐隐中,我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如泣如诉:“吾家嫁吾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内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不是细君公主在怏怏病中吟唱的那首《黄鹄歌》吗?倾听这穿云破空而来的忧伤和透出的旷世凄情,天地能不为之悲悯吗!原来,赛里木湖的咸水,不仅是大自然矿化所致,更多的,是融进了多少年、多少代人悲情的泪水。今夜,赛里木湖又多了我的一滴泪。
当肆虐了一夜的风终于归于平静时,我们从睡梦中跳了起来,朝着湖边奔去,去迎接赛里木湖第一缕阳光。
伫立湖边,我着实呆住了。这就是赛里木湖吗?分明是浩瀚无边的海。说她是湖,却有大海样的蓝,蓝得纯粹、清澈、深厚;说她是海,却又波澜不惊,文静得像待字闺中的女子。湖面冷艳、凄美,这种美来自远古,是天工制作的绝世作品。朝阳从湖心小岛后面冒上来,缠绕山腰间的云变成美艳的绯红,虽是飘逸的,动感的,却又仿佛是静止的,透露着无尽的娇情羞意。刹那间,蔚蓝的湖面涂抹上了金黄色的油彩,因而使这沉寂的湖面、凝固的远山有了生动气韵。虽然寒风依旧刺骨,我却感受着来自心灵的温润,昨晚的悲情犹如天边一缕云烟,随风飘散。沉醉中,耳边飘来一位老人的声音:“你宝石蓝的湖水,广见便教人心神荡漾。”这位老人曾对家乡故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曾经,老人在赛里木湖边低回吟哦,那浸透泪水的双眸,那深情凝望的目光,一如现在的我。
文章说赛里木湖是悲情湖,请概括与之有关的悲情故事和历史。
本文在构思上也颇为讲究,请简要分析思路特点。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从修辞角度,对下面句子的景物描写迸行赏析。
拨开天山峰巅白絮般的云彩,如同揭开覆盖在赛里木湖脸上的轻纱,赛里木湖盈盈眉眼处,凝聚令人欲泣的神情。
(2)本文多处引用诗句,请以下面句子为例,分析其效果。
西王母倚窗向瑶池抛洒相思泪水的身影,永远地留在李商隐悱恻缠绵的诗中:“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文章后来,作者自己也是泪浸双眸,说“赛里木湖又多了我的一滴泪”。请探究分析作者落泪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古老民族比较起来,以目前出土资料来看,是十分逊色的。在西周以前,少数的人像,如半山彩陶罐上的人首器盖,头上长了角,脸上有纹身,下面是蛇身,似乎还介于半人半兽之间。商代铜器中的人面杯、人面器盖、错金铜像,以及西周的玉人,夹杂在多彩多姿的各种动物兽面之中,不仅数量孤单得可怜,在造型上,也十分简陋粗略,比例极小,实在不能和埃及巨大威严的人像雕塑相比。
②西奥多·鲍伊说:“人像艺术在西方远比东方要蓬勃发展,主要是源于西方对个人的重视。”如果商周铜器上作为图腾的兽面之说可以成立,我们的确发现,至少在西周以前,中国人是以部族的共同符号(图腾)作为崇拜的对象,而不把“伟大”的概念与个人结合的。人,在死亡以后,统统归回到一个共同的图腾符号上去,是巨大的龙或凤的种族,强调的只是龙的符号,而不是某一个个人。
③一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中国人并不喜欢替自己立像,立像留影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自然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俑”的起源目前还有争论,有人认为殷商安阳墓中出土的玉石带枷人雕,一男一女,即是人俑的起源。但是,一般数据仍以春秋战国前后为中国“俑”的重要发展时期。《史记·秦本纪》记录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活人陪葬的事:“穆父卒,葬雍。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日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这件事,《诗经·黄鸟》之中也有反映,表示了春秋时代一般人对这种活人陪葬的反感。这可以说明,文化水平较高于秦的其他中原国家,在春秋时代,恐怕已经普遍以俑来代替活人陪葬了。这个俑的历史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一直到宋,改木雕、陶塑、金属为纸扎人像,才结束了俑与人像艺术密切的关系。
