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生物的体细胞中,DNA分子数、碱基的总量与种类均分别相同。与之相关的下列几种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乙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 | B.甲、乙是同一生物的后代 |
C.甲、乙细胞中的基因数相同 | D.不足以得出上述任何一种结论 |
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和病毒。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于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是
A.抗体 | B.运载体 | C.糖蛋白 | D.单链DNA |
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其基本过程如下示意图所示:
①用某种荧光染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
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
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又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
用带有一个小孔的隔板把水槽分成相等的左右两室,把磷脂分子引入隔板小孔使之成为一层薄膜。水槽左室加入50ml含少量K+的溶液并插入负电极,右室加入50ml含大量K+的溶液并插入正电极(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隔板小孔处的薄膜通常由一层磷脂分子构成 |
B.通电前后,右室中的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
C.若将含K+的溶液换成含Ca2+的溶液,实验结果相同 |
D.本实验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以下的实验方法可达到实验目的有
A.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 |
B.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时,设计了两个实验组做相互对照 |
C.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溶液检测是否存在CO2 |
D.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
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唾液淀粉酶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中直接有关的膜结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 |
B.醋酸洋红染液能将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染色,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C.生物膜的特定功能主要由膜蛋白决定 |
D.相对于心肌细胞,胰岛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