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4-15题。
补碘可以防核辐射吗?
①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人们对“辐射”这个词开始敏感起来,欧美部分地区公众开始大量购买碘盐防止核辐射,我国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公众盲目抢购碘盐的情况。补碘真的可以防核辐射吗?
②在日常生活中,辐射和人们如影随形。从核电到家里的大理石地砖,从阳光里的紫外线到检查身体用的x光,以及每天用的手机、微波炉、电脑……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实际上都存在辐射。辐射分为两大类,核辐射和电磁辐射。这次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引起的辐射就属于核辐射。电磁辐射更接近生活,人们熟知的手机、微波妒、电脑的辐射就属于电磁辐射。
③补碘不能防核辐射,但可以减少对放射性碘的吸收。碘片只能阻断放射性碘131的吸,所以核辐射事件一旦发生,人有可能摄入放射性碘,并集中在甲状腺内,使这个器官受到较大剂量的辐射,当发生较严重的核污染时,应该有计划地在一定时间内服用一定量的碘片。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化合物,是一种稳定性碘,能阻断放射性碘被人体甲状腺吸,使放射性碘快速地排出体外,达到保护机体组织的作用。补碘对其它放射性物质是没有作用的,例如铯137——这次日本核泄露的另一种主要的放射性元素。它同样不能阻止已经被吸收入甲状腺的放射性碘131对甲状腺的伤害。
④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引起的核辐射不会影响我国公民身体健康。因为如果放射性核素经水体扩散,在距离排放点20公里处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最大浓度约为排放点浓度的千万亿分之一。以我国沿海城市烟台为例,烟台市野外正常天然辐射本底水平为0.02-0.12微戈瑞/小时,平均值为0.058微戈瑞/小对。即使由于日本核泄漏致使辐射水平增加10倍,也仅仅为0.58微戈瑞/小时,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不可能受到核辐射危害的。
(根据有关材料改写)
.文章围绕“辐射”介绍了哪几方面的知识?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种分析其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动物世界中的左撇子
①在美国的倒数前7任总统中,有4位都是左撇子——福特、老布什、克林顿和奥巴马。左撇子并非生理缺陷,而是正常的遗传现象,科学家称它为“偏侧优势”。
②动物世界中也有偏侧优势的现象吗?有,没准你家的猫咪就是常喜欢用左前爪的左撇子呢。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以42只家猫为研究对象,让它们完成一项复杂的取食任务——从一个窄口罐子中取出金枪鱼肉。结果发现,在十几次的取食测试中,21只母猫有20只都使用右爪。而21只公猫中有20只习惯用左爪……研究人员说,家猫对左右爪的使用偏好只有在完成一些较复杂的任务时才十分明显。这就好比对人来说,打开一扇门用左右手都可以轻松搞定,但涉及用筷子或写字这样的复杂行为时,就开始体现出左手或右手使用偏好。
④按照上面的实验结论,猫咪们是“男左女右”的坚定执行者,宠物狗们则没有这么统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兽医学院的保罗·麦克里维(Paul McGreevy)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对270只种类不同的狗进行长期观测后发现,15%的狗是右撇子,15%的狗则是“左撇子”,剩下70%的狗没有明显的使用偏好。麦克里维认为,左撇子或右撇子的狗更容易被训练成为适合特定工作的狗,比如导盲犬或警犬。那些对左爪或右爪缺乏使用偏好的狗更容易对声音产生恐惧。他说:“如果一只狗被打雷声或鞭炮声吓得半死,显然它不适合做缉毒犬或导盲犬。”推广麦克里维博士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在训练特种狗和挑选优秀的宠物狗时,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⑤如何判断你家的宠物狗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麦克里维和他的研究小组准备了一种圆筒状的容器,里面盛好狗食。接受测验的狗要吃容器里的食物,就必须用一只爪子按住容器,使之静止不动。每只狗接受100次这样的测验,然后研究人员根据这100次内这只狗使用左爪和右爪的偏好,判断这只狗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有时候,仅判断一只狗的偏侧性就需要花费4小时左右时间。如果你的时间充裕,不妨在家中试试看? 家里养的宠物鹦鹉的同学们!如何来检测你家的鹦鹉是哪侧优势呢?可以准备一些水果给它,看它最经常用哪只爪子来抓。科学家们的研究指出,大部分鹦鹉都是左撇子。想一想,在田径场上跑步时,你喜欢逆时针还是顺时针跑?大部分人及正规的竞赛都选择逆时针方向奔跑,这是因为我们人类的心脏在身体的左侧,相对右侧更沉,逆时针绕圈更稳定。因此,右腿比左腿迈的步子更大的“左腿主导马”(左撇子马),因左拐时更具优势而更受到骑手们的青睐。有些驯马者还会采用遮住马的左眼,鼓励马儿更大幅度地去迈右腿的方式来调整那些“右腿主导马”(右撇子马),以便它们能更好地竞赛。软体动物蜗牛,好像没有明显的肢体来表决自己对于左还是右更青睐,但通过它们硬壳上的清晰螺纹,科学家发现,在已知的70000种蜗牛中只有大约10%是左旋的(左撇子),右旋的(右撇子)占了绝大多数。
