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洗手能洗去道德污点
①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洁净就在虔诚的身边。在中文里"小偷"被称作"一双脏手";而最著名的例子,可能要数在谋杀邓肯后,麦克白夫人疯狂地想洗掉血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行为研究人员在一群大学生身上,对所谓的"麦克白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发现,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②在第一次试验中,西北大学的60名学生被隔离起来,要求描述任何一件过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事。这项试验完成后,研究人员给他们出示了一系列词语碎片,其中一些--例如,W-H可以拼成与清洁有关的WASH(洗)或完全不相干的WISH(希望)。那些刚刚花时间回顾了自己不道德行为的受试者,拼出一个与清洁有关的字的可能性更大。后来,一个有32名受试者参加的类似研究显示,在回顾了自己的不道德经历后,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橡皮,而不是笔,而那些没有进行过测试的受试者却没有什么选择上的偏好。
③另一项有27位受试者参加的试验,要求受试者把道德或不道德的故事抄下来。然后,受试的学生被要求给一些生活用品定价,包括牙膏、肥皂等。不出所料,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
④尽管这些研究似乎表明,道德上的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但研究人员还是想知道,这种对清洁的要求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在要求45位以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过去的不道德行为后,研究人员给其中22人分发了纸巾,而把剩下的人继续留在"不干净"的状态中。然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无偿的自愿者去帮助一位陷入绝望的大学生:74%处在不清洁状态中的人会提供帮助,而那些已经把自己洗干净的人中,只有41%会提供帮助,这个结果发表在2006年9月8日的《科学》上。洗手能减少身体上的不满情绪,但也会减少道德精神。
⑤发现这种潜在的联系后,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究这种关系的根源--无论是在文化、语言还是心理上--以及它的影响。"环境的洁净如何影响人们的道德?"研究人员说,"我们的研究将说明,环境不洁与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如果麦克白让他的夫人有一个干净的家,就不会发生这么肮脏的事情了。 (选自《环球科学》有删改)
1.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 |
. 下列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
.下列各句中,去掉加点词语后对句意影响不大的一句是()
|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6-8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甲文和乙文都写雨。但甲文描写的是春季的雨,乙文描写的则是季的雨,甲文和乙文都紧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甲文将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从而突出雨的特点;乙文将雨比喻成、箭头,从而突出雨的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说说甲文中画直线的“可别恼”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除了甲乙两文有关雨的比喻之外,我们还可以将雨比作什么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写出有关雨的一个比喻的句子。
花万岁
张丽钧
⑴一早去牡丹园,发现一块简陋的牌子,上面是一首打油诗:“牡丹可谓不容易,一年开花只一季。……姑娘不要摘花戴,偷花不会添美丽。小孩不要把花害,你欢笑时花哭泣……国色天香人共赏,千万不要拿家去。”我一连读了数遍,意犹未尽。
⑵占有的欲望总是魔鬼般操纵着凡俗的心。刚才散步时,看见烟雨湖畔的木栈道上横卧了几枝梨花,拾起来,擎在手上,是一种无限怅然的况味。那“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佳妙光景,再也不可能属于这枝花了。白居易说:“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蔷薇,披一身自卫的利刃,让攀折的手生出畏惧;荷花,把家远远安在泥淖之中,让贪婪的心徒呼奈何。但是,牡丹、梨花们却忘了设防,憨憨地把一种极安全的美丽和盘托出。春风中,她们相约举出一道道特别的考题,考量人心。
⑶ “天国钟声”、“美好时光”、“我亲爱的”……这些,都是我校月季园中月季们的芳名。她们开得多么忘情啊!一天上班,我发现偌大的月季园中出现了一个墓穴般的空洞——“我亲爱的”不见了。一连几天,我都在暗暗呼唤着她的芳名,却总觅不见她的芳踪。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我亲爱的”居然回到了原处!只是,她的花与花苞都凋谢了,叶子也已枯黄。我忙唤来园丁,他叹气道:“不中用了,好端端的,谁把花祸害成这样!”黄昏时分,我远远看到月季园里有一个黯然的身影。待那身影离开后,我悄悄走到园子,看到“我亲爱的”已被浇了水。无疑,她就是那个冒失挖走花的人。她定然如我一般热爱“我亲爱的”,遂生出独享的心。哪知,那花不媚她;就算她被悔愧驱遣着将花送回原处,那花也义无反顾地用凋残抗议她的劫掠。泰戈尔曾说:“摘下花瓣,并不能得到花的美丽。”是啊 ,爱花,怎能跋扈地占有?