④从这一线索思考可知: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是俑,俑是活人陪葬的代替品,活人陪葬在早期大部分是俘虏和地位低卑的奴隶,所以,中国早期的人像艺术,和其他几个民族不同,并不具备“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除了秦始皇墓出土的秦战士俑比较高大外(通常是180厘米左右),中国大部分以俑为性质的人像雕塑都十分小,只是代替活人的符号。
⑤除了俑以外,春秋以后,中国人像艺术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兽面,成为新的纹饰;但是,这些人像,仍是“人群”,而不是英雄式的个人。我们在春秋时代的许多镶嵌的铜器表面,看到狩猎、采桑、宴乐、农耕、征战……各种生活的主题被表现出来。人,脱离了以兽为符号的图腾时代。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生活的尊严,脱离了对自然的神秘的恐惧,完成了西周以来便努力建立的理性的人文精神。但是,这里的人,绝不同于埃及至尊的王,不同于希腊完美的神和城邦贵族,也不同于印度神秘的巫神,中国最早出现的人,的确是“人群”,是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这里面并不强调个人的英雄式的威严和奇迹似的能力,而更看重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平凡的共同活动的每一个人,采桑、狩猎、征战都是部族的共同生存经验。
⑥扬弃了兽的图腾,中国人并没有放弃部族共存的观念,只是把它更理想化、现实化了。落实在最普通不过的生活百态上,肯定了现世中的人。对自然没有畏惧,对神没有向往,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中国人。这种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在春秋萌芽,体现在最早的人像艺术上。经过战国前后各种地方色彩的激荡,在理性与感性、纪律与浪漫各个极端中摆荡,到了汉代,完成了一种庶民文化的典型。不同于埃及,不同于希腊,不同于印度,是现世而朴素的,是平凡而广泛的,成为中国以后文化符号最重要的基础。
(选自蒋勋《美的沉思》,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国的“人像艺术”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出土的西周和西周以前的人兽形面夹杂的器物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像艺术比起其他民族,还是显得十分落后。
B.以木雕、陶塑、金属、纸张为材料制作的俑,构成了中国人像艺术的主流,直到宋朝才结束它与人像艺术的密切关系。
C.春秋以后,延续了远古的部族共存的观念的“人群”形象,逐渐在器物上代替了商周的牌面,成为主要的人像艺术。
D.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体现了“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的乐观、朴素而现世的美学特征。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通过西周和西周以前具有代表性的少数人像器物的举例,从数量和造型角度比较介绍了中国古代人像艺术与其他古老民族的差距。
B.②段先用引用论证:,说明西方人像艺术能繁盛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个人,再谈及中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以部族的图腾作为崇拜对象。
C.③④段引出话题“俑”,结合史料,论证了中国俑起源于殷商,发展于春秋战国前后,转型于宋,概括了俑的特征及与人像艺术的关系。
D.⑤⑥段介绍中国人像艺术出现的最早的“人”是“人群”,在发展过程中,部族共存的观念未被放弃,为民族以后文化符号奠定了基础。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不喜欢为自己立像,是因为觉得立像仿佛是人死后的事。这和中国俑的历史有密切关系。
B.作为中国最早的人像艺术的“俑”,本身不具有“崇拜”或“纪念性”的意义,但却是文明进步和艺术发展的必然。
C.各种生活的主题被镶嵌在铜器表面表现出来,人兽符号的分离,表明这一时期人的意识的觉醒,理性人文精神的建立。