⑥2009年一篇来自著名科学杂志Nature的文章指出,决定蜗牛的壳左右旋转的是一个名叫Nodal的基因。该基因在蜗牛受精卵分裂成4个细胞时开始起作用,如果将这个基因掩盖住,不让它作用,蜗牛的壳的螺旋现象就消失了。
文章第①节写到美国总统有何作用?
_
从文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及相应的例句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说明方法 例句: _
说明方法例句: _
文中第⑤节加线词语“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_
_
生活中,也许“左撇子”会遭遇一些尴尬和痛苦,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左撇子”说几句理解和鼓励的话。
_
_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他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张守仁)
①我和汪老曾有较多的接触,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1年4月红塔山笔会期间,俩人共住一室达半个月之久,我面对面地向他学到了许多东西,终身难忘。
②汪老对我说:写作就是写语言。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他年轻时写的作品都能背出来,因为作品的语言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记得《沙家浜》剧本在传阅过程中,有一场戏的稿子丢失了,团里领导和打字员急得团团转。汪老安慰他们,叫他们放心,不要着急。然后,他坐在打字机旁,将这场戏从第一个字一直背到了最后一个字。
③汪老说:要随时随地注意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他下放到张家口劳动住羊舍时,外面有一带树墙,夜班火车驶过时,车窗里的灯光一一照射在树墙上。怎样描述这种现象呢?他在《羊舍一夕》中是这样写的:“车窗蜜黄的灯光,一一照在树墙上,一方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你总觉得刮下满地枝叶来似的……”“刮”字,表示火车灯光的力度和速度。
④汪曾祺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演讲的题目就是《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由此可见他对文学语言的重视。
⑤我喜欢写散文,利用深夜长谈的机会,向汪老请教写散文的经验。他告诉我:写散文应克制,要像画画似的留白。有的散文家的作品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但看完觉得空空洞洞,留不下什么印象。写散文需要阅历,没有坎坷,没有痛苦,便写不出好文章。散文不能落入俗套,切忌拿腔拿调。所以,他一直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易自然,写得平淡一点,像家常话,亲切、朴素;当然也可以工笔、繁密,如何其芳的《画梦录》,别有风采,像一丛秾丽的花,“但这样的散文,我写不出来。”
⑥有一次我对汪老说:“我不是京剧迷,但对您执笔写的《沙家浜•智斗》中阿庆嫂的那段唱词特别欣赏,即:‘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汪老手里夹了一支烟,凑到嘴边猛吸一口,笑道:“你对这段唱词别太认真,我在那里搞了一组数字游戏。‘铜壶煮三江’,是受到苏东坡诗词的启发。‘人一走,茶就凉’,也是数字概念,它表示零。”
⑦我说:“没有诗词修养,古文功底,是写不出这段唱词的。”于是,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的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从小就督促他握笔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大家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
⑪经过那次笔会,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⑫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⑬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他因此被划成了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⑭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原文有改动)
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一篇作品的语言,好比河中的流水,切不断,割不开,互相融合,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
第⑤段中汪老教给作者哪些写散文的经验?