⑷我喜欢冯梦龙笔下《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秋先”,喜欢他在花开之日,“或暖壶酒儿,或烹瓯茶儿,向花深深作揖,先行浇奠,口称‘花万岁’三声,然后坐于其下,浅斟细嚼。”秋先在别人花园里看到心爱的花,便挪不动步了,花园主人想折一枝花赠他,他连称罪过,决然不要,“宁可终日看玩”。
⑸“花万岁”。如今,会说这句话的人还有几个呢?无视花开的人,用冷漠为花降了一场霜;摘走花朵的人,用酷虐为花下了一场雪。而那霜雪的营造者,岂不也营造了“自我的冬天”?那在花前倾慕地作揖并深情地祝祷“花万岁”的人,自会被无边的春风宠溺,自会在无涯的芳菲中遇仙、成仙……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2.10,有改动)根据选文内容,找出文中哪些人会说“花万岁”这句话?
细读第⑵段画线句,从语境看,“极安全的美丽”是指什么?
结合选文,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跟括号里的句子相比,有什么优点?(选做一题)
(1)我发现偌大的月季园中出现了一个墓穴般的空洞——“我亲爱的”不见了。(我发现偌大的月季园中那棵“我亲爱的”不见了。)
(2)哪知,那花不媚她;就算她被悔愧驱遣着将花送回原处,那花也义无反顾地用凋残抗议她的劫掠。(哪知,那花经不起她的折腾,虽然被送回了原处,最终还是凋残了。)
我选句,“宠溺”的本义是“过分宠爱,到了溺爱的程度”,你是怎么理解第⑸段画线句中“宠溺”一词的,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
永远不要说再见
约翰.比利
(1)十岁时,我突然面临着搬家的痛苦,要搬离我自小认识的、唯一的家。到那个时候为止,我简短的人生都是在那个古老的大房子里度过的。在那里,我们四世同堂,有过欢声笑语,也有过悲伤的印记。
(2)那天终于到来的时侯,我跑到屋子后面的小门廊下——这里是我的避难所——独自一人坐在那里颤抖着,泪水从内心深处涌出。突然间,我感到有一只手放到我的肩上。我抬起头,看见了祖父。“不是那么容易啊,是不是,比利?”他柔声说道,坐在了我旁边的台阶上。
(3)“爷爷,”我流着泪答道,“可是,我怎么能够跟你,还有我所有的朋友说再见啊?”
