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如何让人民生活幸福起来,成为2011年两会代 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幸福感”一词成了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会热词。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材料二: 全国两会开幕前四天,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幸福的标准是什么?”“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温总理将幸福归纳为“四心”,而此前一年他强调的是民众的“尊严”。 调查显示:房价调控、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等,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民生话题,这些都关乎人们的幸福。
材料三:全国人大常委吴晓灵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幸福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阶段、不同时间的感受不同。政府不能决定幸福程度,但能够创造环境”。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满足。一个人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幸福感是比较而来的。不同的人幸福感受不同,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是得到了一种幸福,又期许更大的幸福。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和收音机“三转一响”;80年代,最理想的目标是当上“万元户”;到了现在,人们不仅希望有房有车,而且要有尊严。
(1)、请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怎样才能增强总理对人民幸福提出的“四心”感受?
(2)、试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三对幸福感的理解。
(3)用政治常识的知识分析政府怎样做到为幸福创造环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加快实施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落实2008年底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之一。然而,消费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
材料一:目前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消费能力不足;农民的消费结构存在问题,在有限的收入中,除去基本生活支出和再生产投资外,农民支出的很大部分用于教育、医疗和房屋修建支出,制约了农民其他方面的消费,对消费预期产生不利影响。
材料二:国家的相关政策
政策1 |
全部取消了农业税,提高2009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投入达到5625亿元。 |
政策2 |
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
政策3 |
在全国农村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
政策4 |
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
材料三: 针对农村消费不足的状况,国家实施“家电下乡”政策。财政部、商务部两部委决定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在山东、河南和四川三省开展“家电下乡财政补贴”试点工作。政策规定:试点地区的农民购买指定厂家的产品,可领取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以直补方式给予的销售价13%的补贴。经过一年多的试点,这项政策2009年2月将推向全国。这项政策的实施,可以撬动农民消费大约9000亿元,从而有效拉动了农村消费。
(1)为什么要扩大消费需求?
(2)说明政策出台的哲学依据。
(3)财政的作用表现哪些方面?
材料一:1949年全国财政收入总规模仅有62.17亿元,30年后的1978年全国财政收入虽然首次突破1000亿元,然而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全国财政收入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增长了9倍,到1998年突破1万亿元,5年后的2003年跃上2万亿元大关。2005年超过3万亿元, 2006年接近4万亿元,2007年突破5万亿元大关。而2008年1-7月全国财政收入已达到四万亿元。仅2003~2007年五年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
材料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一路走高,已从1995年最低点的10.3%,回升到2006 年的18.5%,2007年突破了20%。但如果加上偿还国债支出、社会保障费收入、预算外支出和制度外支出后,财政收支将占到GDP的30%以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已经驶入历史快车道。
材料三、2008年7月份全国财政支出4561.44亿元,同比增长40.9%。1-7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27443.46亿元,同比增长29.7%。1-7月,我国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环境保护支出同比增长9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46.5%,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43.8%,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7.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长35.1%,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34.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同比增长26.8%,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3.7%。
(1)、上述材料分别显示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财政有哪些巨大的作用。
材料一:世界各国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30%和70%。据统计,我国2004年-2007年的投资率分别为43.2%、44.8%、45.9%和44.7%,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4.1%、48.6%、52.5%和55.6%;从2004年至2007年,我国的消费率依次为54.3%、50.7%、51.1%和50.8%,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7.2%、36.8%、36.5%和36%。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材料二:新华网2008年8月21日电,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3.3%,为12年来单月最高增速。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与投资、出口相比,消费增幅明显扩大。专家分析认为,除各项促进消费政策效应显现、物价涨幅逐月回落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等原因外,居民收入增长出现的消费结构升级,成为拉动“消费马车”稳步快跑的强大动力。
(1)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所学经济学知识,说明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意义。
(3) 联系材料二,运用积累和消费的有关知识,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对策措施。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果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运用财政知识,为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提出合理化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08年12月8-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建设支出,支持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合力。”
结合上述材料,试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