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的信息有( )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中国经济摆脱了外来势力的控制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 A.①④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三言二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 B.中国文化的区域性色彩非常浓厚 |
| C.商人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
| D.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
1973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1974年1月,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进一步提出了“一大片”的构想,即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这说明当时()
|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 B.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
| C.完全改变对美霸权主义的认识 | D.和平力量增长,战争威胁消除 |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 A.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
| B.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
| C.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
| D.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 A.西方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 B.苏联和东欧经济陷入了困境 |
| 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D.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
|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
|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
|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
|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