(4)他一直注视着远处的苹果树,“再见是多么令人悲伤的字眼,”他说,“对朋友们用这个词似乎太绝对、太冰冷了。好像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道别方式,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悲伤。”
(5)我继续看着他的脸,似乎想要从他的脸上读出些什么。他轻轻地把我的手放到他的手心里。“我的朋友,跟我来。”他轻声说。
(6)我们手牵手走进前院里他最喜欢的地方,在那儿独自种着的一大丛红色的玫瑰,十分显眼。
(7) “在这儿你看到了什么,比利?”他问道。
(8)我看着那些花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然后答道,“我看见了柔和美丽的东西,爷爷。”
(9)他跪了下来,把我拉得更近,说道,“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玫瑰本身的美丽,比利,是你内心的某个特别的地方,使得他们如此美丽。”
(10)他的目光再次接触到我。“比利,我很久很久以前就种下了这些玫瑰——那个时候甚至还没有你妈妈呢。在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的那天,我把它们种到了土里。这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对上帝表达我的感激。那个男孩的名字叫做比利,和你一样。过去我常常看着他给他妈妈摘玫瑰花。”
(11)我看见了祖父的眼泪。以前我从未见过他流泪。他的声音开始变得有些沙哑。
(12) “有一天,可怕的战争爆发了。我的儿子,象许多其他人的儿子们一样,去与邪恶作战。他和我一起走到火车站……三个月后,来了一封电报说,我的儿子战死在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里。我所能想起的只有在他的生命中我跟他讲的最后一句话——再见。”
(13)祖父缓缓的站起来说,“永远不要说再见,比利。永远不要屈服于那个词所带来的悲伤和孤独。相反,我要你记住那些你第一次跟朋友们说“你好”的时侯心里的那种欢乐。记住那个特别的问候,把他们保存在心里,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永远充满夏天般的快乐和幸福。当你不得不和朋友们分离时,我想让你在内心深处重新找回第一次的问候。”
(14)一年半以后,祖父病得很严重。几个星期以后,他从医院回来,想把床挪到窗边,因为在那儿他可以看见他心爱的玫瑰丛。
(15)然后,整个家族被召集到一起,我回到了那个老房子。大人们决定,年纪大一些的孙子们可以向他道别。
(16)轮到我时,我发现他看起来相当疲倦。他的眼睛闭着,呼吸缓慢而艰难。
(17)我轻轻地拿起他的手,就像以前他牵着我的手一样。
(18)“,爷爷!”我轻轻地说。他的眼睛缓慢的睁开了。
(19)“你好,我的朋友。”他说道,带着短暂的微笑。他的眼睛再一次闭上,我离开了房间。
(20)那时我正站在祖父的玫瑰丛边,叔叔过来告诉我说,祖父已经去世了。想起祖父的话,我从内心深处回忆起构成我们友谊的特殊情感。突然,真真切切地,我领悟了他告诉我
的“永远不要说再见”的含义——不要屈服于悲伤。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文章所写的三次离别。
联系上下文,理解第(9)段画线句“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玫瑰本身的美丽,比利,是你内心的某个特别的地方,使得他们如此美丽”中加点字的含义。
结合全文,请给第18段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话语,并简述理由。
我填,理由: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周国平
(1)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2)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3)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4)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5)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6)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7)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文章第(2)段列举了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作者更欣赏哪一种?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第(3)段画线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有读者认为第(6)段画线句中“简直是一种灾难”应替换为“是另一种缺陷”,如果是你,会选用哪种说法?请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我认为()A、原句好 B、读者说法好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看待独处?阅读下面素材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发现。
[素材一]《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辍学养鸭的历练中“长大了,坚强了”。
[素材二]缅甸女英雄昂山素季出狱后更受人民拥戴,可在软禁的无数日子里,她能面对的只有收音机。
[素材三]某博友说:喜欢独处、甘于独处,也能沉下心来独处,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社会人,还能生存吗?
蜘蛛人
明前茶
(1)“仰头看,那叔叔是在拍电影吗?他是蜘蛛侠吗?”
(2)“唔,他在洗大楼的窗户,他是勇敢的蜘蛛人。”
(3)那天落雪未化,整个世界做梦般地安静。蜘蛛人小马在清洗一栋10层楼的酒店,降到楼的半腰,听到小男孩和他老爸的对话。仿佛为了响应那个孩子的崇拜之情,小马用脚踢蹬窗台,吊他下来的粗绳马上摆荡出一个绝妙的弧度,眼看钟摆一样的他,就要撞上玻璃窗,他手里的刷窗器已经送了出去,抵住窗子,就像书法家气势磅礴的中锋一样,从上拖到下,窗的左侧,眨眼间已被刷尽了尘埃。
(4)小马无端地觉得电影《蜘蛛侠》的编剧一定是干过他这一行的。他18岁就开始清洗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现在10年了,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长高,20层,30层,40层,现在50层以上的超高楼也比比皆是。作为一名蜘蛛人,他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高空的低温、风速带来的摇摆,大厦里面的人莽撞的开窗动作,给他带来的风险,不亚于直升机驾驶员要在一小块悬崖上慢速悬停。小马说,一开始,在高空中清洗三层楼的窗玻璃,耗去的体力可以在中低层清洗10层楼。紧张,低温以及高空的风速带来了奇怪的干渴感,不只让他喉头发紧发腥,连两只眼睛也像被抽打了几十下的乒乓球一样,充满了干涩。【批注示例:两只眼睛充满干涩如“被抽打了几十下的乒乓球一样”,充分体现了小马在高空清洗窗玻璃时的艰辛与不易,这也是下文“小马一度想离开这一行”的原因。】
(5)小马一度想离开这一行。他的师傅为了让他在半空中放松些,想尽办法,包括在他右侧下方擦窗,承诺一旦小马有事,他可以及时摆荡到他的下方来救他。小马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你以为你是成龙?”
