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6-8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甲文和乙文都写雨。但甲文描写的是春季的雨,乙文描写的则是 季的雨,甲文和乙文都紧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甲文将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从而突出雨 的 特点;乙文将雨比喻成 、箭头,从而突出雨的 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说说甲文中画直线的“可别恼”一句,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
除了甲乙两文有关雨的比喻之外,我们还可以将雨比作什么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写出有关雨的一个比喻的句子。
中 国 花 语
①在西方,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在这一天,人们会给母亲献上代表祝福的花﹣﹣康乃馨。康乃馨作为母亲花,是西方的花语。而我们中国也有母亲花,其名为萱草,又叫“忘忧草”,食用时名“金针”。
②大家知道为什么“萱草”代表母亲花吗?《诗经•伯兮》里有诗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可以让人忘忧。“背”就是“北堂”,“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就是母亲居住之所,代表母亲。古时游子要远行,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于是后世就把“萱草”当作了母亲花。
③玫瑰在西方花语里代表爱情。但中国花语里,象征爱情的却不是玫瑰,而是桃花。桃花象征春天、爱情和美丽的容颜,《诗经•桃夭》就是一首祝贺年轻女子出嫁的诗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尽了人与花的夺目光彩。
④很多国家都有国花,比如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樱花,英国的玫瑰……中国的国花,很多人都认为应定为牡丹。牡丹受到追捧大约是从唐代开始,开元年间,宫廷内开始重视牡丹,并在沉香亭前及骊山行宫等处栽植红、紫、浅红、通白等各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众宫女游赏花间,如醉如痴。牡丹的特质一为高贵,二为大气。难怪刘禹锡写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⑤除此几种,中国还有献给老师的花与献给医生的花,都是杏花。杏花与老师相关可追溯至孔子,相传“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就是环植杏花的高台。而杏花与医生关联则追溯到三国时期的医生董奉那里,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而不收钱,只要求重病痊愈者栽杏五株,小病痊愈者栽杏一株,仅仅十年时间,当地已经栽了十万余株杏树,蔚然成林……所以后世医家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⑥中国花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所以,在中国花语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莲花被称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之士……中国人爱花,爱的是神韵。
(文/常小仙,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揣摩“椿萱并茂”(椿,椿庭,父亲的代称)这个词语的意思: ;说说医家常以“杏林中人”自居的原因: 。
(2)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牡丹受到追捧大约是从唐代开始”一句中的“大约”可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葵花发觉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青铜总喜欢在她身旁坐着,聚精会神地看她写字、做算术题。他的眼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这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要教哥哥识字!这个念头如闪电一般在她的心田上照亮,使她自己大吃一惊,也使她激动万分。她急切地对青铜说:“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好像没有听明白似的望着葵花。
葵花把削好的铅笔和一本本子放到青铜面前:“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又有点不好意思和不知所措。他看了看葵花,又掉头看了看奶奶、爸爸和妈妈,然后又看着葵。
青铜面对葵花递过来的笔与本子,却向后退着。
葵花就拿着笔与本子,一步一步地朝他走去。青铜掉头跑出了门外。葵花追了出来:“哥哥!”青铜不停地奔跑。葵花紧紧跟在他身后:“哥哥!”
青铜回过头来,用手势与眼神说着:“不!不!我学不会!我学不会!”
“你学得会!你学得会!”
青铜继续往前跑去。
葵花一边大叫着“哥哥”,一边紧紧追赶着。一根裸露在泥土外面的树的根须绊了她一下,她摔倒在了河坡上,并骨碌骨碌地朝下滚去。
青铜忽然听不到葵花的脚步声了,掉头一看,葵花已滚到了河滩上。
葵花在向下滚动时,将本子与笔一直搂抱在胸前。
青铜跑过来,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
她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中。
青铜扑打着她身上的泥土与草屑。
“从今天起,我要教你识字!”
