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古代雅典某年全国人口总数为30万人,自由民约为26.8万,其中男性成年公民6.7万人,外邦人约4万人,奴隶约1万人。其中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是
A.约6.7万 | B.约26.8万 | C.约11.7万 | D.约10.7万人 |
关于“五谷”,古代形成两种最主要的说法,较早的多指麻、黍、稷、麦、菽,后来则指稻、黍、稷、麦、菽。这一变化反映了
A.相关作物产生的先后 | B.南方经济的发展 |
C.农耕方式的变迁 | D.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
沃勒斯坦谈到:“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就是个灾!”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跨国恐怖主义猖獗 | B.世界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
C.国际力量失衡引发冲突 | D.美国发展动力不足 |
阅读下图《乔的笑》(乔指乔冠华,时任外交部副部长,图片拍摄于1971年11月纽约,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图片中事件反映的历史信息有①第三世界的兴起②中国与美国关系已正常化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美国《商业周刊》在评论50年代某次重要国际会议时称,“美国企图把中国无限期排斥在世界外交舞台之外的幻想已被粉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关于这次会议正确的认识是
A.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会议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有关 |
C.会议是指万隆会议 |
D.会议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正常化 |
下表所示“柏林危机”一共有三次,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爆发时间 |
原因 |
结果 |
1948年6月 |
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 |
1949年5月苏联宣布解除封锁 |
1958年 |
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 内撤出西柏林驻军 |
以苏联让步完结 |
1961年 |
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 |
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 |
A.尽力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B.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C.柏林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