(6)这天,擦到一半,师傅拿着对讲机,对上面放绳的人吼:“别放绳子了,我跟小马要休息一会儿……不用把我俩吊上去,就停在这里好了。”师傅叫小马摸摸自己的衣兜,小马啼笑皆非地掏出一根棒棒糖,于是师徒俩悬停在半空,各自吮吸一根棒棒糖。那是埋头擦窗的小马,第一次有闲情眺望这座城市,这洗得明晃晃的大楼,在微微的摇晃中,他看到了什么?在四方形的广场上,急速变幻的云朵出现在镜子般锃亮的玻璃幕墙上,倒映的蓝天如一口深井,翻涌的云朵仿佛从深渊中蹿流出来;接着,熔岩般的夕阳出现在东边的楼宇上,在某扇窗户上,像缓慢流转的火球一般旋转出火焰,那火焰逼得小马眯起了眼睛。他感觉到那光线在睫毛的缝隙间跳动,就算闭上眼,那眩目的夕阳也在他脑海里烙下一个暗绿的印子。
(7)只听师傅在喊他:“小马,睁眼啊,睁眼啊,你看鹰!不知从哪里来的鹰!”
(8)小马猛一惊,眼皮都跳动了几下,抬眼望去,果然,那楼宇围成的深井里,不知何时误打误撞飞进了一只鹰。它显然是被这玻璃幕墙组成的洞穴或深井搞蒙了,它在无数块玻璃上看到自己的侧影,如坠梦境,小马甚至能感觉到它所扇出的焦躁的气流。这是一只幼鹰吧,如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带着无名的渴望与不安,以及那种不知出路何在的淡淡忧伤。鹰在迷茫中翻飞良久,直到夕阳缓缓吐出紫色的余烬。终于,鹰走了,它找到了这铁桶般的包围间的缝隙,呼啸而去。
(9)不知为什么,小马在那天工作结束时,找到了久违的安宁感。
(10)现在小马的主业还是刷洗高楼的玻璃幕墙,淡季时,他会到广西去当洞穴探险游的向导。在广西,有深达百米的坑洞在等着探险家和摄影师们,如大地上的一只只绚烂的深瞳,小马腰系保险绳率先下探到坑底,用头灯照亮洞中的一切。喜阴的植被结出了妖冶的果实,彩色的石钟乳,灰褐色和灰紫色的燕子窝,地下河,成百上千的蝙蝠,还有偶尔蹿出的一只鹰。
(11)走了这么远,小马见到鹰时还在疑心是旧友重逢——是他20岁那年在楼宇间见过的那只鹰,别来无恙?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8月,有删改)揣摩下列人物语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人物的心情。
段 落 |
语句 |
人 物 心 情 |
⑴ |
“仰头看,那叔叔是在拍电影吗?他是蜘蛛侠吗?” |
小男孩: 崇拜 |
⑸ |
小马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你以为你是成龙?” |
小 马:① |
⑺ |
只听师傅在喊他:“小马,睁眼啊,睁眼啊,你看鹰!不知从哪里来的鹰!” |
师 傅:② |
参考第⑷段示例,请为第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批注。第⑼段中,为什么小马在“那天工作结束时”找到了“久违的安宁感”?
本文题目为“蜘蛛人”,可文章最后两段写小马当洞穴探险游向导之事。有人认为该删去这两段,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