青铜哭了,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他蹲下身子,背起葵花,一步一步地爬到岸上。
兄妹俩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
一轮太阳正在沉坠,河水染为橙色。
葵花指着太阳,然后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太阳。她大声地念着:“太﹣﹣阳!”然后,用树枝在那两个字上不停地重复着笔画,嘴里念念有词:“一横,一撇,一捺,一点儿,‘太阳’的‘太’……”
她给青铜也找了一根树枝,让他跟着她,在沙土上写着。
青铜吃力而认真地写着,那时,他仿佛不再是哥哥,而是弟弟,而葵花不再是妹妹,而是姐姐。
太阳在落下去、落下去……
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也正在慢慢地落下去……
葵花用手指着飘落的树叶,用眼睛追随着树叶:“落一一落下去……”
树叶像蝴蝶落在草丛里,
葵花在“太阳”后面又写了三个字:落、下、去。然后她望着太阳,念道:“太阳落下去……”
青铜的记忆力奇好,虽然笔画与字的间架总是把握不好,但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记住了这几个字的笔画以及笔画的顺序。
太阳落下去了。
地上的字也慢慢地熄灭了。
“哥,我们该回家了。”
青铜学得正起劲,摇了摇头,拿着树枝,还在沙土上笨拙地写着。
月亮升上来了。
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
青铜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摇了摇头:“我们今天不学了。”
但青铜固执地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又教他:“月亮一一月亮升上来了……”
天晚了,妈妈在呼唤他们回家。
一路上,青铜在心里念着、写着:“太阳落下去了一一月亮升上来了一”
从此以后,青铜将葵花所教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并一个个地写在地上、写在本子上。看到牛,写“牛”。看到羊,写“羊”。 写“天”,写“地”,写“风”,写“雨”……那个从前在青铜眼中美好无比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真切,也更加让人喜欢。
(节选自曹文轩《青铜葵花》第五章金茅草,有删改)
(1)请给这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这个小标题是
(2)故事是以青铜的情感变化为序展开的,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一惊愕激动一 一愿意学一
(3)青铜是一个哑巴,他性格的哪些方面是你喜欢的?试从文中举例印证。
(4)简要赏析“月亮升上来了。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5)青铜的识字经历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请列举具体的事例,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
桃花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世外之地的静美、悠然,契合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击中了历代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贩夫走卒的心灵。
桃花源式的乐园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有雏形,《诗经》里的“适彼乐土”,《道德经》里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都是对宁静生活的憧憬。这些“半成品”到了陶渊明笔下,有了具体的情境、场面和故事。
陶渊明后,“桃花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诗歌和散文中。唐朝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笔下的“桃花源”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隐隐约约,模模糊糊。而王维则进一步将“桃花源”具体化、物质化,以至于用诗句勾勒出一幅工笔画,轮廓和线条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他的《桃源行》。他笔下的“桃花源”,有具体的建筑,陶渊明只写到“屋舍俨然”,王维则写到“月明松下房栊静”,“平明闾巷扫花开”,连具体的打扫工作都呈现在画卷当中。此外,还有了近景和远景的区别,“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以至于人与人的对话也很清晰,“樵客初传汉姓名”。王维不愧是山水画大家,从“桃花源”的角度去
眺望外面的世界,更衬托此处的幽僻。峡谷里不知道外面的人事,从“桃花源”向外望去,只看见白云重重的山岭。王维其实是将自己的辋川庄别墅风光挪移到“桃花源”,以求得精神上的宁静和安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只是一处写意的农庄,王维笔下的“桃花源”则是一处充满着人事的居民小区。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更是充满着“桃花源情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生活悠闲自得。刘玄德三顾茅庐,似乎走入“桃花源”。《水浒传》里的水泊梁山,既是好汉起义的根据地,也是一处人间乐园,它与无能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林冲、晁盖、花荣和武松等好汉纷纷上梁山,其实也是奔向一个美好的世界。《西游记》中,大海环绕当中的花果山,四季鲜果不断的仙境乐园,是孙大圣精神上的故乡。相对于大闹天宫的惊心动和取经路上的曲折坎坷,花果山的静谧祥和,是神话世界中的
“桃花源”。《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美好的人性在这里充分绽放;女性,在这里没有压迫。曹雪芹笔下的这处乐园,其实也是“桃花源”发展到这个时代的又一种变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都设置了一处类似于“桃花源”的乐园, 。
(根据刘黎平《<桃花源记>是陶渊明传授金庸的“武林秘笈”》改写)
(1)下列有关中国文化中的桃花源情结的解释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无论帝王将相、文士高人还是贩夫走卒的心里都有桃花源情结。。