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第⑭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③段叙述汪老对作者写作方面的指导时,汪老的“用文学语言描写你所见到的生活现象”的写作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请结合你的观察与体验,用文学语言写出生活中的某一情景。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小题。
母狼的智慧 (毕淑敏)
①“仅次于人的聪明的动物,是狼,是北方的狼。南方的狼是什么样,我不知道。不知道的事不瞎说,我只知道北方的狼。……沙漠和森林交界地方的狼,最聪明。那是我年轻的时候啦……”老猎人舒展胸膛,好像恢复了当年的神勇。
②“狼带着小狼过河,怎么办呢?要是只有一只小狼,它会把它叼在嘴里。若有好几只,它不放心一只只带过去,怕它在河里游的时候,留在岸边的子女会出什么事。于是,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的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③“有一次,我追捕一只带有两只小崽的母狼。它跑得不快,因为小狼脚力不健。我和狼的距离渐渐缩短,狼妈妈转头向一座巨大的沙丘爬去。我很吃惊。通常狼在危机时,会在草木旺盛处兜圈子,借复杂地形伺机脱逃。如果爬向沙坡,狼虽然爬得快,好像比人占便宜,但人一旦爬上山坡,就一览无余,狼就再也跑不了。
④“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楚,狼在飞快逃向远方。我下坡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平生见过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的那么大的力气,像贴着地皮的一支黑箭。追到太阳下山,才将它击毙,累得我几乎吐了血。
⑤“我把狼皮剥下来,挑在枪尖上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想,真是一只不可思议的狼,它为什么如此犯忌呢?那两只小狼到哪里去了呢?已经快走回家了,我决定再回到那个沙丘看看。快半夜才到,天气冷极了,惨白的月光下,沙丘好似一座银子筑成的坟,毫无动静。我想真是多此一举,那不过是一只傻狼罢了。正打算走,突然看到一个隐蔽的凹陷处,像白色的烛光一样,悠悠地升起两道青烟。
⑥“我跑过去,看到一大堆干骆驼粪。白气正从中冒出来。我轻轻扒开,看到白天失踪了的两只小狼,正在温暖的驼粪下均匀地喘着气,做着离开妈妈后的第一个好梦。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在白天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
⑦“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崽,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掩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存。”(原文有改动)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母狼的哪些行为细节中表现出了它的“智慧”?
第⑥段中划线句子“在白天它居然瞒过了我这个老猎人的眼睛”中“居然”、“老”能否删去?为什么?
结合梁实秋的《猫的故事》、蒲松龄的《狼》和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说说你如何看狼这个动物?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根据你对选文主题的理解,另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一问价格,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女人便仔细挑选了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让女人觉得很不踏实,她指着“山峰”顶部的各色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他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的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就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说着,老头儿娴熟地把女人挑好的仙人掌包好,放进她的车筐,又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去:“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⑦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
⑧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
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女人挑了两盆嫁接仙人掌,准备买下→
→老头儿扯断仙人掌证明给女人看→
第④自然段“‘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一句中,“瞟”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
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通过对老头儿的描写、描写等细致刻画,表现出他对女人怀疑自己的不满,也生动形象地塑造出了老头儿的形象。
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人 的心理。
下列对选文题目理解的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A.“倔强”二字把仙人掌拟人化的同时,形象点出仙人掌顽强的生命状态。
B.暗示这个卖仙人掌的老人过于执拗,不好沟通。
C.通过仙人掌来表现卖仙人掌老人的倔强。
D.是指买仙人掌的女人对别人心存偏见,而且固执己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长大了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②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③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④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
⑤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⑦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我在人群中发现了父亲!
⑧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⑨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mò()。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⑩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⑪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小心翼翼地回到家,我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这样会少些责骂。
⑫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糟糕,而且桌上还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我边吃边偷偷观察父亲的脸色。父亲很和蔼,还不时夹菜给我。吃完饭,我不安地等待父亲的训斥,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⑬依然记得那天父母语重心长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⑭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按要求注音或填写汉字。
寂mò()语()心长
文中第6自然段画线句子作用是
当发现被撞倒的是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后,“我”有怎样的心理?“我”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品质?
第13自然段中写“气氛并不如想象的糟糕”,在“我”的想象中,家里会有怎样的气氛?结果哪些地方与“我”想象的截然相反?
请说说“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这句话中加点词“长大”的不同含义。


上初中了,你对“长大”一定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会。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补充句子:长大,意味着
感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