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遂陟椒极。有土垤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 ,如关斯辟,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佛水岩,水下奔如虹, 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噫!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屡欲游,未果果:结果 |
B.跻磴道,遂陟椒极陟:登上 |
C.然无碑碣志谁某志:记住 |
D.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少:缺少 |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登山游览兴致的一组是( )
①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②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 ③侧足延伫,不忍舍去。④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⑤遇山僧,更问名胜处。⑥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A.①②④ | B.②④⑥ | C.③⑤⑥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早就有游览虞山的打算,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第一次是在辛丑年秋天,没有如愿,第二次是在次年春天,因虞山剑门距江阴吾谷有二十里,因而仍未能成行。
B.作者从破龙涧上山,由眼前所见的景象叙述了一个传说,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根据眼前见到的迹象,又让人觉得可信。
C.作者在游览途中遇到一个山里的僧人,僧人主动地向他介绍了山里的一些名胜,作者打算问道往游,由于下起了雨,难以成行,只能下山,疲惫而归。
D.作者游览之后深有感触,认为胜景得来艰难,得到了一半就没有了的,反而使人思念不已,而那种即得辄尽的,反而让人兴味索然。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2)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氾论训》
注: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10.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劝:勉励 |
B.善取者,入多而无怨入:获取 |
C.子以奸事我者也事:事情 |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还:立刻 |
11.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襄子围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B.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
C.遂克晋,虏惠公以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D.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
父母者,人之本也。
12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无盐令)察子之事 | B.遍饮(野人)而去之 |
C.(百姓)以伐不义而征无道 | D.此入多而(齐桓公)无怨者也 |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 B.③⑤⑥ | C.①②⑥ | D.②③④ |
14.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字,作者通过几个事例,论述了“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的欺上瞒下。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有利于国家的治理。 |
C.野人杀了秦穆公的骏马,穆公非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伤身,这件事使他在后来秦晋之战中得到野人的帮助,反败为胜。 |
D.倡导仁政的孔子担任司寇时杀了聚徒讲学的少正卯,国相子产杀掉兴办私学的邓析,文章借此说明劝善禁奸的重要性。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於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①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孝义世被旌显被:受到 | B.故可易之以宽简易:代替 |
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毁:诽谤 | D.祠祝毕,刍狗捐捐:捐献 |
6.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乃不然,淫虐滋甚良乃入,具告沛公 |
B.向若高帝斥二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C.晷漏之不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以老疾还政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7. 下列各句都有实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敬则家世代以孝义闻名,屡受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高宗跟他谈话以后,非常欣赏他,尽管有人说他坏话,但高宗还是委以重任,先授洹水尉,后除右补阙。 |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亡国,可见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朱敬则当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走而从。 |
9.断句和翻译。
⑴请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
臣 闻 李 斯 之 相 秦 也 行 申 商 之 法 重 刑 名 之 家 杜 私 门 张 公 室 弃 无 用 之 费 损 不 急 之 官 惜 日 爱 功 亟 战 疾 耕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
②既明其非罪,改庐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太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诉诉如也,唯谨。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成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取材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
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车驾。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
B.见路马必式焉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
C.虽燕居必冠燕:同“宴”,安逸,闲适。 |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语迟钝,寡言。 |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万石之谓邪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B.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
C.①高祖曰:若能从我乎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D.①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恭敬,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理。 |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4分)
(2)其万石之谓邪?
(3)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林兴祖,字宗起,福州罗源人。至正二年,登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黄岩州事,三迁而知铅山州。铅山素多造伪钞者,豪民吴友文为之魁,远至江淮、燕蓟,莫不行使。友文奸黠悍鸷,固伪造致富,乃分遣恶少四五十人,为吏于有司,伺有欲告之者,辄先事戕之,前后杀人甚众,夺人妻女十一人为妾。民罹其害,衔冤不敢诉者十余年。兴祖至官,曰:“此害不除,何以牧民!”即张榜禁伪造者,且立赏募民首告。俄有告者至,佯以不实斥去;又有告获伪造二人并赃者、乃鞠之,款伏。友文自至官,为之营救,兴祖命并执之。须臾,来诉友文者百余人,择其重罪一二事鞠之:狱立具。逮捕其党二百余人,悉置之法。民害既去,政声籍甚。升南阳知府,改建德路同知;俱未任。至正八年,特旨迁为道州路总管,行至城外,撞贼已迫其后,相去仅十余里。时湖南副使哈剌帖木儿屯兵城外,闻贼至,以乏军需,欲退兵,兴祖闻,即夜诣说留之。哈剌帖木儿曰:“明日得钞五十锭、桐盾五百,乃可破贼。”兴祖许之。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且取郡楼旧桐板为盾,日中皆备。哈刺帖木儿得钞盾大喜,遂留,为御贼计。贼闻新总管至,一日具五百盾,以为大军且至,中夕遁去。永明县洞瑶屡窃发为民害,兴租以手榜谕之。皆曰:“林总管廉而爱民;不可犯也。”三年不入境。春旱,虫食麦苗,兴祖为文祷之,大雨三日,虫死而麦稔。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宪司考课,以道州为最。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选自《元史·良吏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害不除,何以牧民牧,牧放。 | B.乃鞠之,款伏款:缓慢。 |
C.兴祖命并执之执:逮捕。 | D.虫死而麦稔稔:成熟。 |
9.文中“为吏于有司”的“于”,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D.以年老致仕;终于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兴祖任铅州知府时,严厉打击制造伪钞的恶势力,他设计逮捕了吴友文及其同党,并将他们绳之以法;除去民害,治理声名显著。 |
B.林兴祖任道州路总管时,通过动员城中盐商和就地取材的办法,备齐了抵御贼兵的军费,这让贼人闻风而逃。 |
C.春天大早,又闹虫灾,林兴祖就写文章,向上天祈祷,最后下了三天大雨,虫子死了,农业也获得了丰收。 |
D.永明县的少数民族听说林兴祖廉洁爱民,看见了林兴祖亲自写的劝谕的榜文,因此多年不入境骚扰。 |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甫入城视事,即以恩信劝谕盐商,贷钞五千锭。
(2)已而罢兴作,赈贫乏,轻徭薄敛,郡中大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书博鸡者事 (节选)(明)高启
博鸡者袁①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②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③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民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赀,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④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③嗛(xián):怀恨。④褫(chǐ)剥去。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自负年德,易之易:看不起 | B.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诚:果真 |
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数:责备 | D.今姑贷汝贷:借给 |
16.下面的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博鸡者”讲义气的一组是( )
①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②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④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⑤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
⑥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④ |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鸡者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意气用事喜欢打架,但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 |
B.当时袁州的总管深受老百姓爱戴,但他自恃年高,瞧不起到袁州来巡视的臧姓高官,听说他要来,还笑着说“这臧家的孩子”,因而埋下祸患。 |
C.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先是和他的徒弟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然后又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 |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