B.桃花源情结的外在表现形式﹣﹣桃花源式的乐园从来是富有神秘色彩,且模糊隐约的。
C.桃花源情结的内在核心是憧憬生活宁静,追求精神安平。
D.中国古代的散文、诗歌和小说,不同程度地有桃花源情结的体现。
(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桃花源式的乐园在陶渊明笔下还是“半成品”。
B.神秘、幽美、宁静是桃花源式乐园的基本特点。
C.《西游记》中花果山是神话世界中的“桃花源”。
D.曹雪芹笔下的“桃花源”幽美宁静,平等而诗情画意。
(3)下列古诗词名句中没有体现桃花源情结的一句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C.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梅尧臣《鲁山山行》)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填入文章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能够总括这段内容且语序恰当的一项是
A.有“儿女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还有“好汉桃花源”。
B.有“好汉桃花源”,有“英雄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还有“神仙桃花源”。
C.有“英雄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有“神仙桃花源”,还有“儿女桃花源”。
D.有“神仙桃花源”,有“儿女桃花源”,有“好汉桃花源”,还有“英雄桃花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读者》2015年第20期,有删改)
(1)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 节 |
老师自 报姓名 |
老师为 “我”治伤 |
老师了解 养蚕的事 |
师生养 蚕网丝 |
③ |
“我”的心 理感受 |
新奇 |
① |
高兴 |
② |
难过 |
(2)阅读下面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深刻含义。
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3)阅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4)本文以“蚕儿”为题,试体会其妙处。
(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陈忠实《蚕儿》)
②“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上面两个选段来看,蒋玉生老师与三味书屋的先生,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谦让是一种文明的精神
晏建怀
①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所谓辞让,就是指谦让。孟子把谦让当作了“四端”之一,摆在与四肢同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儒家对谦虚、恭敬、礼让的美好品德不遗余力的提倡。
②古人谦让的故事非常多。王泰让枣,孔融让梨,蔺相如让廉颇,皆为美谈。当年,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打败了公子纠,当上了齐国国君后,准备任用追随自己多年又功劳卓著的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诚恳地辞谢说,我是您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最大的恩赐了。至于治理国家,并使之走向富强,那大概就只有管仲了。鲍叔牙荐管仲,让人最感动的就是这种谦让。
③然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去年,国人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成都违规变道女司机被打事件了。
④后来,事件随着女司机以致歉信检讨自己行车过程中的鲁莽而逐渐平息,但由此带来的思考不应就此打住。其中最值得反思的是,在整个事件中,无论男女,甚至后来不断加入指责队伍的网民,不知道内心有没有过一丝谦让。而且,这件打人事件并非个案,在公共场合中,喧哗、吵闹、加塞、插队等现象几乎随处可见,口出粗话、拳脚相加也时有发生。
⑤谦让既是一种美好品德,也是一种有着丰厚积淀而形成的国民自觉行为,是国民素质的集体体现,更是一种文明的精神。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说:“某人似乎只谈文明的外表,忽视了文明的精神。那么,究竟所谓文明的精神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民的‘风气’.这个风气,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购买,更不是人力所能一下子制造出来的。”这说明,光有高铁、飞机和摩天大楼这些光鲜的外表,并不等于文明的精神,就像富豪不等于贵族,玩奢侈品也不等于有品位。
⑥民族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的文明精神,就构成了整个民族的文明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文化、传统、教育、社会崇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且日积月累的结果,它需要沉淀,需要浸润,需要众人发力,众志成城。
(选自2016年4月11日《益阳日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从文章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看,下面这段话最适合插入文中的位置是
清朝礼部尚书张英老家亲属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矛盾,争执不下而至对簿公堂。张家人写信至京城,将此事告诉了张英。张英看罢来信,随即在信上批一首诗寄回老家,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非常惭愧,主动撤讼,还让出了三尺地。吴家见了非常感动,也让地三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这种谦让,颇见古人的君子仁人之风。
A.①②段之间 B.②③段之间 C.③④段之间 D.④⑤段之间
(3)第③段加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从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