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的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 )着一串,一朵( )着一朵,彼此( )着( )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在文中括号内选词填空,依次为( )( )( )( )
A.挤 | B.接 | C.挨 | D.推 |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突出了紫藤萝什么样的特点?
、“这时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从写作的角度看,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怎样的?
、从文中找出三个能表现“热闹”的句子。
(1)
(2)
(3) 、文段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述,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不卖
范春歌
(1)我有个朋友是收藏爱好者,尤其喜欢收集民间工艺品。看了他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很是羡慕。他曾得意地说,只要肯出大价钱,没有买不来的宝贝。
(2)那天朋友到家来小坐,进门直摇头,以为他淘宝看走了眼,一问,讲了这么件事。
(3)路上,他遇到一对抱着小孩操乡村口音的年轻夫妇站在天桥下问路,朋友也是个热心人,给指了路。但那对夫妇好像是第一次到武汉,尽管他说得很详细了,他们还是一副找不着北的样子。天冷,风大,小孩冻得直咧嘴。朋友拿出笔给他们简单画了个路线图。
(4)当那对夫妇要转身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对方提的一个塑料袋里露出一对虎头鞋。虎头做得粗眉圆眼,古朴可爱,虎身的刺绣也十分少见,便动了心思,问对方能否卖给他。
(5)夫妇俩愣了一下,互相看了一眼笑道,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6)他又问,老人多大岁数了,夫妇俩说八十多啦。他摸摸虎头鞋说,二十块钱卖给我怎么样。年轻的夫妇只是说,孩子他太姥姥做的。
(7)他将虎头鞋拎到手里看了又看:五十块。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
(8)他有点发急地打断他们的话,掏出几张钞票:好,不说了,一百!
(9)年轻的夫妇没有接钱,从他手里拿过虎头鞋,俩人站在路边轻声商量着什么。他不甘心地喊:一百二十。
(10)朋友给我们讲到这里,因为激动脸都微微泛红,说当时真有些生气了,虎头鞋虽好,但就值这个价了,也应该是让这对乡村夫妻动心的价格,足可以给小孩买双上好的皮鞋。
(11)夫妇俩商量了一会儿,拿着虎头鞋微笑着走向他:师傅,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好了。说实话,我们一路问路,就数你最热情,还给画张图。唉,怎么谢你好呢!
(12)这下该我的朋友愣住了。套句俗话讲,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夫妇俩将虎头鞋塞到他手里时,他不好意思了:我肯定要付钱,讲好一百二十块,一分不会少。
(13)夫妇俩说,这是孩子他太姥姥做的,不卖。
(14)朋友劝道,你们告诉老人,一双虎头鞋在城里卖了这么多钱,老人家不知会多高兴呢!
(15)对方笑了,女人说:太姥姥知道别人这么喜欢她做的鞋,要掏这么多的钱买,就很高兴了。你拿去给孩子穿,我们捎信让太姥姥再做,方便。
(16)听到这里,我和先生站起来,都想看看这双虎头鞋。
(17)朋友摊开双手:我没有拿,把虎头鞋给他们放进了塑料袋,说,你们告诉太姥姥,她的鞋漂亮极了,有个路人出了很大的价钱,你们都没卖。她老人家一定更高兴。通读全文,理清文中故事的脉络,完成填空。
“朋友”想买虎头鞋→→“朋友”坚持买虎头鞋→文中句子“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师傅,这是孩子他太姥姥……”有什么表达效果?
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
文章的结尾仿佛尚不完整,请你来续写一个结尾,并说说你从朋友的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感悟?(续写不少于50字)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问题。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对于污染,我们的思路是“先污染、后治理”。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覆辙?
②当许多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光污染的重灾区。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的“人工白昼”。生活在“不夜城”里,人们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此外,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消亡,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不夜城”所赐。夜晚的华灯造成的光污染也给天文工作带来了阻碍,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夜空,可以看到两千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人工白昼还可伤害昆虫和鸟类,因为强光可破坏夜间活动昆虫的正常繁殖过程,光污染还会破坏植物体内的生物钟节律,有碍其生长。
③在美国大片中,我们常常看到灯火辉煌的纽约市中心。在电影画面的影响下,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报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在时间上,霓虹灯呈现出不同的表情,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可以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④作为普通民众,一方面切勿在光污染地带长时间滞留;另一方面应全民动手,在建筑群周围栽树种花,广植草皮,以改善和调节采光环境等等。国家要制定与光污染有关的技术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专家认为在我国城市夜景观建设迅速发展的时候,尽快制定景观照明的技术标准是必要的。另外,加强夜景观设计、施工的规范化管理也十分重要。我国目前从事灯光设计施工的人员当中专业技术人员很少,许多产生光污染和光干扰的夜景观是由不科学的设计施工造成的。据了解,天津市颁布了《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规范》,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夜景照明的技术规范。北京市在夜景建设中曾有一个“城市夜景照明工程评比标准”,但衡量光污染的方面只有简单的项目。大力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光源。我国的照明比发达国家落后近50年,别的国家早就淘汰的光源今天我们仍在用。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国内多数夜景照明不仅不节能,还十分刺眼,容易让人疲倦,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⑤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逐步解决困扰我们的光污染。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覆辙?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根据你所了解的,举一例具体说明所谓的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及由此而造成的危害。(4分,除本文涉及的光污染)
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某跨国集团办公机构的总部。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至少2条)
阅读《被遗忘的芍药》,回答问题。
被遗忘的芍药
陈奕纯
①芍药首先是一味药,中国的一味中药;其次是一种草,可以治病的草;最后才是一种花,香不过莲花的清远,艳不过牡丹的华贵,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我觉得远远在莲花和牡丹之上,可是,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她呢?