D.中外人像艺术的比较,说明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并不相同。一个民族,其文化典型的形成,也往往需要一个过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蔡二少爷
冯骥才
蔡家二少爷的能耐特别——卖家产。
蔡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没人能说清。反正人家是天津出名的富豪,折腾盐发的家,有钱做官,几代人还全好古玩。庚子事变时,老爷子和太太逃难死在外边。大少爷一直在上海做生意,有家有业。家里的东西就全落在二少爷身上。二少爷没能耐,就卖着吃,打小白脸吃到满脸胡茬,居然还没有“坐吃山空”。人说,蔡家的家产够吃三辈子。
敬古斋的黄老板每听这句话,就心里暗笑。他多少年卖蔡家的东西。名人家的东西较比一般人的东西好卖。而黄老板凭他的眼力,看得出二少爷上边几代人都是地道的玩主。不单没假,而且一码是硬梆梆的好东西,到手就能出手。蔡家卖的东西一多半经他的手。所以他知道蔡家的水有多深。十五年前打蔡家出来的东西是珠宝玉器,字画珍玩;十年前成了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五年前全是一包一包的旧衣服了。东西虽然不错,却渐渐显出河干见底的样子。这黄老板对蔡二少爷的态度也就一点点地变化。十五年前,他买二少爷的东西,全都是亲自去蔡家府上;十年前,二少爷有东西卖,派人叫他,他一忙就把事扔在脖子后边;五年前,已经变成二少爷胳肢窝里夹着一包旧衣服,自个儿跑到敬古斋来。
这时候,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最后结账时,全是伙计的事,黄老板人到后边喝茶抽烟去了。黄老板自以为摸透了蔡家的命脉。可近两年这脉相可有点古怪了。
蔡家二少爷忽然不卖旧衣,反过来又隔三差五派人叫他到蔡家去。海阔天空地先胡扯半天,扭身从后边柜里取出一件东西给他看。件件都是十分成色的古玩精品。不是康熙五彩的大碟子,就是一把沈石田细笔的扇子。二少爷把东西往桌上一撂那神气,好像又回到十多年前。黄老板说:“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少爷的箱底简直没有边啦!东西卖了快二十年,还是拿出一件是一件!”蔡二少爷笑笑,只淡淡说一句:“我总不能把祖宗留下来的全卖了,那不成败家子了吗?”可一谈价就难了,每件东西的要价比黄老板心里估计的卖价还高,这在古玩里叫做:脖梗价。就是逼着别人上吊。
像蔡家这种人家卖东西,有两种卖法:一是卖穷,一是卖富。所谓卖穷,就是人家急等着用钱,着急出手,碰上这种人,就像撞上大运;所谓卖富,就是人家不缺钱花,能卖大价钱才卖。遇到这种人,死活没办法。蔡二少爷一直是卖穷,嘛时候改卖富了?
一天,北京琉璃厂大雅轩的毛老板来到敬古斋。这一京一津两家古玩店,平日常有往来,彼此换货,互找买主,熟得很。
毛老板进门就瞧见古玩架上有件东西很眼熟,走近一看,一个精致的紫檀架上,放着一叠八片羊脂玉板刻的《金刚经》,馆阁体的蝇头小字,讲究之极,还描了真金。他扭脸对黄老板说:“这东西您打哪来的?”脸上的表情满是疑惑。
黄老板说:“半个月前新进的,怎么?”
毛老板追问一句:“谁卖您的?”
黄老板眼珠一转。心想你们京城人真不懂规矩,古玩行里,对人家的买主或卖主都不能乱打听。他笑了笑,没搭茬。
毛老板觉出自己问话不当。改口说:“是不是你们天津的蔡二少爷匀给您的?这东西是打我手里买的。”
黄老板怔住。禁不住说:“他是卖主呀!怎么还买东西?”
毛老板接过话:“我一直以为他是买主,怎么还卖,要不我刚才问你。”
两人大眼对小眼,都发傻。
毛老板忽指着柜上的一个大明成化的青花瓶子说:“那瓶子也是我卖给他的!他多少钱给您的?我可是跟白扔一样让给他的。”
毛老板还蒙在鼓里,黄老板心里头已经真相大白。他不能叫毛老板全弄明白。待毛老板走后,他马上对伙计们说:“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
概括小说黄老板的性格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记住,蔡二少爷不能再打交道了。这王八蛋卖东西卖出能耐来了,已经成精了!”小说以此结尾有何作用?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黄老板耷拉着眼皮说:“二少爷,麻烦您把包儿打开吧!”连伙计们也不上来帮把手。黄老板拿个尺子,把包里的衣服一件件挑出来,往旁边一甩,同时嘴里叫个价钱,好赛估衣街上卖布头的。
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它们的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