②我记不清她是怎样的一种美。那个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从北方返程,友人相赠一植物根茎。一根多瓣,瓣瓣如霞,拥抱在一处。好像一朵盛开的红莲花,然而一问,才知道是芍药的根茎,可入药;花呢,也可以晒干泡茶。这么漂亮的植物根茎,仿佛一块玲珑无比的美玉。埋在地下,岂不是可惜了这份上帝的礼物?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友人告诉我,芍药最美丽的部分不是她的根茎,而是她的花朵,如果看见了她的花,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的大美!我半信半疑地把她埋在了小区花园的一个角落,期待着友人这番话不会骗我。
③我记不清她是怎样长出第一枝嫩芽的。那个早晨,我看见小角落的泥土堆里,冒出了一片红红的尖尖的小脑袋.远看如同竹笋形状,但没有薄薄的笋衣,秸秆也比较水嫩。不几天,那些小脑袋开始长高了,变长了,秸秆上生出了密匝匝的芽头,令人奇怪的是,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大约十来天的光景吧,红红的芽头们渐渐地向绿色过渡了,是那种墨绿色,然后是油绿、碧绿、嫩绿、蛋黄绿。直到芽头越长越高,我才发觉这芍药花的枝枝叶叶,原来可以是绿的,根本不是红的,更不是什么红药水染红的。
④我记不清她是怎样打开第一朵花儿的了。每天下楼散步时,我的目光总爱往花园的方向瞟,希望能一眼看见她。除了一小丛碧绿之外,很难分辨出哪是叶哪是草来。我只有默默走近,看看她的长势如何如何了,好像只有这样,自己才稍稍心安一点点,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一个午后,我匆匆经过小花园,随便那么一瞥,竟然看见了一个小红点似的花蕾。几天后,一团红,宛如雾,一瓣一瓣地打开,一缕一缕地吐着香气,水灵,透明,不浓不淡,似曾相识,让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欢。
⑤记不清那棵芍药究竟开了多少朵花儿。在广州这样的南方城市,整整一个夏天、大半个秋天。她都在一次次怒放,一次次枯萎,再一次次坚定地怒放,彰显着她的美丽。自然,我也没有辜负她的热情,无数次流连在那个小花园,且不厌其烦地向四邻们介绍她的名字、她的医药价值,解释她和牡丹是同一个祖先,知名度之所以太低,是因为她的美太内敛了,也太安静了,在这个张扬个性、广告漫天飞的时代,她太容易被我们遗忘掉了。
⑥我记不清我的芍药是怎样消失的了。印象里,是一个特别无所谓的黄昏,我发现她所有的枝叶都没有了,草地上一片狼藉,有新土慌乱翻过的痕迹。很显然,她被人薅掉枝叶,连根挖走,不知是丢进了垃圾桶,还是移植到了哪里……
⑦这些年,我有太多太多的记不清,这株芍药的细枝末节也在时间里渐渐远去,但每每走过小园儿,总有一种牵挂挥之不去。华丽之中的素朴?还是繁盛之间的孤寂?打开画本。她的枝叶在我眼前又一一散开,我画过芍药洗尽铅华的姿容,梦过她在风中一朵花蕾一朵花蕾地绽开……依旧对她的突然蒸发耿耿于怀。也许今生,我如果不去如此一点一滴、一笔一画地写她,如果仅仅是我笔下一种陌生植物的话,她真的是毫无灵魂、毫无气象可言了。想一想我们的一生里,有多少美丽擦肩而过,有多少灯花守候到老,错过了只是错过了,悔过了只是悔过了,这是很多人事后发出的喟叹。
⑧这个世上,遗忘是一种无意识的小动作,而弯腰捡拾起那些“遗忘”,往往也是人生中有价值的细节,也可能是最伟大的转弯处。本文以“被遗忘的芍药”为题有什么含义?
本文第①段说“但她的美却是大写意的”,这种“大写意”的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在横线上补全概括。
→枝叶生机蓬勃→花朵繁盛芬芳→文中反复出现“记不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从修辞或词语运用的角度,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那些小芽头们也是红色的,或褐红,或鲜红,或绯红,或水红,争先恐后,抢着朝上长。
②看看叶子的脉络走向,摸摸每一叶片的肥厚,然后凭借手感和植物的潮湿度,判断她下周的未来前景。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请谈谈你对第⑧段的理解。
阅读《一笑》,回答问题。
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
⑦面对突如其来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与清醒。他不理睬,也不还击,不给对方以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悲宽大的胸怀,让指责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最终自惭形秽,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⑧面对无聊的诽谤与谩骂,有时候,一笑其实就是最有力的还击。这篇选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联系前后文,将第⑥段中释迦牟尼的问话写在横线上。(1分)
说说本文采用的两个事例在论证角度上有什么不同?(3分)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4分)
阅读《山丹油菜花》一文。(18 分)
①六七月份的山丹草原是最美的了,它的美来自于一望无际的油菜花。
②汽车在草原上奔驰,从窗口望出去,大块大块明亮的黄色就映入了我的眼帘,那景色就像是刚学画的孩童,用稚嫩的画笔在绿色的大地上东一块、西一块画出来似的。第一次见到这么繁茂的油菜花,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色,一种异样的兴奋从心底油然而生。
③车一直在山丹草原的腹地行驶,路两旁簇拥的全是开得正旺盛的油菜花,黄灿灿、金亮亮,宛如一块黄色的海洋,车子仿佛是一只小船,漂浮在这黄色的海洋中,向远处奔去,而远处也是一片接一片的黄花,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尽头。打开车窗探头望去,一大块一大块不染一丝杂色的黄,整齐细腻、明朗热烈,黄得耀眼、黄得灼人,不避不让,直让你看个够、看个真。一阵阵清风掠过,花丛攒动,暗香扑鼻,一时间,我又觉得车子没有走,而是有千万只黄色的蝴蝶翩翩飞来,当眼睛还没有捕捉到它们的时候,便飞过去了。可当你心生一丝埋怨和遗憾的时候,那更艳丽的一群又迎面飞来,让你目不暇接。就这样一片接着一片,一群追着一群,在面前飞来、飘过。
④极目向目的地蔫支山望去,草木绿意正浓,娇嫩中透出勃勃生气,这绿意越往高处越淡,逐渐地与碧蓝碧蓝的天空融在一起,大片大片的黄花就被牢牢地镶嵌在山谷中,而黄花似乎并不屈服于外面绿色的束缚,这儿突出一块那儿突出一块,不断地张扬着自己的个性和自由。这情景犹如两条绿色的飘带,中间裹着一条黄花的飘带,随着起伏的山脉缠绕着、飘舞着。三条飘带从远处一直汇聚到我的眼睛里,我牵动着它们,它们也一同牵动着我,牵着我的眼,牵着我的心,一直牵向远方。
⑤我猜想着更远的地方,最终是无尽的绿色,还是无尽的黄色,抑或还是黄和绿的交融呢?正猜想着,心中有了一份伤感涌了上来,过不了多久,这大片大片的黄色就褪下去了,只剩下单调的浓重的绿色了,眼前这幅美丽的图画也不复存在了。可转念一想,明年这个时节,这可爱的黄色不是还会依然到来,依然盛开吗?即使那时我不能看到,那来这里的人不也会看到吗?即使来这里的人也错过了时节,那生活在这里的人不是还会看到吗?即使生活在这里的人对此并不在意,总还会有别的人在欣赏它们,发现它们吧。假使这些都不可能,那么这美好的景色不是也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了吗?
⑥偶尔点缀在青山绿树丛中的粉红山丹花,虽没有黄花热烈浓重,却也给这幅瑰丽的画卷增添了一抹抹不同的颜色,使它更加生动了。倒是松松散散、断断续续地洒落在黄花和绿树中粉墙红瓦的农舍,显得怡然自得,它们的色彩,它们的风姿与整幅画面和谐一致,浑然天成。看到农舍,我一下子想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创造了这幅画卷,构成了这幅画卷,也欣赏着这幅画卷。我想像着他们自由自在的生命和自然而然的生活,再想一想城市生活给人带来的那种无尽的郁闷和莫名的烦恼,我真想生长出一双翅膀,飞到那粉墙红瓦之中,变成它们中的一员,永远地生活在这幅美丽怡人的画卷中。
⑦山丹的油菜花,带给我以热情、以希望、以信心、以自由的遐想。作者在欣赏山丹草原“一望无际的油菜花”过程中,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每空限填两字)
— 埋怨(遗憾)—— 妙点揣摩。
(1)品味第③段“车子仿佛是一只小船,漂浮在这黄色的海洋中”句中“漂浮”一词的妙处。
(2)文章第⑥自然段为什么要写“山丹花”和“农舍”?将第⑤段画线内容与下面语段比较阅读,说出它们在修辞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
【链接】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茅盾《白杨礼赞》)文中有很多词语用得很精妙。你的家乡要举办一次“菜花节”,请从下面词语或短语中任选你喜爱的四个,并运用它们写一段话,生动形象宣传你家乡油菜花开放的情景。(不少于90字)
【备选词语】花丛攒动;暗香扑鼻;黄灿灿、金亮亮;热烈浓重;目不暇接;大块大块明亮的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